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血玫瑰
——以俄罗斯战争电影《女狙击手》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2016-03-11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鲍里斯狙击手女性主义

杨 晨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50000)

铁血玫瑰
——以俄罗斯战争电影《女狙击手》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杨 晨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50000)

《女狙击手》作为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其中包含较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社会建构的性别意识,文化隐喻,男性女性特质转变,以及女性地位在战争期间的变化等都在这部影片中有所体现。通过对柳德米拉这一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若干女性主义理论观点启示。

女权主义;男权主义;性别建构;男性特质;女性特质;战争;话语权

众所周知,前苏联在二战中承受了2700万人的伤亡。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重要成员,前苏联牵制了纳粹德军的大部分兵力,有力配合了英美同盟国开辟第二战场;出兵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由于男性兵员在战争中大量损失,为了满足军队需求,苏军在卫国战争期间招募了为数众多的女兵,苏联军队的狙击手、机枪手、炮兵和装甲部队中都有大量女兵,其人数于1943年年底达到峰值,为80万至100万。1从“斯大林格勒白玫瑰”王牌女飞行员莉莉娅,再到受邀到白宫演讲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苏军女兵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和男同胞们并肩作战一同向法西斯作殊死搏斗直至战争结束。本文将以俄罗斯战争电影《女狙击手》中的女主角形象作为分析文本,运用女性主义和意识形态分析理论等手法对其进行一系列细致分析,力争拨开光影中的重重炮火硝烟,展示出一个真实生动的“异域花木兰”形象。

一、从美娇娘到神枪手

《女狙击手》(以下简称《女》)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该片描述了苏军女狙击手柳德米拉从一名女大学生成长为战功卓著受邀出访白宫的女狙击手的人生历程。出身军人之家的柳德米拉从小性格独立坚毅,在一次射击俱乐部活动中被教练发现具有射击天赋从而离开就读的基辅国立大学进入苏军狙击手学校学习,一名历史专业的女大学生从此开始走上军旅之路。社会建构的两性规范意味着一个生理上的男性或女性只有具备了社会所公认的男子气和女人味即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才能成为它的一名合格成员。2在片中柳德米拉婉拒家人介绍的相亲对象鲍里斯医生收拾行装向家人告别时,便体现出了女性主义中力图摆脱男性传统文化习俗束缚,寻求真正自我的诉求。波伏娃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把她定义为另类、“他者”(the other),以至于其成为介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第二性”。3在男权主义占统治话语权地位的社会,女性的真实诉求往往被男权压制异化,得不到真正的解放。自1917 年十月革命爆发确立政权以来, 苏联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女》 中的女性是苏联政权培养出来的现代苏联女性的代表。卫国战争的周期是1941—1945年, 就柳德米拉二十左右的年龄来说,从一出生就有安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教育氛围,所以选择的视角也更为宽泛。4而良好的教育,无异于一剂上好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催化剂。在这种情况下,“民智已开”的广大女性更为迫切地寻觅真正属于自己内心希冀的新天地,打破长久束缚她们的男权主义桎梏牢笼。伏尔泰的那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却正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的一个侧影。

