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天堂有钢琴
——从《海上钢琴师》看存在主义
2016-03-11何佳玲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100875
何佳玲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00875)
希望天堂有钢琴
——从《海上钢琴师》看存在主义
何佳玲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00875)
电影《海上钢琴师》由意大利小说《1900:独白》改编而来。主人公1900的一生,可以以存在主义的视角看待。1900被“抛入”世上,最初只是与沙鸥无异的存在。其后,1900的钢琴天才得以显现,并由此追逐其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不为荒诞世界所理解;还遇到遇到友情与爱情——“他人带来的地狱”。在迷茫挣扎之后,1900毅然坚定了自己的道路,以“自由选择”成全人生可能。
海上钢琴师;存在主义;抛入;荒诞;选择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弹奏的出音乐?”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在故事的末尾,面对毕生挚友麦克斯的挽留,1900如是叹道。
荒芜之后,一个人的台阶之上,麦克斯默言,“我现在仍自问离开海上都市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作者亞歷山卓.巴瑞科的小说《1900:独白》,讲述了一个非凡天才钢琴师1900史诗般的人生故事。然而,对于人们,甚至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900也许曾经存在过,而更多的,则如1900自己所说的那样,反正,世间没人记得我。1900整个在船上度过的人生,正是对存在主义中海德格尔所提出的“抛入”的最好诠释 ——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到这世上来的,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所以人要对自己负责。
没有国籍与出生证明。没有护照与签证。更没有父母。上天并没有问问他愿不愿意,便将“赤裸”的他抛入这世上,给予了他存在。1900作为弃婴凭空出现在邮轮弗吉尼亚号上的钢琴下,由身为锅炉工的养父抚养到8岁。随后养父因意外死亡,令懵懂面对生离死别。迷茫之际,美妙的乐声在远方降临,引领少年踏上了神奇的人生之旅,即激发与形成自身本质的道路。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在遇见音乐与钢琴之前,1900只是躲藏在轮船上终日与海为伴的存在,根本上来讲与天地间一沙鸥无甚区别,天才无从得以显现。而当他依着自由不羁的天性,无视所谓“规则”,手抚琴键之时,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本质由此得以萌芽,在1900每一次落下指尖的选择中茁壮成长着。活泼欢快或是沉郁忧伤,涓涓细流或是惊涛骇浪,音乐的脚步被他的自由意志支配着,在人群的欢闹中翩翩起舞,不但谱写着1900自己人生的歌,也在他对人们细腻而敏锐的洞察之中讲述着别人的故事,令人无不神往而怔怔的深深陷入那精妙而致命的“毒药”之中。
1900一生中有很多改变人生的机会,但自我约定的胡同他坚守着走到了尽头。他无视金钱与地位,面对一张唱片便可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机遇他向来嗤之以鼻。对音乐痴痴的爱让他感到“唱片”的存在是多么的让自己痛苦,甚至觉得那是活生生将自己与音乐“分开”。荒诞的世界不懂作为艺术一般存在的1900内心的世界与选择,不懂他的追求与自由。世俗的教条与价值观在1900看来如此的荒诞不经,乐队的演奏中主持人每每向他强调“用正常的音调就好”,微笑点头又怎样,1900仍旧会在短暂的“正常”之后来一个突然袭击,看似“优雅”舞蹈着的人们立马被欢快随性的的爵士乐吸引得自由热舞起来。那是1900的自由的选择,是成其本质的音符。荒诞的世界愚蠢的人类,何从明白?
除却金钱与地位,1900生命之中还有着两位重要的客人,在影响着他的抉择。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 我们在荒谬的世上存在着,影响和被影响着。生活的一天天告诉我们,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们的选择,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友情与爱情的存在让1900的世界不止于浩瀚的大海,还有着欢愉,思念,痛苦,乃至对尘世,大陆生活的期待。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他的选择受到了他人的干扰,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爱慕的女孩儿始终会回到大陆上去,习惯陆地生活的挚友也注定会离开。他们的选择留下了1900一人孤独,诱使着他徘徊在海陆之间的舷梯之上,犹豫伤神在选择之间。萨特的说法看似些许夸张,但对于1900艺术般崇高的人生以及他自由不羁热爱海上这片他熟悉掌握于胸的生活的本质来讲,岔路口爱情与友情的召唤的确不乏可怕的意味。
不过,幸运的是,1900坚定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路。
“我可以在有限的钢琴键中创造出无限的旋律,但我无法在无限的城市中,无尽的街道间找到属于我的空间。”有限的88个琴键是他所熟悉而统治的世界,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喜欢那样,我应付得来”。他不愿意去到那未知的大陆上,那无尽的琴键中。那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那是上帝的键盘,是上帝在左右着人与人、人与物的交织,是一切的偶然与不可控。荒谬的世界上人们自以为掌握着人生,却实则在命运与他人有意或是无意的摆布之下庸庸一生。就像卡夫卡笔下《变形记》中的格里高,为了家人的幸福一再改变自己的职业,改变自己的生活,从在自己的小生意中安逸的闲聊享受到终日奔波劳累后窝在潮湿的旅店被褥中,他受到家人的影响,让自己的自由不再。更加荒谬的是,家人实际上已经对他的付出习以为常。当他本质受到侵蚀,已不再是自由的自己,而异化为不再是人类的甲虫之时,就连最关爱的妹妹也都否认他的存在,而要将他驱逐。存在主义说,但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而负责。1900选择了大海与音乐,他也就选择了孤独。人群的欢笑与热闹与他孤零零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狂欢,一个人的孤单。他的人生是欢乐的,因为他有自由的选择。而他的人生终究也是痛苦的,是抛却红尘的寂寥。
故事的末尾,麦克斯也终于明白,并尊重好友的选择。存在主义说,死亡是最重要最艰难的选择。1900的世界不能因为外物而打破,那么他便选择与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邮轮一起粉碎在炸药的火光之中。一刹的花火,是生命临终最绚烂的乐谱,这个世界由他而起,也由他终结。一切尽在他的选择。不,他没有终结,而是将它带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用选择谱写自己的生命,用生命成全自己的选择。
1900看到世界的荒谬与捆绑式的不自由,他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光阴。冬天忧郁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表面上看似否定,实则不然。人生的确充满痛苦,但自由的选择创造着无限的可能。
他说,希望天堂有钢琴。
[1]吉赛贝·托纳多雷.《海上钢琴师》[Z].意大利,1998.
[2]让·保罗·萨特.陈宣良译.《存在与虚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
[3]亞歷山卓.巴瑞科.《1900:独白》[M].彭懋龍译.台湾: 城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