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悦诚服,我在美国领悟“交往式教育”

2016-03-11张莹

幸福·婚姻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书包社交中学

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们的书包就沉甸甸的。读完小学,很多孩子要换三四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很轻松。从小学开始,学校每天都安排一个社交时间,让不同班级的学生聚在一起玩耍;中学就发动学生与社会和工厂打交道;大学更是有参加不完的社团活动。这叫上学吗?这是12年前带孩子去美国的年轻妈妈张莹的疑惑,但12年后她对美国这种校园交往教育却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小学每天安排社交时间

12年前,定居美国的丈夫给我和儿子办好了去美国的绿卡,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机飞往美国洛杉矶时,心中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临行前,闺蜜李娜的劝告又浮现脑海: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一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时,我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一个较大的阶梯教室里,有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时而热烈地讨论,时而凑在一起写写画画。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除了上课还有两小时的玩耍时间,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儿子竟然没有教科书!

原来,在美国从小学四年级起,他们的上课形式就已经像中国大学的授课体制那样,轮到哪个老师讲课,孩子们就到哪个老师所在的教室里上大班课。每次上课,孩子的年龄阶层都是不固定的。学校里也没有长期固定的班级和同班同学,每个月都会重新打乱分班,老师也经常更换。更不可思议的是,学校每天都安排一个社交时间,让不同班级的学生聚在一起玩耍。

我就像挨了一记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念书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不过,事已至此,也只有听天由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非常不踏实。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没了负担,儿子虽然更轻松活泼了,可似乎什么都没学到,这叫上学吗?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把儿子叫到跟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没想到他笑着送给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学会了社交!”小小年纪竟学会了社交,这像一个小学生说的话吗?我放大嗓门又问了一句:“什么?社交?”儿子高兴地说:“是啊!通过学校里每天安排的社交时间,我结交了很多美国小朋友。现在我的好朋友可多了,有白人小朋友,有黑人小朋友,也有像我们一样的黄皮肤小朋友,这都是我以后的人脉!”

我一听更有点坐不住了,连“人脉”都出来了,这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吗?我急忙给好朋友爱丽丝打电话诉苦,没想到爱丽丝听完我的哭诉后,轻描淡写地说:“在美国,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积累人脉的能力,这是为孩子的将来做铺垫。”后来我了解到,美国小学的教育非常注重实用和社交。他们的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均较中国很多。每个小学生每年都要外出参观、访问几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年还要做几次科学实验,写几份社会调查报告。而他们的中学,在注重实用及职业教育方面做得更多。

中学推行团队合作意识

儿子升入中学后,我感觉他的功课更轻松,在家里根本看不到他学习的身影。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我们中国家长的观念里,中学是打基础的时期,是很关键的几年。为此,我经常在儿子面前唠叨:“你现在是一名中学生了,要以学习为重,不要一味贪恋玩耍和出去疯癫!”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老妈,这不是在中国,这儿与中国的教育方式不同,不是以考分论英雄。我们的作业没有自己能独立完成的,都是小组合作团队式的作业。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推选负责人,并根据每个人所擅长的项目进行分工,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要想取得高分需要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努力。”

儿子的话把我说的一愣一愣,怕孩子说大话,我跑到儿子学校去考察证实,这才了解到美国中学的课程都是选修课。中学的选修课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向理论知识发展,如微积分是数学的选修课,修辞学是英语的选修课,经济学是社会学习的选修课。另一类是向实用和职业教育发展。如电脑计算和程序、文书档案、会计、烹饪、美容等。学了这些课程,在中学毕业后如果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凭一技之长谋求职业。

美国的中学还很注重与社会上的公司、工厂、银行、医院等挂钩,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习。高中学生如果能够提前修完应读的学分,可以申请到校外去实习半年,经学校审查推荐,由接收单位根据品学条件选用。接收单位负责指导实习,不收费用,但也不给实习生报酬。学生很喜欢参加这种实习,因为可以得到实际锻炼,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借此机会与某些单位建立联系,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中学的第一个暑期,儿子嚷嚷着非要去参加一个什么“暑期工读计划”。原来,这是美国官方与民间合作推行的一个用工计划。美国的暑假长达两个半月,富家子女利用这段时间参加夏令营、旅游、补习班等活动,大多数青少年则无事可做,很容易浪费光阴,如果在社会上闲荡,还容易学坏。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合作,给青少年学生寻找若干工作机会,由学生自愿申请,经一定审批程序分配到机关、公司、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处去做“暑期工”,并按政府规定标准付给报酬。学生可以通过暑期工作得到锻炼学些东西,并且挣些零用钱或帮补家用。家长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过好暑假,接受暑期工的单位也可以临时增加人手,所以是三方都欢迎的好事。果然,经过一个暑期的历练,儿子变得越发自信独立,还得到了临时工作单位的额外奖励。

大学鼓励参加社团活动

一转眼,儿子进入了高中,此时的我天天为他考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伤脑筋,儿子却每天无所事事的样子,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一次我去参加一个美国朋友儿子的婚礼,我才明白美国人没有名校情结,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学校,家长会顺其自然。我的那位美国朋友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她老公是物理学博士,但他们的儿子大学都没有毕业直接退学了,在一家大型超市工作。朋友夫妇没有丝毫的失望,他们为儿子高兴,因为儿子生活得很幸福。

宴席上,从其他美国人的谈吐中,我明白美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为社会作贡献,幸福快乐地生活,即使没有去名校念书,甚至大学没有毕业也没多大关系。这种教育理念让我若有所思。这年,儿子高考时数学没有发挥好,我担心他在大学录取时受影响,没想到儿子还是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了。这让我有点惊愕。后来我才明白,美国大学录取新生不仅看学生的高中成绩,还要看他们课外大量阅读或独立研究的有关信息,以及他们是否具有领导才能和团队精神。而且,越是好学校越看重这些综合素质。

就这样,儿子如愿进入了心仪的大学,回家后经常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参加社团活动的一些趣闻。从儿子嘴里我了解到,学生社团是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美国大学的社团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拓展了学生成长空间,使学校教育实现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衔接。同时,社团活动是公民教育的最好实践,学生们从中体验自由的涵义和限度,了解权与责的关系,熟悉辩论技巧、组织竞选班子与争取选票策略,逐步成长为领袖人物。许多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动辄数百,校方一般都积极地予以鼓励与支援。如此一来,美国大学培养出了众多的政界、商界、科技界、文艺界领军人物,其中大多数曾是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如尼克松、卡特、肯尼迪等都曾是学校社团活动的风云人物。

2015年6月,大学刚毕业的儿子靠自己的人脉在美国找到了一份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在找工作的问题上没让我们操一点心,这让我很欣慰!其实,纵观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人脉教育,从小处说是学会与各种人的交往能力,虽然这些人的家庭背景很难说以后会对自己有用。从大处说,积累起的这些人脉就业之后可能就都是同行,上学的时候就合作过,因此能够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这也许是美国经济能够一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叫“朋友多了路好走”,看来这些美国佬们更会活学活用啊!

猜你喜欢

书包社交中学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我的书包
减负书包
在多解中学创新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