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2016-03-11马建军
马建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多元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策略逐渐被引进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很大的变化。但高耗低效仍然是语文学科教与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必须确立正确的教学观。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
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教师的学识影响教师对文本情感体验的程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情感的传递,每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再现,教师从文本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再把这种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巍巍的《我的老师》提出:“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可见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做到情满于胸,把作者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融合为一体,为学生与文本对话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恰当叙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助于教师思考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也有助于评价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更新观念、熟知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课堂教学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确定有效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目标展示。要体现知识的联结,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引发新思考。其次,导学达标。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最后,反馈检测。既包括知识上的,又包括能力上的。
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语文教学研究。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一种现象:就语文谈语文,就语文教学谈语文教学,就语文教学研究谈语文教学研究,始终以语文的眼光看待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研究。有研究者认为这种语文教学研究都是基于“学派立场”的,即“我以为,我们以为”式的研究,研究者的特定立场往往限制研究者的视野。语文教学要从种种观点、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研究,同时又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例如,有学者用“现代解释学”这个“他者”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认为现代解释学视野下的语义教学研究有三种取向:学生知识经验积累的研究、学生良好语感养成的研究和建构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研究放入教学论的视野中,认为语文教学研究必须关注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发展。
引导学生写“注释”,关注那些最有表现力的字词。“注释”就是对文中那些较生僻、较为重要的字词注音、解释。这通常是阅读的第一步,是真正的欣赏开始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在文学欣赏中,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发现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更形象生动的词句,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给这些词句作出恰当的解释。这里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那些看起来很好懂的却又很容易理解错误的字词;二是那些含义丰富的“典故”。容易读错或理解错的“字词”,尤其需要老师提醒甚至讲解。如李白《静夜思》的“思”就应该读“si”,意思是“愁绪”、“思愁”;白居易《琵琶行》中“弦弦掩映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中的“思”,以及古诗题目《秋思》中的“思”都应该这样“读”才更好。又如杜甫《登高》中的结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的“苦”,与“新”形成“对应”,是副词,意思是“非常”“极”。至于那些包含了“典故”的词句,更是我们在阅读中要高度重视的,因为这样的词句常常蕴含更丰厚的意蕴,寄托了作者的深隐情怀。比如阅读《窦娥冤》,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霜”等“典故”的丰厚意蕴;读李商隐的《无题》就应该了解“庄生梦蝶”、“良玉生烟”、“青鸟”、“蓬山”等典故的意思。当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有些“典故”并不是很容易“辨别”出来的,常常需要以大量的阅读经验形成辨别力。
文言文教学要从情感美的角度选取切入点。在浩瀚的古老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片片飞花别胜景,诗词歌赋留香千载,宛若“朵朵彩云无限情”。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一朵感情的浪花激起无数涟漪,可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唤起学生与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同喜同悲的感动,拨动学生与千古圣哲、世代人物共乐共怒的情怀,启发学生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从而接受美的陶冶。
教师要掌握科学的作文评改流程。理想的作文教学应做到“六有”,即有作文教学计划、有与课文教学相结合的训练序列、有指导、有批改、有讲评、有要求学生写后记的安排,将作文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在“六有”中有选择性地确立班级作文教学训练重点,依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评改,深入分析作文训练目标达成情况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点评、讲评,促进学生明确写作的努力方向。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有效的教学启发。启发,就是点拨、疏导、激发等。通过启发,将当前情景与过去经验及两种不同的现象或任务联系起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顺畅、更准确、更深入。有效的教学启发,要讲求适时适度《论语·述而》篇所言:“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待学生出现“愤”、“悱”之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举一隅”而不能举一反三,这时教师“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也不必多讲,要求学生自己再学再思,待又出现“愤”、“悱”之后,教师才启发,强调教师适度启发。显然,教学启发应发生在思维凝滞处,出现在认知疑惑时。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有效的教学启发。启发,就是点拨、疏导、激发等。通过启发,将当前情景与过去经验及两种不同的现象或任务联系起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顺畅、更准确、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