21世纪中国外交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
2016-03-12杨智勇林春逸
杨智勇++林春逸
〔摘要〕十八大以来,为回应中国“强而必霸”的“中国威胁论”,为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和谐发展,让“中国梦”惠及“世界梦”,中国外交在“能够做”(如“强而必霸”)与“应当做”(如“包容发展”)之间,进行了负责任敢担当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我们应当做”。这一抉择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我们应当做”,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但不任性”,“有能力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发展责任”。同时,中国正大力倡导和践行“人类共同命运体”意识、建设“一路一带”、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将“应当做”付诸发展实践。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际发展伦理;“中国梦”;“世界梦”;国际政治;责任原则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1-0077-08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越来越充满发展伦理情怀。突出表现在为回应中国“强而必霸”的“中国威胁论”,为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和谐发展,中国外交在“能够做”(如“强而必霸”)与“应当做”(如“包容发展”)之间,进行了负责任敢担当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我们应当做”。“我们应当做”,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但不任性”,“有能力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发展责任”。这是一个越来越赢得世界喝彩的“伦理罗盘”,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表达了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承诺与决心,勾勒了“中国梦”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景与蓝图。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复杂多变的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一些人基于国强必霸的权力政治逻辑,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他们“将中国梦曲解为强权梦、扩张梦、霸权梦,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1〕这些疑虑和猜忌,归根结底是对中国“能够做”即对“中国能力”的顾虑乃至忌惮。事实上,无论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还是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的崛起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而不是威胁,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毫无事实依据的,而将所谓的“国富必霸”、“国强必霸”等资本主义发展的陈旧逻辑强加至中国的发展更是张冠李戴、荒诞至极。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能够做什么”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和自由,然而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能够肆无忌惮地使用自己的能力,更不是意味着我们能够无休止地要求得到并行使新的发展权利,也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一骑绝尘而罔顾他国发展。相反,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在崇尚和平与发展的21世纪,我们有自信能更加合理地控制并利用自身的能力改善自身,并在力所能及和力所应及的范围内造福于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服务,而不是滥用权力重蹈法西斯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覆辙。一句话,“有能力但不任性”就是当前中国发展所奉行的国际发展伦理准则。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种种异样眼光和声音,有些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导致对中国道路的误读和曲解,也有一些根本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怀好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但无论何种缘由,面对国际社会上的这些质疑和忧虑,当前的中国都必须在外交政策和行动上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应,用实际行动让“国富必张”、“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以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我们认为只有基于国际发展伦理的高度作出睿智的抉择,并用实实在在的有益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和行动,才能彻底打消世界人民对中国崛起的顾虑,让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人们闭嘴。
事实上,中国领导人已经用一系列的外交行动,证明我们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发展伦理战略抉择,而这种全新的伦理思维和战略抉择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诚如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政治和外交政策方面的专家黄靖说,中国当前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基础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能够做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2〕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睿智的抉择将会为中国道路赢得更多的赞许与认同,值得我们共同期许。
“应当做”而非“能够做”,这是中国政府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下作出的明智的战略抉择,也是作为正在崛起中大国所应有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对能力与责任辩证统一发展原则的遵循,也体现了中国道路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国内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追求。只有在解决“我们应当做什么”这一类价值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的外交政策才会得到愈来愈广泛的支持和认同,中国道路也才会获得更加稳固的根基而走得更稳、更远。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中国在“应当做什么”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中国将给世人呈现一个坚持和平崛起、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外交上“应当做”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至少包括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应当主动分享发展成果、应当自觉承当发展责任等丰富内涵。
二、国际发展伦理抉择之一: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时空距离的缩小使不同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我们却不得不共同面临一个首要的基本道德问题,即人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这一发展伦理的基本道德问题正日益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未来发展亟待破解的世纪性难题。在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时代,它已经超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范围,必须凝结全世界的智慧,集聚全人类的力量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21世纪的中国外交姿态和外交策略正是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为世界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国际发展伦理思维和战略选择——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
“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首先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中国外交大力倡导和推行的新思维、新理念,既顺应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迎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内涵的发展伦理情怀。早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就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新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3〕而新一届中国领导者上任以来,又以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动不遗余力地积极倡导和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在表述中国与世界、东盟、周边国家等关系时,在国事访问、参加G20 峰会、上合组织首脑峰会等国际活动时,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种种迹象表明,“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口号或概念,而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明确的价值追求。
正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 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所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4〕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发展。这和国际发展伦理的价值追求是高度吻合的,因为作为一种国际伦理,发展伦理正是强调人类需要一种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平等发展的“整体真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活动中,曾不止一次提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整体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既要造福中国人民,又要造福世界人民,而且为了实现这种“整体真正发展”,他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总之,我们选择了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选择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追求,这是基于以整体看待发展的原则下,对新世纪共处一个地球村的人们应当如何共同生活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这一战略选择既表达了中国对“命运共同体”中的人们能够更加友善、美好地共同生活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深含的国际发展伦理情怀;既表达了我们能够与世界人民共同生活的信心,又表达了我们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的决心和努力。
