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酒店文化模式视角

2016-03-11施国新

关键词:酒店业饭店战略

施国新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酒店文化模式视角

施国新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酒店产业经历了主动与西方接轨、以西方酒店产业发展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战略发展历程。但主动与西方接轨如同将西方酒店产业模式连藤带瓜斩截过来而不能成活;以西方酒店产业发展模式为基准,回头再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寻找可与之对接的元素,不断自我检讨并推动中西融合是裱糊匠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入。中国酒店产业在战略上应大破大立,从被动地与西方接轨转为主动创造的主体,以中国文化为源头,由内而外自然生发,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涵摄西方酒店产业的发展成果为活水,创造出一整套更完善的酒店产业发展的“中国模式”。

中国酒店产业;酒店文化模式;中国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本土酒店业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虽然大幅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并建立了庞大的产业规模,但是大而不强。特别是近年来,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国内客源占绝对主体的有利形势下,本土酒店与国际酒店相比依然弱势明显。一方面是全行业连年亏损;另一方面,据业内保守估计,西方酒店集团每年在华攫取数百亿管理费,行业长期被抽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行业薪酬长期低水平徘徊,人力资源危机长期无解。我国酒店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西方酒店产业体系下的一个投资环节和运营管理环节。严峻的生存发展形势促使我们不得不从根本上对三十多年来本土酒店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刻反思。

一、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对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至今鲜见,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较多。

第一,主动与西方接轨,学习国际酒店战略发展经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有:(1)集团化战略。走集团化道路,创造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1],构建我国饭店集团市场战略模型[2],饭店集团在扩张过程中应注意标准化与原真性的协调[3]。(2)品牌战略。饭店品牌内涵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是饭店品牌塑造的重心所在[4];中国饭店品牌建设应研究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培育民族饭店品牌[5];探索本土饭店品牌发展趋势[6]。(3)竞争战略。本土单体饭店要走连锁化发展道路[7],发挥连锁饭店的协同效应以增强竞争优势[8];饭店集团应采取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融合的竞争战略[9],何建民构建了我国本土旅游饭店集团与跨国旅游饭店集团竞争战略的选择模型[10]。(4)国际化战略。中国饭店业“走出去”是必然选择[11],我国饭店品牌的国际化应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优势,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饭店管理形式,结合我国公民出境游的主要流向、选择与我国地理、心理、文化距离较近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12-13]。(5)应用信息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的战略转型。与信息技术结合打造“智慧酒店”推动产业转型[14],建设绿色低碳酒店[15],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16]。

第二,以西方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特色。近年来,随着国内客源占我国酒店业客源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居于绝对主体地位,不少学者和业界精英逐渐意识到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国际酒店服务模式不完全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17],中国酒店业经过30多年的学习模仿之后,是时候改造和创新了,应以国际模式为基准,结合中国特色,先学习后改造,推动中西融合[18]。洲际酒店集团甚至将本土化作为其在华的最高战略[19]。还有学者提出以全球本土化[20]、原真标准化来处理酒店国际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关系[3]。

第三,打造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2010年以来,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等提出打造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17],认为“中国服务”是一套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开放的服务模式,但并不是中国式服务,国际水准、本土特色、卓越价值是其基本内涵[21];要从文化模式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着手,商业模式可以学习西方经验,文化模式要靠自己创造,用创意思维方式再现中国文化[21],提供定制化服务,塑造“中国服务”品牌,首先赢得国民的认同,然后才能走向世界[22]。

总之,30多年来,对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学习国际酒店的成功经验并努力与国际接轨。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以国际模式为基准,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的有关研究,并有少数学者和业界精英提出打造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但是,面对西方已经形成的完整的酒店产业体系,学习西方酒店产业发展模式依然是研究的主流,对酒店业的“中国服务”研究尚处于提出概念阶段。由于对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处于就酒店论酒店的应用性学术研究层面,鲜见将酒店产业发展模式与其形成的文化土壤相结合的研究,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把握酒店产业的本质与内在发展规律,导致对于我国酒店产业的战略发展思路长期缺乏共识。因此,从最根本的文化层面反思我国酒店产业30多年来的战略发展历程,统一认识,为我国酒店产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指明方向已成当务之急。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一)主动与西方接轨、全盘学习照搬西方酒店管理模式行不通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动与西方接轨,努力融入西方酒店产业体系,全盘照搬西方酒店管理模式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也符合当时行业的实际情况,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仅仅是亦步亦趋的学习照搬,3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不仅没能实现赶超,甚至导致我国酒店产业长期处于国际酒店产业链垂直分工的低端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产业主导权、话语权①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80%的高端饭店都挂上了国际酒店品牌,这80%的高端饭店的利润约占整个酒店行业80%的利润。不仅如此,近年来,跨国酒店管理公司每年在中国攫取的仅仅管理费一项保守估计就在百亿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国际酒店企业还主导着中国酒店业的管理模式。可见,国际酒店品牌不管是从高端市场地位、盈利能力、管理模式,还是从单个企业管理饭店的数量、发展速度、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主导着中国酒店行业话语权。。究其根本原因,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是西方文化结出来的果实。如果只学习西方酒店运营管理模式而没有深入分析其产业模式形成的文化根源,无异于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坚船利炮”的认识,因此,应将西方酒店产业模式及其形成的文化原因结合起来分析。我们缺乏西方的文化土壤,全盘照搬西方酒店运营管理模式注定只能学到“西方的面目”[23]71,而学不到其精髓,“仅将瓜蔓截断,就可以搬过来”[23]33的认识是错误的。

