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时间
2016-03-11高静
高静
摘 要: 课堂上的三个十五分钟,不是相互独立、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渗透、灵活变动的,在讲解中有练习,在探索中有引导,在练习中有点评。划分课堂教学时间要因课制宜,也就是说符合教学需要的讲究教学效益的时间划分才是科学的划分。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时间 科学划分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提升教学效益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要想好好地把握住课堂时间,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必须学会正确利用好课堂时间。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学生探究的平台,也是学生知识巩固与深化的平台。教师要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上,科学划分课堂教学时间,将精讲、师生互动探究、学生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方能达到好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要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新课改要求,大胆根据教育对象灵活教学,从学生听课的神态、发言等得到反馈信息,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二、在提问时留足思考时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必急于让学生回答,而应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思考,促成更多精彩“答案”的生成。要求学生先思考,再与伙伴进行交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了想法。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对“数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在出错时留下反思空间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比较弱,表达方式也不是很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多教师却害怕学生出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一出现错误,便立即换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由老师“代劳”。其实,如果教师能利用“错误”做文章,给学生留下自我反思的时间,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剖析产生错误的来龙去脉,数学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四、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立即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低下。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不是塞得越满越好,要给学生留有思索的空间,就如一副优美的水墨画中的留白,也是精彩构成的部分。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没有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笼统的要求,比如看到一个问题就说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而讨论什么却没有指明,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五、利用好课堂总结
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总结的习惯。对于课堂总结,有些老师总是一带而过,甚至忽视,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总结的作用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更是为了把本节课的知识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
六、分层次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题要有技巧性,因为一个班里的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既要照顾学习好的又要照顾学习差的,要有简单的、中等难度的,也要有挑战性的,这样可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作业的针对性要强,在于精而不在多,要体现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达到巩固知识和引发思索的目的。
七、注重过程评价,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笼统地说好或者不好,而要对其回答内容进行具体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在哪里或者错在哪里。为保持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寻找学生回答中好的方面,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语言叙述的流畅和有条理,思维方向的正确,等等。
八、增强学生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增强信心,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使学生拥有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丰富情感体验,把握好“成功点”,及时鼓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
总之,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关键在于教师全身心投入以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抓好了课堂45分钟的教与学,也就是说已经抓住了教与学的效率,学生就可以轻松学习,教师对下一节课的讲解也会容易很多,无论于师于生都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陆干欢.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师角色适应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2]于永志.实践创新以完善数学教学——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与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