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课堂,有效教学
2016-03-10曾阳
曾阳
[摘 要]语言与思维两者密不可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相应的思维能力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把儿童易于接受的思维方法融入课堂,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可以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归纳思维、因果思维、精准思维、发散思维这几个方面入手,寻找方法,借此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思维 语言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4-026
语言与思维两者密不可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相应的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更加严密、深刻和具有批判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把儿童易于接受的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动作思维,帮助理解
动作思维是运用动作、感觉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活动与具体、直观的动作同时进行。研究表明,人类思维从动作思维(3岁以前)到具体形象思维(3-7岁),最后到逻辑思维(7岁以后开始发展),逐步变化发展。
6岁后,儿童的动作思维就开始减少,相应的形象思维开始增多,他们可以摆脱动作,通过视觉上看到的、听觉上听到的事物进行思考。但是,这时他们的动作思维还是占有一大部分。因此,课堂中适量渗透些动作学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促进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请看《操场上》的教学片断。
师:看着这些词语,我们一起来做做动作。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老师,我发现第一排的词语都和手的动作有关。
师:和手的动作有关的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都是提手旁。
(相机认识提手旁)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它,举起我们的小手,一起再来书空一下吧。
师:我们再看着这些词语做做动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第二排的词语都是足字旁,肯定和脚有关。
师:“足”字很有礼貌,和别人相处,总是把“脚”给收好,从来不踢人、不勾人。你看,捺变成了提。我们来做做动作,向它学习。我们一起来书空。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做做动作,发现词语的规律。有了肢体的参与,他们对偏旁的记忆更加深刻。
二、形象思维,生动有趣
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进行思维,其过程是一种不断地强化形象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
对教材中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果能把它们转换为实物、图片、视频、声音等形象的媒介,刺激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帮助学习,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中的四个生字。
师:小狮子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看看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四个字吗?
生:“扑”和“撕”是提手旁。再做一个咬的动作,所以“咬”是口字旁。
师:谁有好方法记住“滚”字的右边呢?
(学生说)
师:记住右边的部件老师还有个口诀,想知道吗?“衣”字上下分,“公”字中间放,挨着三点水。(边说边课件演示)
师:小狮子说同学们真厉害呀,要来个表演作为给我们的奖励呢。请看——(ppt依次出示四个生字)
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汉字“滚”拆分开,然后以动画的形式把它们组合起来,动静结合。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滚”字的记忆口诀。学生对此充满兴趣。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区分“滚”“扑”“撕”“咬”四生字的不同意思,教师还通过狮子的动作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形象的动画,使学生更快更牢地记住了这四个生字,而且不易混淆。
三、归纳思维,清晰明了
归纳思维,指的是从特殊的具体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抽象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找出其内部联系、共同特征和发展规律,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
没有归纳思维,任何事物都是散乱、毫无规律可循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地想象,但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运用归纳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请看《四个太阳》的教学片断。
师:果园里,什么熟了?小朋友自己来叫叫它们的名字,相信你们都认识。
师:谁来说说?果园里什么成熟了?
……
师:这位小朋友还用上了形容词,说得真棒。谁也能给其他水果加上形容词呢?
(学生自由说)
师:老师这里用这样一个句式,谁能用这个句式来介绍这个果园呢?
(课件出示)果园里, 成熟了,
成熟了, 也成熟了。
教学中,教师先图文结合,引导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果子熟了”;再引导他们说“果园里, 的 成熟了”;最后,加大难度,让学生用“果园里, 成熟了, 成熟了, 也成熟了”,归纳课文内容。这样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归纳思维的能力。
四、因果思维,步步递推
因果思维,是有关事物原因与结果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方法。简单来说,因果关系的逻辑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叶圣陶说:“无论什么主张,决不能没有理由地建立起来。譬如你主张常常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必然由于你懂得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很多课文内容,都存在这种因果思维关系。理清这种关系能帮助学生理顺课文内容。
对因果关系内容的提问,要区分层次。首先,把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彼此联系的小问题;其次,要考虑不同个性的学生,问题的内容要有区别,做到因人而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不同层面的思考,最终解决问题。《恐龙的灭绝》的课堂提问环节中,就根据这个思维方法设计的。
师:行星撞上地球后,课文中说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来说一说?
师:老师给你们一些小图片,给它们排排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老师去掉图片,你能根据文字给这些句子排排队吗?
师: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子理清内容。
本教学就是运用因果思维,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清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从无序说——图片辅助有序说——删去图片有序说——换句式有序说四个梯度回答问题,层层递推,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五、精准思维,精益求精
精准思维,在思维分类中没有明确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六大思维方法时提到了“精准思维”这个词。把这个词引申到教学中,可以这样表述:精准思维是聚焦事物,强调具体和准确,抓住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点进行探究,从而引起大脑对事物的注意或者从中感悟出新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拒绝大而化之、笼统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重视细节,在细节中思考探究,并关注学生在具体细微处的反应。
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关注细节的重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观察能力较弱,思考不具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这样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精准思维。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方式是“照相式”的整体认字。和成人不同,他们还不会用“剖析式”来识字。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照相式”的认字方式向“剖析式”的认字方式过渡,使学生自己能够挖掘出不同汉字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汉字,特别是形近字的区别。请看《我是什么》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水在大自然中总是变幻无穷,和水有关的偏旁也是形态各异呢。(出示“冲”“浮”“黑”)你发现了水在汉字中的什么变化呢?
生:“冲”的偏旁是两点水,“浮”的偏旁是三点水,“黑”的偏旁是四点底。
师:是的,一定要仔细区别才不会混淆。
……
师:注意这四点底,四个水滴摆放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不同呢?
生1:老师,第一个点的笔画朝左面,后面三个点的笔画朝右面。
生2:老师,两边点大,中间两点小。
师:来,让我们带上动作,用我们的手来演示一下这四个点。
教学中,教师注意到课文“我会写”生字的安排意图——把本课中带有“水”的生字巧妙地放在一起,集中呈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细节,仔细观察区分三个带“水”的汉字偏旁的不同。同时,在教学四点底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四个点的细微差别,还带动学生通过动作来记忆,别出心裁。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抓住这些细节,很多学生是发现不了这些字的区别的。如此教学安排,学生对汉字的笔画会更加重视,同时也引导他们慢慢地关注细节。
六、发散思维,延伸想象
发散思维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方面、途径和角度入手,经过积极的思考和联想,最大化地搜集与中心相关的材料,然后寻找最完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一种思维。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原有的基础思维中跳出来,做拓展性的延伸,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就能使学生的思路更宽、收获更多。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假如》这篇课文,在学习小女孩的三个愿望后,本课的学习任务就算完成。教学中,教师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利用诗歌末尾的省略号,继续追问:“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在学生发现省略号的作用后,教师出示一些处于困境的人物或者急需得到解决的环境问题的照片、视频(下图),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他们的悲悯同情之心,再进行追问:“看完这图片(视频),如果给你一支和马良一样的神笔,你要画什么呢?”说完去掉图片,引导学生自由说,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巩固学生对诗歌写法的认识,也使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延伸,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考认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普罗塔戈曾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果语文课堂中多一些思维的成分,那么孩子的大脑才能被思维的火花点燃,绽放出绚烂的烟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从发展孩子思维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范永丽.研究科学思维的新成果[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 史亮,史宁中.日常课如何培养“归纳思维”[J].人民教育,2011(19).
[4] 严永金.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庞君芳.论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6] 叶圣陶.文章例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 段建军,李伟.写作思维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 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 黄庭键.反思“热闹”式课堂,构建思维型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