(二)未深入分析中国文化之于酒店产业的价值而含混地希望中西融合只能是裱糊匠式的小修小补

近年来,由于国内客源占我国酒店客源的绝对主体,一些大型本土酒店企业喊出“国际一流水平,中国文化特色”的口号。由于西方跨国酒店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代表“国际水准”,所以这一口号实际上就是以西方跨国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为标杆、为示范,通过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迎合占主体的国内客人的消费习惯,并向西方跨国酒店管理水平看齐。更深层次隐含着一种以国际(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为基准,回头再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寻找可与之对接的元素,不断自我检讨并推动中西融合的本土酒店战略发展思路[24]。这一战略思路直接导致中西融合演变成以西方酒店产业模式为主体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点缀、堆砌、杂糅,沦为裱糊匠式的修修补补,并不是中国文化本质、价值观的融入。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文化之于酒店产业的根本价值缺乏深入认识,对中国文化能否孕育出一整套酒店产业的“中国模式”缺乏自信,同时,对于中西文化能否兼容,也缺乏深入探讨。总之,该战略对中西文化融合实际上只是迷离含混的希望,没有根基。

(三)认为在对西方酒店运营管理模式没有学到位之前,谈自主创新为时尚早也是不对的

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连西方酒店的现有水平都没有完全学到,谈自主创新是拔苗助长,为时过早,因此,现阶段还应踏踏实实地学习西方。其实,东西文化问题在今天实质上是一个双重问题:中国必须要全盘承受西方文化成果,又要涤除其中的消极异化现象[23]228~233。也就是说,要将西方已完成的历史任务和它目前正要进行的事业一并完成,应吸收、利用并超越西方酒店产业,单单亦步亦趋地跟着去重复西方酒店业的历史只能是倒退。

总之,上述三种战略思路虽然曾经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符合中国酒店产业的实际,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酒店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在国内客源占绝对主体、在建设旅游强国的今天,我国酒店产业的战略发展思路应该与时俱进。

三、创造酒店产业的中国模式应成为我国酒店产业的战略目标

(一)现阶段我国酒店产业的战略发展定位:振兴民族酒店产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各方面与国际接轨,主动融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并推动国内改革。我国现代酒店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步,主动与西方(国际)接轨,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经验,主动融入西方(国际)酒店产业体系成为这一阶段的必然选择、首要目标。不仅如此,我国酒店业还被赋予了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的政治定位和赚取外汇的经济定位,在这一定位的指导下,我国酒店业管理水平迅速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并成为其他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标杆。

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年的定位显然已经过时,而且实践也证明,仅仅与西方接轨是难以实现赶超的。现阶段,确立我国酒店产业的战略发展定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酒店业作为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其战略发展定位应服从并服务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定位。其次,作为一个支柱产业,通过掌握产业主导权以维护产业安全最终实现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是其最高目标与内在要求,如果任由国际酒店企业长期掌握中国酒店产业主导权,那么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将失去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振兴民族酒店产业来掌握产业主导权。同时,建设旅游强国需要一大批强势民族酒店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作支撑,否则,建设旅游强国将是空中楼阁。再次,在国内客源占绝对主体、国内市场足够广阔、国家经济总量庞大的新形势下,中国具有足够的能力另起炉灶,以自我为中心,创造出一整套酒店产业的中国模式,扬长避短,通过差异化竞争取得对西方酒店集团的竞争优势,实现振兴民族酒店产业的目标,并努力使之成为中国对国际酒店产业发展模式所提供的新选择,这也是新形势下中国酒店产业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因此,现阶段,我国酒店产业应确立振兴民族酒店产业的战略发展定位。

