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经济性设计的研究
2016-03-11邓铁军朱敏
邓铁军 朱敏
摘 要:针对目前地下工程现浇混凝土外墙利用坑壁胎模而以单侧模板系统作为外墙内模的施工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经济性设计的研究.通过系统地分析现浇混凝土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工况和受力状态,建立了对应的受力力学模型,并基于价值工程原理,提出了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充分利用材料性能,使其达到极限状态下的经济性设计方法.解析了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经济性设计时模板的次楞、主楞和支架的经济布距,以及支架经济布距时的地脚螺栓直径,并通过实际工程的计算应用,达到了节省材料,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
关键词:经济性设计;现浇混凝土;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力学模型;极限状态
中图分类号:TU7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74(2015)11-0133-06
城市地下建筑工程如地铁站等经常因场地限制,地下混凝土外墙无法设置双侧模板,只能采用单侧模板(如图1所示)来解决这一场地限制问题.该单侧模板体系由模板系与支架系组成,模板系是由面板、主楞和次楞几个部分组成,面板直接与混凝土接触,是保证浇筑的混凝土具有构件所要求形状的部分,主楞和次楞承受面板传来的水平荷载,对面板起加强作用,须保证面板不变形且不发生位移.支架系由连接部分和架体部分组成.连接部分包括地脚螺栓、连接螺母、外连杆、外螺母等等.连接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支架与模板、支架与地脚连接牢固,不发生偏移,保证单侧模板体系的整体稳定性;支架承受模板侧压力并将其传递到地脚上.
目前,单侧模板体系在国内地下混凝土外墙施工中正逐步增多,它能根据外墙高度要求而进行楞骨和支架的构造设计.国外还没有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国内对其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工程应用上,孙伟在文献[1]中对单侧模板体系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及安全控制措施提出了建议,张中岳在文献[2]中以实际工程为对象对模板体系的支架进行了受力分析,余晓炯在文献[3]中则是对一工程的单侧模板体系各结构进行了安全性验算.此类研究[4-6]仅结合工程进行经验构造设计后的复核验算,未在理论上系统地结合工况对设计的可靠性与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存在制作的浪费.本文结合单侧模板体系实际工况,基于模板体系在满足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模板体系材料的力学性能,以节省成本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经济的设计,并对体系常规构件尺寸条件下随墙体支模高度提出楞距、架距及栓径的经济数据的确定方法,供实际工程选用.
1 经济性设计的思路
单侧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决定了其成本与使用功能,故在设计阶段既应考虑使用功能,也应考虑其经济性[7].基于价值工程理论(V=F/C),工程的使用功能和成本存在着有效的经济匹配,即在保证使用功能(F)的前提下,寻求提高工程价值(V)的途径,此时这一途径就是开展寻求降低工程成本(C)的优化设计[8].因此,单侧模板体系的经济性设计思路是:
1)对于面板设计,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保持不变形和位移的同时,应充分发挥面板材料性能从而节省用量;
2)对于承受面板传力背楞的设计,在保证面板及背楞不变形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材料性能,让间距达到最大布置;
3)对于承受模板体系传力支架的设计,在保证整体及其局部稳定的前提下,应使材料性能达到利用极限,间距达到最大布置;
4)对于地脚螺栓的设计,在不考虑压梁槽钢设置拉锚螺栓时,保证支架不侧移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力学性能,使螺栓直径达到最小.
完成上述各构件系统的优化设计,就能实现单侧模板及其支架体系的使用功能和成本的经济性匹配.本文在分析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受力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施工状态的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经济性设计的研究.
2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力学模型分析
2.1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受力原理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所承受的力主要是混凝土的侧压力以及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水平推力.受力路径是由面板传至次楞、主楞和支架,支架传至地面.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与面板之间的摩擦及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会使模板及支架体系有上抛与向外偏移的趋势[9],工程中采用预埋45°的地脚螺栓来抵抗这一趋势.地脚螺栓的抗力可分解为竖向力F.1与水平力F.2来抵抗支架的上抛与外移,从而保证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如图2所示.