其次,“应当与世界和谐共生”还源自于中华民族开放、平等、包容的文化心态和文明态度。正如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开放的世界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而多元的世界则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作为一种国际伦理,发展伦理强调以尊重看待发展,而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里的尊重尤指尊重文化自由,即尊重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享有文化的权利。发展伦理反对那种认为“各民族群体在价值观碰撞中很可能产生暴力冲突,因此尊重多样性和维持和平之间存在取舍”〔5〕的谬论,强调“文化多样性会存在下去,并将继续发展。而且人们只有尊重多样性,通过人类共同的纽带推动团结统一,这个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才可能正常运转”。〔6〕
在倡导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的21世纪,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绝不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我们不应该将文化的差异无限放大并以此为端由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乃至战争,我们必须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倡导“平等包容的文明观”,他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8〕这一“中国版新文明观”的核心正是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其目的在于告诉世人,包容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未来的发展,不是在文明差异的对立冲突中行进,而应该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成长。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心态和文明观,我们倡导一种包容性发展,这种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让每一种文明都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让每一个人的梦想都能得到真正实现。
总而言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使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人类发展想要走得更远,不是依靠“单打独斗”的努力,也不是靠“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必须“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9〕诚如欧文·拉兹洛所言:“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再有任何国家能够离开其他国家而生存下去。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共同体、每一个国家在经济、生态乃至领土安全方面都依赖其他共同体和国家。因此,共同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由内在的、具有相互构成关系的文化——即相互依存的文化——来贯穿,这一点已经变得非常重要。”〔10〕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更加平等、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这种意识内化到世界上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将这种心态融入到每个发展主体的生产生活中去,并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远近兼顾、包容互鉴等理念转化为每个发展决策者和发展参与者的自觉行动。
三、国际发展伦理抉择之二:应当主动分享发展成果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所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1〕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今天,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更应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共同价值的文明观和世界观,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地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努力让中国发展的好处在世界范围里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首先,应当主动分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12〕这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也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从历史来看,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而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信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因而我们始终秉承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并用行动践行着“和平发展”的诺言。从现实来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停滞;要对话,不要对抗;要理解,不要隔阂,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所以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的时代背景来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因而无论是基于历史还是现实,中国只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别无他择。而且现在,中国已确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更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更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其次,应当主动分享发展成果,是中国优秀文化和精神品格的内在要求。中国优秀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和合文化,内涵“和而不同”和“崇尚合作”的包容品格,“强调‘君子和而不同,推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都是千篇一律,那世界就没有生气了。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13〕正是这种对和平、和睦、和谐的不懈追求以及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传承,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反对一切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主义,倡导和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既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还要与世界分享自身的优秀文明成果,努力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中国人还一直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而中国始终乐于向世界分享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红利,诚如习近平所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再次,应当主动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基于国际发展伦理的公正原则作出的战略抉择。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纵深推进,不仅使“人与人和谐共生”成为一种必然,还使“人与社会共赢共享”成为可能。因此,发展伦理主张以公正看待发展,而且强调建立公正合理友善的国际新秩序,以保证全球发展公正性。在发展伦理看来,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国内社会,就社会结构的公正性而言,发展的好处都应当惠及所有的社会,惠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因而好的发展应当关注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并使满足最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成为第一优先,换言之,为所有人提供基本需要。然而,在事实中,“向下滴流”不会自发出现,经济增长的好处也不会自然惠及大多数贫困人口。〔14〕21世纪的中国外交,正是致力于“解决向下滴流”的发展难题,我们通过全球化分享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红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不断惠及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同时还致力于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新格局,当下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都体现了我们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发展新格局的决心和努力。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应当共享发展成果”,这绝不是中国开给世人的一张“空头支票”,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机会和利益是巨大的,带来的商机是持久和无限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是27.8%,居世界首位。放眼未来,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人次超过4亿。〔15〕在国际金融危机阴云未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表现和光明前景,增添了国际社会的信心,提升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它有力地证明了这样的判断:中国的机遇就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正面外溢效应。中国致力于贸易便利化的努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与韩国和澳大利亚自贸谈判已完成。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完善,“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中国周边邻国乃至世界都意味着新的战略性发展机遇,抓住中国机遇,必须信任中国,适应“新常态”,分享其带来的新红利。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步伐快一点也好,稍慢一点也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总而言之, 21世纪的中国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即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一年多来,在世界各地,国家领导人用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动诠释着中国梦的国际意义。从中国梦到亚太梦再到世界梦,表明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国内改革发展成果的决心。中国正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共享中国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而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规划直至付诸行动,“中国梦”可以和周边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繁荣的梦想相通,“中国梦”和“世界梦”正在新丝绸之路上接轨和交融。可见,21世纪的中国,正努力践行着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的承诺,践行着中国梦既造福中国人民,又造福世界人民的承诺。
