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与“养性”
2016-03-11许志勇
许志勇
最近,“任性”这个词比较热。任性,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指“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指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谓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欲望或达到某种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
研究表明,任性不但会让一个人在精神面貌上给人形成负面印象,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给诱发疾病埋下隐患。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原因,很多都和任性的心理状态有关。因为任性的人遇到问题往往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很大,因此造成的情绪波动也较大,这些都会诱发疾病,所以任性的人最好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和调节,以免给身心带来伤害。
所谓任性,就是放纵无拘束,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小区的刘师傅,人称“刘老倔”,只因脾气倔,前些天与儿子生点气,致使心脏病突发住进了医院,不是抢救及时,还真要倔掉老命呢!《后汉书》里记载了一位名医郭玉,他曾经说给富贵人家看病有四难:第一,其自用,不信医。第二,将身不谨。第三,骨节不强。第四,好逸恶劳。其中前两点讲的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以及刚愎自用、肆意放纵的性格对健康具有影响。
任性的人往往喜欢走极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由此我想起一句俗话:周瑜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所谓脾气,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性情,也就是秉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或温顺沉稳或急躁暴烈或宽厚仁慈或刚愎自用等,人的秉性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也非一朝一日的工夫。有副医药对联说得好:“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可见人的脾气是不好改的,故也有“山河易改,秉性难移”之说。错误的坚持只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只有知道变通,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在适当的时候换一个方向,我们才能得到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从一个人的养生与健康角度而言,“任性”的克星是养好医好脾气 。从养生学来讲,坏脾气(即倔强、暴戾、性烈、气狭等)均属于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引发时,给身心的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瑜因气短而殒命,项羽因刚愎而毁身,这便是坏脾气人的前车之鉴。明此,我们说欲要健康长寿,特别是秉性倔强好动肝火的老人,医好养好自己的坏脾气,少任性或不任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养脾气也叫养性,即克服任性习性。对养性之法荀子说得很好:“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德顺;狭隘偏小,则廓之广大。”这是以中和之法,克暴戾(即暴烈倔强的脾气) 之癖的良方。但仅有这样的良方还是不够的,要使这良方起作用,还必须辅之以正养其心。特别是老年人,要清心寡欲,心平气和,行忍性情,知足常乐,这样在遇到逆耳之言、愤心之事、不测之由时,才能制怒、除烦、气凝、神定,忍下难忍之事,咽下难咽之言,再倔的脾气,再刚的秉性,也会因柔克刚,因和克戾,外不失正人君子之风,内不损五脏六腑之气,心泰气畅,神宁恬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之,自然益寿延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