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利斯艺术中的诗性特征及对国内艺术的启示

2016-03-11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10207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埃利斯弗朗西斯诗性

刘 凡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610207)

埃利斯艺术中的诗性特征及对国内艺术的启示

刘 凡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610207)

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极为特殊和重要,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语言分析,指出其一般艺术特征,进而深入其意义所指的探索,以期为国内行为艺术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行为艺术;弗朗西斯·埃利斯;诗性政治

纵观整个当代艺术体系,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ys )无疑独树一帜极为特别,并未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常采以自我施虐、血腥暴力等带有社会攻击性的语言,而是以一种温文尔雅、诗性随意、浪漫戏谑的知识分子或游吟诗人的姿态进行,媒介运用少让人产生厌恶或反感,题材所指也有其独到的关照。如艺术家叶永青所言:“我自己很喜欢一个比利时艺术家,叫弗朗西斯·埃利斯,他的艺术总是和旅行、游走或者未知的冒险有关系。这些作品都是临时产生的,但里面有他对世界的全部认识。 ”

一、埃利斯行为艺术的一般特征

倘若将埃利斯作品置入整个行为艺术系统里,通过共时性比较会发现其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1.形式语言上采以诗意、戏谑、浪漫、幽默的表达方式;2.题材所指上具有多向性,如中产阶级、种族歧视、民族矛盾等的指涉;3.展览效果上的具有“不见而知”的艺术效果。首先,埃利斯不同于国外的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帕夫伦斯基等人,也不同于国内的张洹、朱昱、杨志超等人,其作品很少采用社会攻击性语言,而是以一种相对更加温和且符合传统审美习惯的诗意方式进行。如埃利斯在著名作品《绿线The green line》中,采用油漆在地面上划出一道绿线,以此影射以巴边界保持和平的愿望。绿线的随机性、不确定性,沿途的农民、士兵报以不同的目光注视,都在这里化解中和掉了沉重严肃的政治问题,使得整个政治隐喻不再显得干瘪,而赋予轻盈诗意的审美形象,显示出一种以柔克刚的艺术魅力。

其次,埃利斯作品题材所指上具有多向性,不断尝试与大众话题发生联系并接轨,如种族歧视、中产阶级、政治矛盾、西方霸权等都成为其作品关注的焦点和对象。此类代表作品有:《信仰移山》《真实与虚幻》《睡者》等。作品《真实与虚幻》中,他采用电视机屏幕彩色条纹和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当地景色拼接合成,此件作品体现了对于西方主流新闻媒体话语霸权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提醒我们以往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而未必就是真实的。在作品《睡者》中,采用以紧贴地面的形式拍摄睡于街头的流浪者,最终形成系列摄影作品,可以看出其对中产阶级、底层贫民的关注。

最后,展览效果上具有“不见而知”的艺术效果。当今行为艺术的传播渠道和影响效果往往取决于到场的观众和数量,但埃利斯的作品格外注意作品的精简,祛除所有繁琐形式,往往提炼和抓住行为艺术中“观念”的核心部分,弱化视觉呈现和感官体验,使整个作品缩减为一个创想和观念而向外不断延展与传播。如同克里斯伯顿所说:“也许你用不着亲自观看这件作品,你只需要听说它就行了。”埃利斯的艺术受众不仅局限在到场亲身目击的观者,每一个听闻其艺术项目的人实际上也就是其当初构想方案时所期望的观者。 批评家汉斯说:“观念艺术对埃利斯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群观念艺术家把传统艺术的类别即绘画、雕塑等从艺术世界清除出去,把艺术变为纯粹的观念,而聪明的埃利斯敏锐地察觉到,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念。 ”

二、埃利斯对当前国内行为艺术的启示

首先,埃利斯的作品中我们可看到诗性、美感与行为艺术二者间并非严格对立的关系,而反思当下行为艺术,存在着过分迷恋身体伤害与暴力语言的病态现象,深陷民众反感,官方排斥的舆论漩涡与媒介危机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和发问,行为艺术为何不能采用类似埃利斯的“温和的前卫”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来呈现。行为艺术时常在挑战社会常规见习,但实际上近些年行为艺术自身也陷入到了一种“当代艺术必须审丑”的见习之中。笔者认为,当下行为艺术过分迷恋身体伤害原因有二:第一,国内对于西方艺术的吸收始终存有“片面性”、“滞后性”的特点,如今大多行为艺术都基本都沿用了西方的旧式。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埃利斯为代表的艺术家逐渐流行并获得关注。第二,沉溺暴力化表达未能审慎考虑是否符合中国本土文化语景,政治等敏感题材的表达并非一定要采取暴力血腥的语言,这也并非最智慧的表达方式。从埃利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诗性与政治指涉融合的可能;同样,追溯古希腊时期奥克肖特笔下的“诗性政治”,我们会发现政治的本质就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活动,言语不在于说教,而在于通过塑造难为的意象来感化他人,而非现如今过于理性的算计、利益的角逐 。埃利斯是此种“诗性政治”的有力践行者,随性、诗意的姿态消解掉政治沉重严肃的象征。正如埃利斯自己所说:“有时候做些诗意的事儿会变成很政治,而有时候做些很政治的事儿却会变成很诗意。

其次,埃利斯艺术“不见而知”的效果带给受众数量延展的启发。当代艺术中的作品受众往往受到了画廊、美术馆等展场场地的限制,作品作用的对象取决于到展场的人数。但埃利斯试图使自己的作品跳脱展场的限制、从带有私密性的场景扩展到公共空间中任何听闻此作品的人,重新定义了“观者”的概念。究其原因:首先,不过分依赖于视觉展示与感官体验,将作品核心简化为一种“观念”“创想”“故事”,消散成无数的流言和传闻,以一种新的形式不断向外翻滚、变换、持续而被不断译读;其次,行为艺术的情节往往只有一两个,而不似其它行为艺术有复杂的情节,其作品表达程度正好处于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之间并不费解;最后,艺术家主体的有意退蔽,“在场”与“缺席”的张力也为此种效果创作了条件,打破了传统行为艺术表演的“剧场性”,挑战了观众以往“行为艺术家必须要在场”的见习。作品从而脱离出场域界限,使得受众的规模扩大,“观者”的概念得以重新定义。

[1]《流言:弗朗西斯·埃利斯与James Ling wood的对话》[J].《七次步行》.

[2]蔡影茜.《我不在这里——一个没有弗朗西斯·埃利斯的展览》[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5.

[3]赵淼.《政治世界的诗意想象——奥克肖特政治哲学底色》[J].《政治思想史》,2013(4).

刘凡,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埃利斯弗朗西斯诗性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以建筑的力量回馈社区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与狼共舞
蒙塔·埃利斯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失明老汉靠幻觉作画
爱情的保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