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2016-03-11范大阳
范大阳
摘 要: 由于当前实施应试教育,越来越多的老师忽视“预习”这一环节,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自习,做到“阅读材料”题(现学现用)或者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主观能动性变得愈发强烈),学生自习能力需求日益提高,因此作者认为“预习”最迟应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试着重谈谈初中生应如何培养预习能力。
关键词: 预习能力 初中生 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见,“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下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多数地方涌现出“理想课堂”等自主模式,但很多都是“形式化”,没有实效),让教育者们忽视预习这个环节,往往热衷于讲完一节课后就是大量习题“狂轰滥炸”,然后就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很少会有老师布置新课前的任务,即使现在有的学校还有“导学案”(给学生自习用的),但检查不到位,甚至不检查,更别谈指导他们如何预习,如何利用这份“导学案”?即使有的老师想指导,却没有时间,听说过还有“预习课”吗?——最多只有“复习课”。有的学校还有晚自习,但基本是完成当天所学内容的作业。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样不是很好吗?每年也有那么多人考上当地重点高中,为什么要预习?那么我就想问问这些老师,有没有发现那些初中成绩好的同学到了重点高中后不是很多成绩都变差了呢?可能有人说高中内容难了,但如果学生初中基础打得牢,学会如何学习新的内容(即预习),那么即使到了高中碰到“不负责任”的老师(其实不叫不负责,只是到了高中,学生年龄都大了,已接近成人了,想学习的人不会让老师烦的,不想学习的人,老师再管,估计效果也不大),学生也不会担心,因为他完全可以自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一个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本领(也就是预习的本领),我想他一年内学习几年内容不是没有可能,否则怎么会有年龄很小的学生就念大学了?因为家长或老师给了他们“自由”——让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摸索、自我琢磨,他们通过这样“预习”,思维及能力慢慢培养出来,这一点是终生都享之不尽的。
为了学生的将来,我认为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下面一系列环节的基础,是下面一系列环节顺利运行的保障。
那么,对于14岁左右的初中生而言,应如何预习呢?(预习有很多种,这里主要谈的是课前预习)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又合理?怎样才有效?
通过平时阅读相关书籍,以及个人多年教书经验,下面我总结几条经验供大家交流。
1.准备好材料。当前教材内容较少,所以光看书可能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有的学校会设计份“导学案”,这里的“导学案”不光要设计“预习步骤”、“热身习题”、“疑点记录”等,还要大量补充对本节内容的阐述和有关的必要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当然,如果学生身边有本“教辅资料”(老师可指导购买)就更好了。对于理科,可能会用到一些实验器材,如数学通常会用到一些剪纸,这些材料都应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实验。
2.通读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读的时候,随时用笔勾画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课本及资料上的习题可以选择性地试着做一做,以检查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使自己对新内容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3.记录疑难知识点。如果没有“导学案”或者“导学案”上没有这一条,那么应该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疑难知识点记录下来,直接在书上打问号等,或者摘录在课堂笔记里,等到上课的时候,可以重点听,然后在打问号的地方或者课堂笔记里进行相关解释,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如果没有预习,何来的问题?)效率就会提高。
在预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什么呢?
不一定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因为时间可能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未必有所保证。解决办法是:一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正常学习秩序。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他环节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下面环节顺利运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如果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自己擅长的不一定要每节课都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除了有上述的一些好处之外,还可以扭转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这么多好处,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与其在那里花大量时间备如何上课而无暇顾及学生“预习”,不如先把学生那一头搞好,先指导学生预习,时间长了,等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变得轻松,因为他们有好多地方已搞明白,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专门讲解学生预习中不懂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效率是可以预见的,相信改作业的时候再也不会听到老师责怨了。
简单一句话,预习就像军事战略上的侦察活动一样,即要战胜对方得先了解人家的底。上课学习也是一样,必先通过预习知己知彼,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掌握课上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江南.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许振立.适应开放教育需要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J].中国远程教育.
[3]葛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组织与问题建构.现代教学,2006,11.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