2.2 单侧模板的受力分析
2.2.1 混凝土的侧压力
混凝土初凝之前呈半流动状态, 对模板产生一定的侧压力,在一定浇筑高度范围内,侧压力值随着高度增加而加大,但当浇筑到一定高度时,由于自身产生一定的承载能力,侧压力则不会继续增加,呈不变状态,此时的侧压力称为混凝土的最大侧压力[10].可根据以下的公式求得[11]:
2.2.3 荷载设计值的确定
模板体系应同时满足稳定性与安全性的要求,各部分强度及其变形都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即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满足强度条件)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满足变形条件)下须分别满足荷载设计值S.k,S′.k的要求[13].S.k,S′.k按以下计算式确定:
2.3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力学模型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是一个整体体系,实际力学状态比较复杂,施工中可以根据工况及受力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结合工况与理论分析,体系的受力力学模型如下:
1)面板可按多跨连续梁计算,以次楞为支承,验算跨中和悬臂端的最不利抗弯强度及挠度(见图4),其所受荷载用q.1表示.
2)次楞一般为两跨以上连续楞梁,以主楞为支承,当跨度不等时,按不等跨连续楞梁或悬臂楞梁设计;主楞可根据实际情况按连续梁 、简支梁或悬臂梁设计,以连接爪(或自攻螺栓)为支承;同时主次楞梁均应进行最不利抗弯强度与挠度验算.次楞与主楞的力学模型分别如图5~图6所示,图中布置间距分别为L.1和L.2,荷载分别为q.2和P.
3)三角支架是由型钢焊接而成,其支座为一边铰支,一边滑动,有效限制支架的侧移.支架按简支钢架进行计算,如图7所示,图中布置间距为L.3,荷载为q.3.
2.4 最不利荷载情况分析
根据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可计算出一至五跨的等跨连续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弯矩系数和最大挠度系数,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等跨且荷载相同的情况下,简支梁的最大弯矩值和最大挠度值比其他多跨的等跨连续梁的大.由于模板体系的面板、背楞都简化为等跨连续梁来计算,在设计时应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因此对模板体系进行设计时,均按简支梁的受力情况计算,这样充分保证了模板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理,主楞的设计亦按简支梁进行计算.
因此面板、次楞、主楞的受力计算模型简图如图8~图10所示.
3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经济性设计
3.1 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设计应满足的功能要求
根据文献[14],模板构件必须能承受施工过程中的荷载,保证弯矩强度σ.ω和弯矩变形ω.max满足规定的要求,即模板设计应同时满足式(6)和式(7).支架是由型钢焊接而成的多自由度整体体系,施工过程中支架既有受拉杆件也有受压杆件,施工中各杆件的σ.ω和ω.max应满足式(6)和式(7)的同时,拉杆的抗拉强度σ.l和压杆抗压强度σ.c应分别满足式(8)和式(9)的要求.地脚螺栓的抗拉力σ.d,l设计应满足式(10)的要求.
主楞和次楞一样,都是以简支受力工况进行设计.因此,主楞的经济布距设计方法同次楞的设计方法一样.
3.3 支架的布距设计
支架体系各杆件均为刚节点,整体自由度较多,无法简单地利用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得出每根杆件的最大弯矩、挠度、轴力等参数表达式,目前只能借用相关软件(较多采用SAP2000软件)进行试算,通过试算得出最接近材料极限的布距即为支架的经济布距.
3.4 地脚螺栓最小直径的确定
从经济性考虑,地脚螺栓的布距应等同支架布距.因此,地脚螺栓的经济性直径按式(12)确定:
4 应用示例
某市一地铁站工程,地下进站大厅混凝土外墙厚度1 000 mm,一次性浇筑的最大高度为6.9 m,墙体总长为155.8 m,采用单侧支模施工技术.原施工方案确定了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各构件材料、规格和布置间距,地脚螺栓采用Ⅱ级螺纹钢,直径为40.该模板工程设计者仅是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先给出各构件系统的布距值,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度及变形验算,满足条件即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布距.这种设计方法更注重安全而忽略了其经济性.
