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魏源“经世致用”观的分析

2016-03-11吴志杰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魏源局限性

吴志杰

摘要: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也是晚清时代以林则徐、龚自珍为代  表的“睁眼看世界”的开明知识分子之一。文章重点分析了魏源的“经世致用”观的基本内容,并且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魏源“经世致用”观的局限性。

关键词:魏源;“经世致用”;局限性

一、魏源和他所处的时代

魏源生于公元1794年,卒于公元1857年,字默深,生于湖南邵阳。魏源身处晚清时代,当时清政府昏庸无能,大清朝内外交困,作为一名有理想、有志向的知识分子,他勇于“睁眼看世界”,讲求经世之学,是“通经致用”学派的代表。

晚清政府一直都是“天朝大国”的统治思维,整个社会基本遵循的是封建传统文化,他们认为中国之外的地方都是“蛮夷之地”,体现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就是“闭关锁国”。然而,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政治、领土等都不断发展和扩张的时代,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尤其是大清王朝对于鸦片贸易的打压和禁止,产生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大批鸦片,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紧接着,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节节败退的清政府接连签署了几个中外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的领土、资源都遭受了重创。

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社会改革。他们深刻认识到,原来古代史学以“资治”为宗旨,以“王朝兴衰治乱”为参照的经世致用思想已经不能承担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了。开始转眼看世界,从其中探寻“御夷狄之策”,希望把对外国的研究与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达到救国的目的。

二、“经世致用”观的源头

“经世”二字较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贬”,这里,“经世”二字被注释为“经纬世事”,可以理解为治理国家的意思。“致用”原意是“尽其功用”,后意为将思想付诸实践。另一例子,司马光描述自己编写 《资治通鉴》的目的:“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司马光的编写目的十分清晰,就是为了“以史为鉴”“经世资治”。晚清时代,清王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封建统治日益腐败,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崭露头角,清王朝对这些因素已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亦即无力也无法控制这种社会变化与走向。此时,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兴起。他们认识到,空谈义理根本无法解决大清王朝的现实社会问题,应该“变法”,改造清王朝。

三、魏源的“经世致用”观

(1)“经世致用”。魏源的《海国图志》用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专门记述西方先进技艺。他在序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为了明确表示自己作此书的实际目的,魏源在序中将自己的书与以往作者所做的海图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书中,魏源提到,“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者,火轮火器不等于古代所谓的射御乎?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造就边才者,必先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在此,他明确表达了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回应“抗敌御夷”之迫切的现实需要。另外,魏源也十分注重“人才”在推动与实施“经世致用”观中的作用,他提出“国家之有人材,犹山川之有草木”“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以及 “器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总而言之,魏源提倡“以实事求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学风,旨在强调经学与致用是一个不断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过程。

(2)“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集》所收录的文章,除了碑记、志传外,大幅文字可见作者对于当时国计民生、文治武备一些大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如对英战争、洋务通商、河防水利、海运盐务等,这些都表明作者著书的“致用”态度。对外,魏源认真总结了俄国彼得大帝改革成功的历史经验,说道,“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俄罗斯之比达王,聪明奇杰,因国中技艺不如西洋,由是其兴勃然遂为欧罗巴洲最雄大国。”这里,魏源明确表达了对于彼得大帝敢于学习西方先进技艺进而强国富民的钦佩,同时也传达了大清王朝欲重振国威,杀狄御夷必须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呼声。魏源肯定了夷技几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战舰、火炮以及养兵练兵之法。

(3)“变古愈尽,便民愈甚”。魏源道:“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种思想体现了他从“师夷长技”逐步转向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变化。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势、利、名”集中于君主一身,而君主只知“穷天下之乐而不知忧天下之忧”,以至于“奸雄觊夺君位”,社会动乱,朝政腐败,人民蒙难。魏源认为,西方的议会制度采用“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的方法十分周全。这种思想在当时整个大清王朝民族危机加深的状况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对于革新社会方法的大胆尝试,也是推动中国社会步入近代的内部动力。

四、魏源“经世致用”观的局限性

(1)时代局限性。①政治上,封建社会的专制独裁统治日益衰落瓦解;②经济上,尽管“闭关锁国”,也抵不住西方“船坚利炮”的轰击被迫打开了大门;③思想上,僵化落后的封建儒学与“崇实黜虚”的明清实学并存互斗;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尤其是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向当时那批“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们宣告,单纯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行的,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及其统治才是失败的真正根源。然而,当时这些代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始终以“忠”“孝”为宗旨服务于大清王朝,所以他们根本无法认清这个根源,也无法从根本上去撼动这棵大树。

(2)阶级局限性。无论具备怎样进步的思想与认识,魏源仍然属于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因此,从本质上讲,魏源的“经世致用”观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层的利益。另外,魏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一员,仍然服务于大清王朝,并且多半从事文字与理论工作,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魏源的经世观多见于其编撰的文献中,而少见于实践。这可以从魏源晚年由于苦苦找不到出路而陷入彷徨苦闷,最终笃信佛教,皈依佛门直致后来的郁郁而终窥见一斑。

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随时崩塌的地步,魏源勇于思考,敢于学习,采用了“经世致用”的学习态度与治国思维,这对于当时的国家治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然而,魏源代表的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考虑的终究是大清王朝的命运与前途,因而,他的“经世致用”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用来“治世”和“救世”,是难逃失败的宿命的。

参考文献:

[1]蒋先寒.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成因[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4).

[2]李瑚.魏源研究[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魏源局限性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论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对魏源思想的传承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漫画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语言象似性再认知:基于语言符号局限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