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病·早衰·早亡
2016-03-11
智明先生:
来信收悉,前次讨论“人贵·命贵·智贵”的话题,引起你和朋友们的兴趣,我很高兴。特别是你们提出“早病·早衰·早亡”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也引起我的浓厚兴趣。
回想起来,许多人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身体健康,老而不衰;有的人却病痛缠身,未老先衰呢?为什么有的人能享高寿,有的人却过早夭折呢?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其中的奥秘。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作过精要的探讨。它强调指出:懂得自然界的规律,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内守、不妄作劳的人,由于遵循了养生之道,所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可以“度百岁乃去”。而那些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精神内伤、以妄为常的人,由于违背了养生之道,不仅不能“尽终其天年”,而且才到中年就早衰,“半百而衰也”。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不学习养生保健知识,不实行养生保健措施,早病、早衰、早亡就必然早早到来。究其根源,关键就在于缺乏“生存智慧,健康第一”的理念。我们要记住医圣张仲景的警语:“蒙蒙昧昧,蠢若游魂!”我们要记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先生的名言:“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对生存智慧一无所知,对养生之道又不实施,结果只能是三个提前:生病提前、衰老提前、死亡提前。
智明先生,正如你来信所言,当今的现实是,亚健康相当普遍,过劳死的年龄明显提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心源性猝死多发生于老年,而我国中青年猝死的案例却屡见报端。至于因为身心紧张、长期过劳而患病早亡的案例更是常见。
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小品演员高秀敏猝死家中,年仅46岁。影视明星傅彪,人品好,演技高,塑造的银幕形象生动感人,可惜积劳成疾,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经营高手王均瑶,十几年间就聚集了几十亿资产,事业如日中天,却身患肠癌,告别人间,年仅38岁。科教精英何勇教授,年纪轻轻已是博士生导师,正值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段,却突然病逝,年仅36岁……
这些各界的精英,死得这么年轻,触目惊心,值得我们深思,究竟要吸取哪些教训呢?最直接的教训就是劳逸一定要结合,累了一定要休息,切不可身心之弦绷绷紧,长期紧张不松弛,更不可带病坚持,拼命去蛮干。
《海南日报》的优秀记者甘远志,日夜忙于事业,从来没有在晚上9点以前吃上晚饭,终因过劳,不幸夭折,年仅39岁,令人痛惜。他的爱妻哭诉道:“搞不完的采访,写不完的文章,终于淹没在文字的海洋!”
北京医院的医学博士郑建国,十分敬业,特别勤奋,诊治病人忙,科学研究忙,长期过着天天都在加班的日子。去世前一天人就不舒服,还是勉强坚持工作,晚上8点才到家,匆匆晚饭后又坐在电脑前赶写稿子。妻子催他赶快休息,但是岳母凌晨3点发现他仍然在电脑前写东西。中午12点终于完稿发出去,晚上更觉不舒服,但第二天一起床又赶新的稿子,就连午餐也是在电脑桌上吃的。到了下午,他感到极度疲乏,身体突然缩成一团,在送往医院的急救车上就永远地走了:心源性猝死。他妻子回忆从美国归来时,郑建国到机场接她,在回家路上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放心吧,我终于熬出来了!”可惜,他最终并没有熬出来,而是正当英年的40岁就永远离开年轻的妻子和3岁的女儿!许多人不禁长叹:他是累死的,实在想不到……
写到这儿,简直有点写不下去了,只好下次再谈。
敬请
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