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钢琴新作《禅云—磬音》的意境美

2016-03-11卓然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7期
关键词:泛音意境美学

卓然

四川音乐学院

浅析钢琴新作《禅云—磬音》的意境美

卓然

四川音乐学院

钢琴曲《禅云—罄音》是现代钢琴作品,模仿古曲旋律调式的写作手法,采用了中国作品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方式,营造了极富禅意的音乐意境。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禅宗法器罄的声音,且借用钢琴演奏丰富的技术表达和欧洲器乐多纵向层次的泛音效果将此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审美意趣。因此,音乐的意境也构成该钢琴曲所独有的艺术美,本文将从该曲标题和全曲各段落的音乐效果来系统全面的进行探索其曲子的意境之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凸显艺术审美和宗教音乐美学价值。

钢琴曲;禅音;意境美;宗教音乐美学

意境,中国文化史上最为中心甚至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部分。这似乎也是中国人心灵中一直在研寻的方面,这样的寻找也沁透在中国艺术各种方面。钢琴曲《禅云—磬音》无论从题目到演奏的内容,始终都渗透着这样超脱世俗般的意境之美,这也使演奏者和听众都能结合自身的音乐体验从而产生一种更为深刻的审美再创造。然而,在我国中国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中,还大量停靠在对于演奏技术的探寻和钢琴教育教学的摸索中,且对作品的艺术美学角度的分析还较匮乏。因此,本文将从此美学的角度去探寻该曲更为横向的艺术价值以及更为纵向的音乐意义。

一、标题所潜藏禅宗空灵的意境之美

《禅云—磬音》,禅,佛教中高深且不可言喻的灵境,自始迦叶尊者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禅一直以其独特的了悟方式,侵染在中国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之中。磬,是佛教中一种神圣的器物,只园图经中说:“佛衣服院,阿难所止,常护佛衣。有一铜磬,可受五升。磬子四边,悉以黄金缕作过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背上立天人像。执玉槌,用击磬,声闻三千世界。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磬因以其独特的声响效果,来助使其修习人更加快捷的明了觉悟,从而达到更加圆满的修行无我境界之中。

因此,选题其潜在寓意也是极其高深的,作者明了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之后体认到自己心灵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然而,作者的妙意却是用法器磬的发声所产生的物理效果的动,来反衬禅的静,显得极富哲理。我们知道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因而,题目当中浅看“禅”和“磬”二字都会带听众进入超旷和空灵之中,让人突感此处寂静。中国的钢琴音乐发展也是曲折不断,由于本身国家文化背景的制约,作曲家们很难去创造打破其固有思维模式的艺术新作,这也使作品风格都较为局限。然而作品《禅云—磬音》的完成,一方面从艺术价值来看,给中国的钢琴作品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另一方面更看出当代人在这日新月异的快节奏中对于内心“解脱”音乐的需求。因此,这样的音乐如磬的回响一般,时刻洗涤着我们内心的繁杂,从而让内心达到“入世常出事,居尘不染尘”的空灵境界之中。

二、全曲音乐效果的意境之美

此曲虽用西洋器乐钢琴进行演奏,确不失中国作品的气韵。因为钢琴作为欧洲器乐之首的优势,以其自身宽域的音响效果和极其丰富的泛音声响,为这样的宗教风作品添上了一番独有的意趣和色彩。如同用西洋餐具品尝中国传统菜肴一般,味道未变却更显气质,反让菜多了一番姿色。整个音乐作品由36个小节构成,简短但却精致。最大的特点是节拍的变化,和声上讲究四度排列,对声音效果的强弱的表现要求极高。最为典型的是贯穿全曲的低音声部,因为所有的八度技术都在小字三组甚至更低,这样的浑厚低音响起,如同老磬声起,沉稳幽长,让人不敢动其声色,反倒有种肃静之感,作者这样的妙用如同佛教中醍醐灌顶一般让人瞬间突感甘露洒心,幽静自在。恰契合这佛教中自足圆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这样看似简单的审美体验其深层次的艺术意境便如同禅宗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般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体验禅悦,这样的悦,是一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意境之美。其次,此曲另一妙处在使用钢琴特有的泛音效果之上,作者很智慧的抓住低音浑厚的声效会产生更加幽长的泛音特点,大量的借用泛音来展现“曲径通幽的”禅味。不难发现这样的用法与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有异曲同工之意。作者借用这样的余音,来烘托出当下的静,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一切的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禅悦的境界,这便是全曲一直所契合禅宗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境之美。

三、钢琴新作中宗教音乐美学价值的思考

钢琴作为漂洋过海而来的外来器乐,没有学者能想到它能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如此迅速的生根发芽,并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回首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它以其绝对的包容性和感染力很快与中国的音乐作品而“联姻”,诞生出符合中国文化气质的艺术新作。这样的结合也促使着当代人再一次对于“母题”文化的探寻和思考。然而,钢琴新作中宗教音乐的产生,有种特定的机缘,由于在这物欲兴盛而心灵匮乏的大环境之下,这样的音乐产生如沐春风。从这里不难看出,宗教音乐的美学价值不仅局限在作品的表面技术层面之上,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以心灵的寄托,它所带来的价值不紧是为这样的音乐提供素材,更深则是让宗教思想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正如《乐璎珞庄严方便晶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希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这也构成了宗教所需要的宣教度人之用。因此,现当代的宗教音乐新作更应该思考作品的长远价值,更体现于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的同时还应该挖掘其作品本身的更为深刻的美学价值,这也给予了我们创作者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禅境的表现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销魂化魄的自然之韵

[4]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

卓然(1991-),男,汉,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美学。

猜你喜欢

泛音意境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外婆的美学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纯白美学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