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学生思维参与机会被霸占
2016-03-11邹冬兰
邹冬兰
[摘 要]数学思维指的是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数学思维的带动下都能有所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参与机会 霸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61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但我发现,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在教学安排或者调控能力上有所欠缺,致使大部分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经常被霸占,如被不必要的铺垫替代、被教师或者个别优生的发言所替代等。
一、莫让学生思维参与机会被铺垫霸占
在数学教学中,必要的铺垫可以起到铺路搭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已知到未知的转换,进而解决问题的作用。但在这个铺垫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情以及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当铺垫,为学生提供思维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和探究。
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有位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对整数除法进行了复习,然后再出示小数除法的例子,让学生想想能不能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进行计算。由于“转化”这种解题策略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提示一步步向前走,根本没有自己思维参与的机会,学习起来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为此,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先试着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然后再和同学讨论解题方法。当学生自己提出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的策略时,教师可追问:“你提出转化策略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活跃思维,积极参与到小数除法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不可在新知的学习上铺垫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时间,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加他们思维的参与度。
二、莫让学生思维参与机会被优生霸占
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都参差不齐,优生反应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差生则反应速度慢,学习能力弱。当教师提出问题时,优生往往能快速做出回答,而差生却还处于思考阶段。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要兼顾好这种差异,尽可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使学生对百分数有初步的认识,有位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从生活实际引入:“天气冷了,老师想买一套保暖内衣,下面是两套衣服的样式和成分,你知道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吗?你们觉得老师应该选哪一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话音刚落,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马上大声说选择黑色那套。然后教师接着问:“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优生的单向对话,忽略了其他层次学生的看法或者认知状态,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参与机会被优生霸占的表现。要想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分析思考和组织语言,在提问的进度上遵循“差→中→优”的顺序,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之均能得到思维参与的机会。
三、莫让学生思维参与机会被教师霸占
在数学课堂上,还经常会从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或者学生的答案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有偏差时,有些教师往往会沉不住气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教师的这种主观意愿其实是对学生思维参与的一种剥夺,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
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梯形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大家用手中的纸板剪出一个梯形。教师这个操作活动本来设计得十分合理,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充分让学生动手。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要求提出以后,发现学生没有马上投入动手操作活动,便直接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如下图形,并对学生说:“大家看,要剪出梯形其实很简单。”教师这样做,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霸占了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致使课堂教学少了许多生成的精彩。由此看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获得真正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师要始终把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问题思考放在核心位置,不要让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被剥夺或霸占。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