(二)我国酒店产业的战略发展思路:创造酒店产业的“中国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由于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酒店产业应由被动的与西方接轨转变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创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自成体系,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延伸,形成闭环,推动我国本土酒店的转型升级,摆脱对西方酒店产业体系的依赖,避免沦为西方酒店产业体系下的一个运营管理环节、投资环节,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国际酒店产业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笔者认为,创造一整套酒店产业的“中国模式”,是依托中国文化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并以开放的心态涵摄西方酒店产业的发展成果,集成创新,形成的一整套超越西方的、更适合后工业化时代消费转型升级需要的酒店产业发展模式,是中国酒店产业依托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国际酒店产业发展所作的原创性贡献,是对西方酒店产业发展模式的问题与不足的回应。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根本特质相契合所决定的。

创造酒店业的“中国模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站在构建中国酒店产业思想库的高度重视酒店学术研究。长期以来,我国酒店学术研究紧跟在行业实践后面作总结,而业界则亦步亦趋学习照搬西方酒店运营管理经验,“实践指导理论”[25]长期持续,导致酒店学术研究不但没有为酒店产业发展提供引领,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产业实践的附庸。实际上,任何现象背后都有其本质与规律,酒店学术研究既有形而下的应用研究,更离不开形而上的学理性研究,而且只有加强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把握酒店产业的本质、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为酒店应用研究提供思想指导,使应用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推进。因为酒店实际应用研究(术)是从酒店基础理论研究(学)生发而来。如果离开了酒店基础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研究很容易迷失方向。30多年来,我们基本把酒店学术研究等同于酒店应用研究,导致与西方接轨的这一权宜之计成为长期战略,即使谈中西融合也只是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而不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入,缺乏大破大立的勇气与自信,直接导致我国酒店产业面临今天的严峻局面。

加强酒店基础理论研究可以从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思潮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从物质生产为主向围绕消费生产为主转型。社会消费特点存在着由强调经济、功能向强调文化、审美的转变[26]139,导致酒店经营思想由传统的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酒店业应探索如何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海内外新儒家学者近百年来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研究成果,总结中国文化之于酒店产业的价值,探索酒店产业发展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制定我国酒店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强酒店基础理论(哲学、中国文化价值)研究,为依托中国文化创造一整套酒店产业发展的“中国模式”提供思想理论依据,帮助本土酒店产业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研究方面,首先,重点进行中国酒店文化模式创新研究,注重依托中国文化进行酒店产品创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酒店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文化创新的研究,将中国文化价值观融入到酒店文化模式之中;其次,注重西方酒店成熟商业模式、酒店新业态、产业融合经验与中国酒店产业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再次,加强对西方酒店绿色低碳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

总之,酒店学术研究应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并重,对于学习西方,是“化西”而不是“西化”。

2.酒店文化模式创新是创造酒店产业“中国模式”的核心。酒店文化模式创新包括酒店产品创新和酒店管理文化创新,主要依托中国文化,由内而外自然生发,并含融西方酒店文化模式的某些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来实现,本质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缔造新文化。

第一,酒店产品创新。主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对酒店选址、规划设计、装修装饰、礼仪接待、餐饮服务、康乐活动、市场营销等的创意来实现,以迎合国内客源的消费习惯和价值取向,并向国外客人推介富有人情味的中国服务文化,宣传中国文化价值观。但这种创意不是通过选取中国文化元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浓缩和折射,也不是灵感的瞬间迸发,而是以酒店为载体,结合当前社会文化冲突的需要,在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缔造新文化。首先,依托中国文化,结合当前社会文化冲突的需要、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寻找最合适的文化概念;其次,以最能展现该概念的某一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故事为创意;最后,以酒店为载体讲述该文化故事来展现该创意,精准应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独特的价值取向、情感诉求,身份认同的需要,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主题概念酒店,开发新市场,并向国外客人推介中国文化价值观[27]。

由于该酒店文化创意(文化故事及其所展现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文化精神能够精准应对细分市场消费者独特的价值取向,深化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打造了身份概念,倡导了主流价值观,具有缓解社会文化冲突的能力,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借此塑造酒店品牌。当然,酒店必须在产品质量、价格、销售、客服方面表现过硬,这是酒店成功的前提[27]。总之,酒店产品创新绝不只是简单的中国文化元素的植入、堆砌、杂糅,而是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融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缔造的新文化。

第二,酒店管理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文化创新可借鉴新儒学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理念,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进行批判继承,扬弃其中的糟粕(如权谋、等级观念等),将尚情无我、仁爱、重人情、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融入到酒店管理文化中;同时,引入西方管理文化中的某些科学、民主等现代理念,管理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如酒店收益管理、酒店资本运营等),扬弃其消极方面(如极端个人主义、忽视社会自由与社会责任等),集成创新,形成系统的、超越西方的中国酒店管理文化,迎合中国酒店从业者的行为、思维方式。

