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白熊效应”
2016-03-11周一海
周一海
你听说过“白熊效应”吗?一份来自心理卫生部门的调查显示:如今受“白熊效应” 负面影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中老年朋友中约有30%左右的人群正在深受其害。可以说“白熊效应”负面影响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又一杀手。那么什么是“白熊效应”?其负面影响究竟有何危害性呢?我们先来看看以下个案。
个案一:80多岁的黎大伯与沈大妈是一对老夫妻,在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磕磕碰碰,吵闹不断。但由于相互的适应,这种吵闹没有成为简单的责怪,而是成为一种宣泄和平衡自己的重要途径。双方之间的互补性和依赖性非常强。黎大伯身体不好,内外都更多地依赖妻子。黎大伯是个有学问的人,虽然上了年纪,还要读书看报。他的见解对与不对总要有人听,沈大妈就成了他的听众,使他感受到自己对问题的领悟能力不减当年。不幸的是,沈大妈患病先他而去。
黎大伯常年在生活中依赖妻子,妻子去世之后,他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感到一切都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常常流泪,也无心再读书看报。他的心理在迅速退化,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与精神支柱。结果黎大伯的现实生活变得一团糟。子女亲友们总在劝他从怀旧中走出,不要终日沉浸于悲痛回忆之中不能自拔,否则自己的身体也很快会垮下来的。其实这些道理黎大伯都知道,但他每天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愿回忆过去却越来越想。总之,黎大伯变得非常脆弱,越追忆过去,神情就越忧郁。
个案二: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原来工作时都忙自己的事,退休后,孩子都已经成家另过,脱离了工作,家务负担也不重,夫妻双方都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中,转移到对方身上。两人同起居、共出入,有了充分的时间沟通,都感到退休之后才真正地了解了对方,依恋之情日浓。
不幸的是,在一次共同外出旅游中,丈夫因心脏病突发而意外身亡。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了,妻子毫无思想准备,结果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悲痛欲绝。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迟迟不肯撤掉家中的灵堂,坚持要在灵堂中独自陪伴丈夫。经过一段时间,在子女亲友的劝说下撤掉了家中的灵堂,却不肯到子女家换换环境,改善一下心情,长期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不能解脱,原本不错的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
心理学家指出:类似以上个案中的主人公那样,总是沉浸于对过去悲痛、伤心之事的回忆,尽管也总在提醒自己不要再去回想,然而事实却往往与之相反。越是不想、不愿回忆的痛苦之事,却往往越会去回想,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 为何能让我们的思维不受大脑约束?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 魏格纳对人类思维抑制影响所做的一个实验。他要求曾被白熊惊吓或伤害过的参与者不要再去回忆当时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只白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却出现强烈反弹,参与者们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及不断追忆起当时害怕或痛苦的经历。实验表明:有时当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不应该做的事情,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该事情的关注,特别是对经历过或记忆深刻的痛苦往事之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当有人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或者自己也意识到不应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已经成功地“扎根”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例如上文中主人公明明也清楚地知晓不该沉迷在对过去的回忆,因为拾起的悲伤还会痛,可是他们却控制不了自己的潜意识去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产生“白熊效应”, 并让我们的思维不受大脑约束?为什么当我们想要从头脑中抛弃一种想法的时候它会更为激烈地回归,造成越不想想就越想的结果呢?心理专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答案,当一个人想要停止一次重复的思维时,它的轨迹是这样的:首先这个人会刻意地联想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其次,这个人的思维开始也无意识地监视这个过程,并查看该人是否还在想它不应该想的事情。这样麻烦就来了,当人们有意识地要停止转移自己注意力时,无意识过程仍然在寻找那些要被忘记与压抑的事情。而且无意识还会将任何看起来似乎相似的事情在思维中予以激发并不断地重复,因而造成人们又陷入循环思考想要忘记的那些事情的怪圈里。这就是人们越是努力想要回避那些伤感恼人之事,它们越弹出比以往更强的备份的原因。
专家提醒,“白熊效应”负面影响危害大
医学专家指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白熊效应” 会让一些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遭受打击时容易进入回忆阶段,以至于长久难以摆脱痛苦困扰,严重地影响身心健康,更不利于今后的生活。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倘若过度沉浸在伤心回忆中,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过度悲伤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人体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为我们树立起了成功战胜“白熊效应”负面影响的典范,比如93岁高龄、再次被誉为“世纪美人”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一生遇到的灾难和不幸很多很多。她的故事很传奇,家庭生活却有点悲凉,在光影交错的时光中,痛苦多于快乐,眼泪多于欢笑,委屈多于喜悦!然而秦怡却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人不要老是回忆在痛苦中,那样太折磨人了。”她以超凡的毅力克服了“白熊效应” 的不良影响,最终成就了跨越苦难、跨越世纪的美丽!
心理学家认为,从心理方面来看,“白熊效应”是思维叛逆,具有反弹效应,这种心理效应会让人们觉得思维与我们自身好像不是一个整体的。明明想睡觉,但思维却清醒着,不停地回忆童年的往事。对这种无论是相对轻微或者致命严重的心理角力,人们的典型反应是努力去忘记,将它推回我们思想的“背面”,或者将其代表的主题改头换面。心理学研究发现,违背我们直觉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方式不仅是错误的做法,而且会使得事情变得更糟糕。
防范“白熊效应” 负面影响的对策
1.肯定暗示更有效。专家指出,在任何患者接受治疗时,医生多多少少都会给出生活指导,肯定的指导,即“你要干什么”往往比否定的指导,即“你不要干什么”的效果好。对于丧偶的老人,更要给予肯定的安慰,比如可以这么对老人说: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自然法则。如果他(她)不“早走”,而是您“早走”,对他(她)来讲则更残酷。“早走”一步的,一定“希望” 您多保重身体,愉快、坚强地生活下去!不要伤心过度,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把悲伤装在心里等等。
2.转移注意力。当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不要反复提醒自己,而是应该用其他应该做的事情填满自己的生活空间与时间,时间长了也就自然会忘记之前自己不要做的事情,这样也就克服了“白熊效应”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