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灵
2016-03-11刘水玲王换成
刘水玲 王换成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精神,崇尚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和社会担当,追求高尚情操和理想人格,倡导求索创新和奋发有为。本文作者就培育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谈了自己的观点,从传播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活动创意、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文化课程;文化活动;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精神财富,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灵魂。甘肃省武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构成了我校的时代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一、搭建中华文化传播平台
我校以提升人文素质、培育职业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弘扬先进文化为目标,积极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搭建了一个中心、一张报纸、一本刊物、一个展室、一个基地的“五个一”文化传播平台。“一个中心”是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融培训、宣传、实践、社会服务为一体,体现出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学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平台,将职业教育和人格培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崇尚美德的思想、健康和谐的身心和儒雅博学的气质。“一张报纸”是学校创建的《武山职专报》,它是学校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阵地,校报承载学校文化建设的功能,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家园。“一本刊物”是学校主办的文学期刊《晨光》,主要刊载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提升师生的文学修养。“一个展室”是学校的校史室,它承载了学校厚重的发展历史,展示了学校骄人的发展成就,蕴含了学校的精神文化。“一个基地”是与甘肃省武山县文化艺术博物馆共同建立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试验基地,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空间。
二、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内涵
在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我校增加了传统文化、人文艺术、地域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比重,形成了以职业能力课程为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辅,社会拓展课程次辅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完善道德、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自觉性,从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提供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建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文学艺术欣赏等精品课程。
三、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
把教育活动作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举措。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国旗班升旗仪式、礼仪大赛、中华传统文化汇演等已成为学校极具影响力的德育工作品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通过对经典诗文的体味和吟诵,使学生理解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进而达到丰富学生的内涵、开阔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智慧的作用。国旗班升旗仪式体现了师生的爱国情怀,国旗下的宣誓寄托了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四、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点睛之笔,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柱、一山一水,都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先贤们创业精神和学校光荣历史的“精英榜”,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求索和进步;象征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国旗台,体现出学校文化立校的人文特色;寓意凝宁远之灵气,聚八方之学子,显奋进之校园的“晨曦湖”,时时唤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和深沉的思考;“盘龙道”“志强路”“映雪亭”“怡心桥”“叠翠岛”等蕴含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名称将校园编织成一张文化之网;博物馆、校史室、荣誉室、文化墙、礼仪墙等校园文化设施都在阐释学校独有的人文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视觉符号。学校通过人文环境的滋养,用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