二、走进她生命中的男人们

走上战场后的柳德米拉,从当初的少不更事的天真少女,逐渐成为了一名冷静刚强的无畏战士。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有三位男人在不同时期伴她左右,给予她勇气,希望,欢乐与爱情。第一位男人是敖德萨的鲍里斯医生。在战争爆发前,性格温和谦恭稍许懦弱的他被介绍给柳德米拉作为相亲对象。海滨沙滩上两人初识,鲍里斯文质彬彬的谈吐和与海岸嬉戏人群格格不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和军人们交流中的无所适从并未引起柳德米拉的好感。而柳德米拉较为独立强势冷淡的性格同样使得鲍里斯一直无法获得美人芳心。因为柳德米拉心里很清楚,鲍里斯并不是她喜欢的男人。剧情进行到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即:社会性别这一新颖而独特的分析范畴。社会性别指的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即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5在社会建构的两性规范之中的文化隐喻和象征里,女性主义学者发现作为社会分层标准之一的“男性/女性”经常被运用到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上,以描述和评价两种呈明显反差的事物或性质。6按照这一思路“一个人要么是男性气质,要么是女性气质,呈现出坚强与温柔,进取与依赖等二元对立。社会在确立和划分男性气质边界的同时就划分了女性气质的边界,一个人男性气质强则意味着他的女性气质必然弱,女性气质强的话男性气质必然弱。”7而鲍里斯则毫无疑问属于女性气质强男性气质弱的一类人。而柳德米拉则属于男性气质强女性气质弱的一类人。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一特定情境设置下,两者同样会发生逆转。这在该片接下来的情节中同样有所体现。在一次作战中,柳德米拉身负重伤被送往军队医院治疗。此时的鲍里斯已成为一名军医,他对昔日的心上爱人柳德米拉精心救治,使她的伤情得以较快恢复。但是指挥官加恋人的马卡洛夫上尉不幸牺牲,使得柳德米拉义愤填膺,迫不及待要求鲍里斯为她出具可以让她重返战场杀敌复仇的康复证明。而鲍里斯此时超越了对柳德米拉狭隘的自我之爱,毅然为她开具了康复证明。而他所得到的,是柳德米拉的一句“谢谢,鲍里斯”和一个深深的吻。以此为转折点,鲍里斯在柳德米拉心中的印象开始转变。这就是女性男性气质在人身上得以互换的一个鲜活影视作品案例。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的话,在片尾中当塞瓦斯托波尔行将沦陷,鲍里斯将再次负伤的柳德米拉从拥挤的人群中护送至港口,并把司令部签发给自己的撤退通行证留给她,使其能够乘坐潜艇撤离逃生。而自己则留在城中坚守至最后一刻。这样一份超越生死,甘愿以生命为代价来证明自己对心上人深沉热烈之爱的爱情非常人之能为也。到此为止,片中对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剖析达到了高潮。而有句名言叫做“战争让女人走开”,它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该片最终的注脚。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男性中心社会中,民族主义话语将祖国比作养育本民族芸芸众生的母亲。“国家是一个女人的身体,或者说它就是一个女人。人们认为,女人‘不仅仅是女人’,还是国家的人格化象征。在这种情形下,女人不是人,或者说不是个人。在男人的话语中,女人们被表示为一个团体,充满了一些(想象出来的)特征,这些特征跟国家的特征很相像。”8这一隐喻令女性的身体成为家族、民族和国家荣誉的象征。从表面上看,它是对她们的一种赞美,但实质上乃是将其塑造成被动、消极、有赖于男性保护的弱者。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主旋律影片和主流意识形态将国家包装为“母亲”一类的女性形象。如果将那句卫国战争中莫斯科保卫战流传下来脍炙人口的名言“苏联虽然大,但是我们无处可退。因为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和这处剧情加以联系,不难得出其用意实质上是异曲同工的结论。

第二位男人,是柳德米拉的第一位战场搭档兼指挥官马卡洛夫上尉。他带领初上沙场的柳德米拉进行狙击作战,并在实战中为她不断传授作战技巧,使她从一名狙击手学校毕业的稚嫩菜鸟逐渐成长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素质过硬真正合格的狙击手。从“擒贼先擒王”优先射杀敌军指挥官到担心柳德米拉被其他爱慕者霸王硬上弓夜闯营帐,马卡洛夫在各个方面都对柳德米拉关心有加。而柳德米拉也对内敛沉默的马卡洛夫上尉暗生情愫。在黑夜中的树林里,柳德米拉向马卡洛夫上尉表示了爱意,但马卡洛夫担心残酷的战争会让这段爱情夭折而婉拒了柳德米拉。后来柳德米拉再次表示暗示,但马卡洛夫依旧不为所动。但当柳德米拉负伤住院时,他却和她躺在同一张病床上,紧紧地拥抱她,希望能减轻她的痛楚。当他得知鲍里斯也爱着柳德米拉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我就放心了,你会好好照顾她的。而她会选择跟谁在一起?”一种“发乎情”却又“止乎礼”的意识一直在支配着马卡洛夫上尉,使他不至于在柳德米拉的诱惑下“失陷”。主动示爱同样是女性开始自我觉醒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标志着女性不再以男权主义下的世俗眼光作为行为准则的参照标准,而是极力打破这一现有体系,争取自主话语权与个体诉求。“女性诱惑的产生意味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打破了原始文明和母系氏族社会的和谐宁静,开辟了新的男女冲突的战场,由此激发了人类肉体的疯狂与灵魂的嚎叫,使人类在自我繁衍过程中充满灵与肉的搏斗。”“如果我们从源头开始追溯,就不难发现,女性诱惑首先体现为一种对于男权社会文明规则的破坏与叛逆,所以,它才如此引起权力者、首先是男性的警惕和压抑。当然,这也为男性与女性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契机。”9