经过计算,该模板工程各构件系统布距还能进行进一步优化,运用本文提出的经济性设计方法对本工程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得到各构件的经济布距,见表3,相应的地脚螺栓的直径为48.
进行重新设计后,前后用量相比,次楞节省19.3%,主楞楞节省22.2%,支架节省26.5%、地脚螺栓节省9.2%,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条件下,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5 结 论
1)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现浇混凝土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工况,建立了相应的受力力学模型,并基于价值工程原理,提出了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充分利用材料性能,使其达到极限状态下的经济性设计方法.
2)本文解析了单侧模板及支架体系的经济性设计时模板的次楞、主楞和支架的经济布距,以及支架经济布距时的地脚螺栓直径,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示例计算表明达到了节省材料,降低施工成本的效果.
3)在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情况对经济布距作一定的调整,使其更能适合工程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伟.单侧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天津站的应用\[J\].铁道技术监督,2009,37( 5): 45-47.
SUN Wei. Unilateral high modulu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ianjin Station\[J\]. Railway Quality Control, 2009,37( 5): 45-47.(In Chinese)
[2] 张中岳.单侧模板支撑体系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34(22):291-293.
ZHANG Zhong-yue. The application of unilateral formwork support system\[J\].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nmy, 2008, 34(22): 291-293.(In Chinese)
[3] 余晓炯.地下室外墙单面支模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 2011(5):55-57.
YU Xiao-jiong. Unilateral formwork support technology for basement external wall\[J\].Shangha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5):55-57.(In Chinese)
[4] 陈立锦,李志勇,丛欣江.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在地铁明挖车站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09,40(11):1004-1006.
CHEN Li-jin, LI Zhi-yong, CONG Xin-jiang. Unilateral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used in construction of the metro station\[J\].Building Technology, 2009,40(11):1004-1006.(In Chinese)
[5] 黄新兵,牛跃林.地铁站墙体单侧模板支架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1,37(159):141-143.
HUANG Xin-bing, NIU Yue-lin. Unilateral formwork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d in subway station wall\[J\].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2011,37(159):141-143.(In Chinese)
[6] 孙超.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在地铁施工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2013,12(67):142-143.
SUN Chao. Unilateral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used in construction of the subway\[J\].Municipal Technology,2013,12(67):142-143.(In Chinese)
[7] 马惠毅.论设计阶段建设工程造价控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2):22.
MA Hui-yi. The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control theory to design stage\[J\].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23(2):22.(In Chinese)
[8] 韩一宁, 袁永博. 价值工程在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应用研究\[J\].现代物业,2011,10(5):38-42.
HAN Yi-ning, YUAN Yong-bo.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engineering in project design stage cost control research\[J\].Modern Constuction,2011,10(5):38-42.(In Chinese)
[9] 李开启. 混凝土单面侧模板“向上跑模”的分析和解决办法\[J\].安徽建筑, 1994,26(1):14-15.
LI Kai-qi.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for upward run mode of concrete single template\[J\].Anhui Construction, 1994,26(1):14-15.(In Chinese)
[10]汪水清,刘方.现浇混凝土模板侧压力研究\[J\].世界桥梁,2012,40(2):42-45.
WANG Shui-qing, LIU Fang. Study of lateral pressure of cast-in-place concrete formwork\[J\].World Bridge, 2012,40(2):42-45.(In Chinese)
[11]吴贤情.关于新浇混凝土侧压力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1(1):184-185.
WU Xian-qing. Research of side pressure of new pouring concrete\[J\].Urban Construction, 2011(1):184-185.(In Chinese)
[12]JGJ162—2008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6.
JGJ162—2008 Technical code for safety of forms in construction\[S\].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8:16.(In Chinese)
[13]秦桂娟,魏天义,魏中泽.建筑工程模板设计实例与安装\[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2.
QIN Gui-juan, WEI Tian-yi, WEI Zhong-z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template design example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0:22.(In Chinese)
[14]GB50666—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9-30.
GB50666—2011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s\[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2:29-30.(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