总之,酒店文化模式创新要体现出我国酒店产业的根基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对国际酒店产业发展模式所作的原创性贡献的最重要体现。

3.学习西方成熟的商业模式、酒店应用技术。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是创造酒店业“中国模式”的手段与形式。西方酒店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新兴业态,并确实在酒店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走在我们前面,本土酒店业应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学习西方酒店成熟的商业模式与酒店新技术。此外,在其他产业与酒店产业融合方面,我们也应该跟踪国际最新趋势。

4.站在产业发展的整体高度认识酒店人才危机。一方面,民族酒店企业应通过创造酒店业的“中国模式”迎合国人消费需求以取得对国际酒店品牌的竞争优势,并给酒店专业毕业生提供合适的职位、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突破认为酒店教育就是酒店运营管理教育的认识误区,改变与西方接轨的办学模式,围绕创造酒店业的“中国模式”进行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层次从专注于酒店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酒店规划设计(创意)、酒店房地产、酒店资本运营、酒店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酒店战略管理等方向拓展,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差异化办学,满足并引领酒店人才市场需求,实现酒店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8]。

笔者通过对我国酒店产业30多年战略发展历程的反思,提出不能撇开文化土壤谈酒店发展战略,应将西方酒店产业模式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结合起来分析,中国酒店产业在战略上应以中国文化为源头,由内而外自然生发,创新酒店文化模式,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涵摄西方酒店产业在商业模式、应用技术、成熟业态,甚至管理文化的某些方面的发展成果为活水,集成创新,形成的一整套超越西方的、更适合后工业化时代消费转型升级需要的酒店产业发展的“中国模式”,使之成为中国对国际酒店产业发展所作的原创性贡献,从而实现振兴民族酒店产业、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根本特质相契合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应有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1]戴斌,杜江.论民族饭店集团的市场基础与发展模式[J].旅游科学,1999,(4).

[2]陈雪钧.论我国饭店集团市场战略模型的构建及其具体战略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曾国军,刘小艳.标准化和原真性悖论:饭店集团扩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1,(7).

[4]王素娟.论我国饭店业的可持续竞争战略[J].东岳论丛,2006,(1).

[5]陈春琴,郑向敏.关于我国饭店品牌战略实施应注意的五个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6]董观志,张颖.中国饭店品牌化的战略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0).

[7]邹益民,戴维奇.单体饭店连锁化经营模式的战略选择: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J].旅游科学,2006,(2).

[8]吴鸿,宋子斌.连锁饭店经营中的战略协同效应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6,(2).

[9]纪志城.饭店集团竞争战略的应用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9下旬刊).

[10]何建民.论我国本土旅游饭店集团与跨国旅游饭店集团竞争战略的选择模型及其具体选择——兼论锦江国际集团竞争战略类型的选择[J].旅游科学,2004,(12).

[11]张越剑.中国饭店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可行性研究[J].学科探索,2007,(7).

[12]马世骏,马勇.我国饭店企业集团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J].旅游研究,2009,(1).

[13]吕波.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饭店业跨国战略[J].商业研究,2011,(5).

[14]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

[15]刘益.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12,(1).

[16]谢朝武.循环经济思想与我国饭店能耗管理方式的转变[J].旅游科学,2005,(2).

[17]段强.创造“中国服务”,旅游企业的新使命[J].饭店现代化,2010,(7).

[18]张广瑞.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1,(2).

[19]丁宁.本土化,洲际的最高战略[N].中国旅游报,2013-01-23(6).

[20]谷慧敏.原真性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创建特色饭店业态[J].饭店现代化,2011,(11).

[21]段强.旅游企业率先创建“中国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22]段强.“中国服务”及其在首都旅游业的科学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4]施国新.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中国文化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5]莫新禄,陈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北方经贸,2010,(12).

[2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7]施国新.主题酒店文化主题创意研究:从创造体验到打造概念[J].旅游论坛,2013,(5).

[28]施国新.基于打造“中国服务”的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研究[J].旅游研究,2014,(4).

[责任编辑:黄文红]

F590.6

A

1001-4799(2016)06-0135-05

2015-07-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GL05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GD15XGL08

施国新(1976-),男,湖北大悟人,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酒店战略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酒店业饭店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国内酒店业危机管理的应对及措施
中国酒店一枝独秀
《和平饭店》打破套路 步步为营
中国酒店业的海外生意经
战略
从小饭店到40家店 四年天天排长队
战略
长富宫饭店
长富宫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