三、铁血玫瑰的生长土壤

所以,在战争中的女性不但是男性的伴侣,同样也可以成为男性亲密无间合作默契的好战友。女性支持战争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外乎以下几点:

1.国家宣传机器的全力鼓动。一些国家的当局以战争来培养民众效忠本国的公民意识,决策层号召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女性也被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二战中,英美政府为了弥补男子参军作战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通过报刊,广播和广告等大力宣传女性对战争的重要作用,鼓励她们走出家庭,参加工作。10在这样的氛围中,女性主义者同样必须通过激发妇女的爱国精神,证明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公民。柳德米拉正是在与鲍里斯约会时听到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广播,从而决定参军抗敌,保家卫国。

2.战争为女性提供了发挥潜能的机会,也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公众的认可。战争期间,许多一向由男性独占的职位陆续向女性开放。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妇女就业史上的分水岭,它给妇女经济地位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女权主义者半个世纪的宣传鼓动所能达到的。”11由于在战时维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对战争至关重要的军火工业的正常运行,以及与男子一同在艰苦卓绝环境中为国而战,女性在许多国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等公民。一战期间到战后初期,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德国等15个国家的女性终于以自己对国家的宝贵贡献,赢得了其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多年的参政权。柳德米拉因为自己显赫卓著的战功得以受邀前往白宫,得到罗斯福夫人的亲切接见便体现了这一点。

3.战场让女性体验到与男性的真正平等。在硝烟与炮火中,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和肤色深浅,一律以朋友相待。他们犹如一个整体,众志成城地共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一位法国抵抗女战士回忆说,当她和男性并肩作战的时候,他们将她看做自己的伙伴而不是另类。12无论是与马卡洛夫,还是基琴科,甚至是鲍里斯共事,柳德米拉都不失为一位好战友、好搭档、好伙伴。

综上所述,《女》是一部较为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其中女狙击手柳德米拉这一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研究。本人才疏学浅,如有挂一漏万之处,敬请诸君多多斧正海涵,不吝感激。

注释:

1.Jean Bethke Elshtain ,Women and War , p.178.

2.胡传荣著.《女性主义与国际关系——权力、战争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第二性1》.法 波伏娃.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李光.《战火中的玫瑰赞歌——<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2月.第35卷 第1期.

5.谭兢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第145页.

6.胡传荣著.《女性主义与国际关系——权力、战争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7.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第24-25页.

8.克内则威克著,北塔,薛翠译.“情感的民族主义”.载陈顺馨、戴锦华主编:《妇女、民族与民族主义》,第143页.

9.殷国明著.《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0.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第182页.

1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第38页.

12.Jean Bethke Elshtain ,Women and War , p.177.

[1]Jean Bethke Elshta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edition (1995.7.5)

[2]胡传荣著.《女性主义与国际关系——权力、战争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法)波伏娃.《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李光.《战火中的玫瑰赞歌——<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2月.第35卷 第1期.

[5]谭兢嫦,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6]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陈顺馨,戴锦华主编.《妇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殷国明著.《女性诱惑与大众流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9]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0]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鲍里斯狙击手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狙击手普京”
美军狙击手如何训练?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手持CS/LR4 7.62mm狙击步枪的警察狙击手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丛林中的爱沙尼亚狙击手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沉睡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