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丽乡村河流水系规划
2016-03-11敖源彤秦皇岛规划设计研究院066001
敖源彤秦皇岛规划设计研究院(066001)
浅谈美丽乡村河流水系规划
敖源彤
秦皇岛规划设计研究院(066001)
摘要:通过介绍北戴河河流水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环境保护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探讨了水系修复和滨水岸线管控措施,以便河流水系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流;水系;规划
0概况
北戴河规划区内入海河流属于冀东沿海水系,区内小河较多,多由西北向东南各成水系,独流入海;以戴河及洋河为主要生态骨架,自东向西主要河道有新河、深河(戴河支流)、戴河、蒲河(洋河支流)、洋河、人造河等。这些河流多为常年性河流,也是行洪河道,距入海口较近。
规划区是洪水多发区,多发时段为每年的6、7、8、9月,8月尤甚。洪水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降水的时间不均匀、暴雨集中造成的。地形、地貌、植被条件也对洪水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1)部分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垃圾随处摆放、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放等问题,部分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丧失使用功能。
2)防洪设施不健全。目前戴河主河道、洋河主河道、新河等防洪设施较好,但部分支流由于农村建设的无序性,防洪设施不健全,於堵较为严重。在发生暴雨时,暴涨河水流动不畅,对两岸房屋威胁较大。
3)滨水岸线景观不连贯。部分岸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建设过于粗放。
1水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目标
规划区内工业污染源集中治理,全面实现达标排放。浅层地下水质达到规定标准,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戴河、深河、洋河、新河全面还清,人造河、蒲河等水质明显改善。
2)水环境功能区划
对规划区六条河流按环境功能划分为工业用水、一般景观娱乐用水和农业用水等,执行地表水III~IV类水质标准。
3)水污染治理措施
加强水源保护,严格控制规划区地下水的开采量,使地下水恢复采补平衡的良性循环。
加强对河流、湿地和近海海域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维持良好的水体和岸线环境。控制规划区污染物入海总量,合理规划,引导沿海养殖向近海养殖发展,有计划减少人工养殖面积,减少养殖污染,逐步恢复湿地功能。
2水资源利用规划
2.1秦皇岛市域水资源情况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总面积7 812平方公里,总体地势南低北高。
秦皇岛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8.00 mm,降水量分布自北向南逐渐减少。长城以北山区平均降水量为682.1 mm,最大近800.0 mm;东部山区石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为687.1 mm;东南部沿海平原一般为620.0 mm。
境内河流分属于滦河水系与冀东沿海水系,流域面积在30 km2以上的河流有51条,在100 km2以上的较大河流有21条。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163 mm,折合径流量为12.59亿立方米。
2.2规划区水资源利用规划
规划区范围内的本地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总量不足。
地表水方面近期可利用“引洋入南”工程,从洋河水库取水。
为弥补水资源的短缺,开源节流是必然的途径。应从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污水回用等三种节水措施进行入手。
1)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是目前节约用水的关键。将土渠改为不透水的石渠,可减少渗漏20%。把石渠改为深埋地下的输水管道,还可节水10%~15%。灌区配套、井渠结合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调动农村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制订规划。根据目前每亩用水380 m3,利用率从30%~40%提高至80%计算每亩用水量可降低至200 m3。
2)工业节水
农业节水与工业节水双管齐下,从而相对减少新鲜淡水的取用量。工业用水近期应在原来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改变用水方式,加强用水管理,注重系统节水和管理节水;远期对生产工艺、流程、工业产品结构、生产组织、规模布局进行改造调整,注重作为长远根本节水途径的工艺节水。
3)污水资源化
在农业、工业节水的基础上,积极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满足农田、工业、景观等多种低质用水需求。
3防洪规划
3.1规划原则
采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左右岸、干支流、上下游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与治涝相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 50201-94)》的相关规定,合理确定各河道的防洪标准。采取以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标本兼治。结合城市的绿地景观规划进行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使绿地的点线面形成整体,提高植被覆盖率。
3.2防洪工程规划
规划区内城市防洪主要是河道防洪,河道洪水主要是由暴雨产生。因河道源短流急,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暴涨暴落、历时短的特点,再加上河道多年未曾彻底整治,所以汛期每遇较大洪水就泛滥成灾。
防洪规划应对河道要进行彻底整治,建防洪工程,即按防洪标准,确定各河道治导线,对各河道进行疏浚、拓宽、取直、两岸建堤防。对低标准建筑物进行改、扩建,以提高防洪标准。
戴河、洋河等按规划防洪标准修建河道岸堤,对蒲河、人造河等其他河流进行疏浚,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确保行洪河道的畅通。
严格控制河道两岸的开发建设,避免人类活动对河道防洪能力造成不利影响;河道整治除考虑防洪要求外,也要考虑河道两岸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3.3防洪标准
规划区河道对应的防洪标准为50~20年一遇,综合考虑规划区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规划范围内河道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50年一遇洪水不出槽。
3.4防潮标准
防潮标准50年一遇防潮标准,并用历史最高潮位进行校核。
4水系修复及滨水岸线管控
通过对河道的水文特征、河道周边生态和现状功能的分析,以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的建设为目标,明确各河道的生态功能。
4.1水系生态修复及重建
规划区内6条河流是重要的垂直海岸带的区域生态廊道,水系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不仅要体现河流的排水、防洪、蓄水等功能,还应充分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水生态修复与重建,建立水体循环系统,进行生态水体长效保持与维护,构建水系发达、景观优美、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控制沿岸排污设施,改善水质,清理河道内淤积。戴河、新河、深河、洋河两侧建设50~100 m宽的乔、灌、草组合绿化带,蒲河、人造河两侧建不少于20~50 m宽绿带。保护近岸区域的生物及景观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构筑生态良好的广域水系生态环境。
4.2滨水岸线管控和利用
河道的堤岸部分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里有丰富的物质、养分,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规划区河流水系的岸线处理鼓励采用低冲击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型堤岸和半人工生态型堤岸。
生态型堤岸两侧用地充足,岸坡较缓,护堤本身采取缓草坡形式。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在堤岸上,如水杉、柳树等耐水性乔木,灌木、茭白、芦苇、菖蒲等湿地植被。
半人工生态型堤岸是流经村庄的河道、两侧为城市建成区的河道以及局部需要加固的岸线。该类堤岸采取可透水型和草坡的处理方式,局部可采用亲水岸线设计并建设亲水游乐设施。
除渔船码头、游艇码头和亲水游乐设施外,规划区内禁止建设全人工硬堤岸线。
5结语
通过规划,加强水源保护,工业污染源集中治理,全面实现达标排放,浅层地下水质达到规定标准,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严格控制规划区地下水的开采量,使地下水恢复采补平衡。通过构造多条自然型河流,修复与重建河流本身所具有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