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学真是灵丹妙药?
2016-03-11胡斐
胡斐
事实上,供给经济学的核心要素是“减税”。
如今GDP降速一档,从9%滑到6.9%,政府,金融部门,工业部门,华尔街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对于GDP降速的本身,其实就是刘易斯第一拐点的问题。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最简单的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可是,经济学家刘易斯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有效的对策。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1970年代先后遭遇刘易斯拐点并成功跨越,问题是国情不同,经济体量不同,中国应该如何跨过?
笔者认为,需要有三个步骤可成功跨过刘易斯拐点:
第一步,优先发展农业,尤其是大农业,环保农业,绿色农业。刘易斯虽提出了二元结构,但却忽视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转移,都是既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也与农业现代化程度紧密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刘易斯拐点,先要把农业搞起来。具体措施有笔者此前提到的,给农民发土地确权证,鼓励县域农业建立大农场提高效率,退宅返耕。
第二步,生二胎放开到多胎。但是新生儿不再有农地,也不再有其他的附属经济关联。
这样原来根据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不变的承包地权,只可能慢慢减少,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死亡和土地的买卖集中,可以从源头上改变劳动力的数量和供给结构。同时使得现在的劳动力增加,后备力量更强。
第三步,自主发展工业制造业,提升工业部门的能力。目前中国在高端制造业还非常落后,无法制造出很多关键零部件,大到航空发动机、航空母舰;小到圆珠笔芯的的圆珠,CPU、相机镜头;在工业部门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妄谈跨越刘易斯拐点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部门,这是问题的总根源。
以上三个措施,看起来和供给经济学都毫无关系。事实上,供给经济学的核心要素是“减税”,但美国里根政府减税之后不仅无效果,反而激起了更大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最终停止收场。
而且,美国在1970年并没有刘易斯拐点的“病”,所以供给经济学本身就不是刘易斯拐点的“药”。
笔者认为,供给经济学本身存在问题,里根政府信奉供给经济学,导致美国财政预算状况显著恶化,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二战后最高点,国债余额也大幅上升。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这段时期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典型的凯恩斯式的增长,而拉弗曲线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随后,老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先后增税,20世纪90年代美国却实现了预算盈余,因此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一书中认为“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终于成了一种近乎反面的教材”。
可以说,中国确实面临了严峻的刘易斯拐点的问题,应该坦然面对并解决掉。
作者系知名投资人,曾任职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