四、国际发展伦理抉择之三:应当自觉承担发展责任
现代化所带来的全球性发展危机,已成为是当下人类共同追求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最大“绊脚石”。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要除掉这块“绊脚石”,需要在全球方面寻找解决方案,需要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的能力。换言之,区域决策者和国际决策者应全力以赴,促进多边之类走向一致的多元化,形成共同的规范,树立一致的目标,使区域发展和全球发展互为补充、共同促进。〔16〕21世纪的中国,正努力以“中国智慧”推动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并运用“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凸显了21世纪中国外交在应当自觉承担更多的国际发展责任这一睿智的战略抉择。
责任原则是发展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国际伦理,发展伦理始终强调发展中的能力与责任统一,认为只有把道德责任贯穿到具体的发展实践中,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有规范有约束的发展,也只有负责任的发展才能成其为充满价值观的活动。面对日益剧增的发展问题和发展困境,发展伦理要求人们自己必须承担起发展和改变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责任,“我们不可能逃避这样的想法:我们所看到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可怕的事情,本质上是我们的问题。它们是我们的责任——不管它们是否也是别人的责任”。〔17〕在这里,全球化发展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具体层面:
首先是保护自然的责任。从某种意义来说,整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然而由于人类对科技进步的偏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紧张恶化,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不断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而面对这一本质上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生态危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责无旁贷。中国历来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面对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上,中国政府也履行义务进行积极应对,并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多边进程、国际公约、条约和议定书,自觉履行一个大国的责任。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是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全世界的责任担当。为实现2020年前已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28.5%,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5亿吨。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比重达24%。1990~2010年间,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8%。我们将不断加大力度,争取完成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标。同时加快氢氟碳化物销毁和替代,“十二五”期间实现减排2.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8〕
其次,是对弱势群体的责任。发展伦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解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在发展中的利益冲突。就国际层面的发展而言,弱势群体是指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极端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发展伦理提倡基本需要优先,提倡维护每一个发展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同时强调“普遍团结”、“能者多劳”,强调包含合作与真正平等的国家援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不能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处在痛苦中的人们置若罔顾,而做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哪怕这种痛苦并非由我们的发展行为直接导致。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秉持茂物目标精神,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不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行动上,中国目前为吸引邻国而大打援助牌,并以此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工具,根据2015年7月份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2012年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偿援助323.2亿元人民币,重点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此外,中国今年还计划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3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主要用于支持中南半岛国家减贫合作。
最后,是对后代人的责任。这一责任是基于国际发展伦理中的代际公正原则提出来的。代际公正又称“隔代公正”,最早由T·佩基提出并大力倡导。“在这一代人与后一代人的关系上,公正的观念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伦理准则……后代人同当代人一样,也拥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的这些权利应当受到尊重,不能因为他们到现在还没有发言权就剥夺了他们的这种权利。当代人在实现自己需要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19〕换言之,就是当代人负有赋予后代人不劣于我们所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义务。〔20〕正是这一责任促使我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发展就是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早在1995年,中国就已经正式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得到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取得许多实质性的进展。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作为当代人的基本责任,我们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从而为下一代人留下可供享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简言之,21世纪的中国始终坚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
五、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外交,正努力使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中国梦”到“亚太梦”再到“世界梦”,共同汇成我们这个大时代的浩荡洪流。从北京到布里斯班,习近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发起了一场外交“闪电战”,与日本缓和了关系,与美国达成了气候变化和军事协议,达成了几项贸易协定,还与东南亚国家商签“睦邻友好”条约,并为国际反腐败战线铺平了道路。这些实质性的进展对推动中国自身以及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合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未来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引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善,世界将呈现出和平、合作、共赢的大格局。
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面对世界经济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世界各国要树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做好朋友、好伙伴,积极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努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今后的中国,还会不遗余力地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大势,为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还会承担我们的责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共同致力于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还会兑现我们的诺言,秉承“共生、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和伦理情怀,努力让更多的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只有做到这些,中国人民才会为党和政府点赞,世界人民才会为中国点赞。
〔参考文献〕
〔1〕〔11〕〔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147,148.
〔2〕美媒:中国外交“闪电战”见成效,习近平展现政治家风度〔EB/OL〕.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4-11/18/content_18935964.htm.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4〕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
〔5〕〔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2.
〔7〕〔8〕杜尚泽,邢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9〕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3-09-06.
〔10〕〔14〕〔19〕〔20〕林春逸.发展伦理初探〔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236,255,254,262.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2-523.
〔15〕国平.中国“新常态” 世界新机遇〔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4/12-12/6873346.shtml.
〔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112.
〔17〕〔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啧,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84.
〔18〕解振华.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比重达24%〔EB/OL〕.http://www.cpnn.com.cn/zdyw/201412/t20141211_771250.html.
【责任编辑: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