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被误解的养生心理
2016-03-11卓然
卓然
这是生活中两个真实的故事,它生动说明我们奉为心理学圭臬的某些东西,很多是值得商榷的,其原因是它们以格言、真理或半真理的形式充斥在人们的观念中,特别容易被曲解和误读,所以,及时予以澄清更正是很有必要的。
故事一:刘大伯最近与老伴和女儿相处得极不和睦,娘两个都不愿意搭理他。而他被冷淡急了,仍旧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用刘大伯自己的话说,他多年来活得一直都很郁闷憋屈,年轻时赚的少,老了以后退休金低,前不久又因心血管疾病做了支架。怎么这么多倒霉的事情都让自己摊上了呢?每当想到这些都让他寝食不安,精神一度险些出现问题。
客观地说,他也想摆脱这种幽灵一般的坏情绪,但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在电视心理专家讲座上获知,把憋屈苦闷的负面情绪及时宣泄出来,才更有益于健康。长期积郁迟早会酿成可怕疾病的。
于是乎,刘大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随时发泄心中怒气,从沉闷的羔羊一下成了暴怒的雄狮。主要发泄对象当然是自己的老伴和女儿了。得罪了自己的亲人后,他还振振有辞,说这不是发脾气,是宣泄,是治病,免得积怨成疾。当然,同时得罪了妻女二人,人家一天到晚不给他好脸色看,无疑又让他陷入另一种苦闷中。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有能量的,需要一个空间去让这股能量得到表达和释放,就好比高压锅,如果里面的气体储存过多,超过一定的承受能力,就会爆炸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发泄要比压抑好。但宣泄要讲究场合和尺度,要学会健康地发泄。
何为健康发泄呢?也就是在不伤人、不伤己、不伤物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比如在无人的旷野大声唱歌、用力砍砸石头,或是关着门自己独自倾诉等。
千万不能像刘大伯这样直接对着家人发火,这样虽然愤怒的能量是宣泄出来了,但是却把这个负能量又传递给了其他人,导致了紧张的人际关系,得不偿失。
故事二:快70岁的金爷爷不久前体检查出肺癌,使本不爱表达的老人更变得愁苦不堪。
一天在参加了一位抗癌明星的讲座后,金爷爷直接去图书大厦买回一些蜡笔小新和神探柯南的影碟,回家后一有空就播放欣赏,实在看不懂,他就让外孙给自己讲解剧情。后来,他还有意参加街道大妈们的健身队,被人家婉拒后,又四处询问跻身老年骑行队需要什么条件……几番折腾,险些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原来,听抗癌明星讲,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抵御疾患的最佳良药,尤其是抗癌的不二首选。
这也是近年来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最夸大的宣传,在很多人心目中乐观向上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客观地讲,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多体现在疾病预防方面,虽然对疾病的康复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无法代替疾病的治疗手段。疾病的康复需要的是医疗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等多方面相互促进的整体过程。在此过程中,乐观积极的心态只是康复痊愈的必要条件而非决定条件,所以,不可只看一点,不及其余。除了有良好的情绪心态,还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在生理层面进行积极的治疗,这才是疾病康复的根本所在。
殊不知,真正的积极心态是平日里你的内心更多处于平和、安宁的状态,对所发生的一切均持接纳和信任的态度,不管未来往何处发展。像临时抱佛脚一样地培养这种心态,是可笑又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