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6-03-10苗松王淑娟
苗松 王淑娟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具备高水平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和重大。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重视科学课、上好科学课,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8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给予学生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充分参与科学探究过程,能够让学生获得充足的切身体验,初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适合我国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落实好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并且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要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让他们感觉到科学探究活动本身是有意义的、充满乐趣的,以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俯下身去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一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胆子较小,动手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不敢动手,在汇报交流时由于担心自己得不到老师认同,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动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比如,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俯下身,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要走到学生的身边,轻轻摸一摸学生的头,眼睛看着学生说“老师相信你能行”。当学生终于完成探究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做得很棒”。在汇报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发言,并给予积极的即时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比教师的“灌输”要深刻得多,记忆也牢固得多。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得这种独特体验。例如,教师在设计《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时,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第一,怎样让一种物体在水中更快地溶解;第二,怎样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说出方法——对液体进行加热或搅拌,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证明自己提出的方法可行,使科学探究不断深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更新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永远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不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与实际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学生已有的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相联系。
1.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使用较多的为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也适合这种教学法。从教育的角度看,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建构知识、丰富体验、形成科学观念的过程。从儿童学习的角度,施瓦布更是有针对性地指出,探究学习是指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从教的角度,安德森认为,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习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恰当且合理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且注意并非任何一堂科学课都用探究式教学法;要避免形式化、赶场式的探究教学,否则探究的效率会大打折扣,甚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切实避免为探究而探究,使科学探究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同探究式教学法两者都是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但小组合作学习在以合作交流为核心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尤为突出。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教师有效避免“一言堂”,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充分交流。
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综合发展。怎样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
(1)要做好小组的组建工作。对于小组的组建工作,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为原则。在分组时,可以让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组。但由于小学生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在自由组合时通常缺乏全面客观的思考,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组合,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小组内都是学习比较优秀学生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强强联手”现象,也会产生部分学生没有归属的现象。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并对小组进行调整。但是教师在对小组进行调整时,要尽力做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教师对小组进行调整时,需要考虑的客观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小组的人数要适宜,一般为4到6人;二是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要相当,以确保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2)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工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自己推荐组长,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更顺利探究。这时教师可以对各组组长进行指导,让小组长掌握一些简单的分工技巧。教师在分工时要遵循学生的优势互补原则,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组内各成员可以互相扬长补短,各尽其才,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使学生努力做到责任分配到人头,并且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积极辅助他人,使整个小组的工作有序进行。这样可以发挥每个组员的价值,并在活动中激发全体组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对策,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而高年级学生应该采用岗位轮换的方法,以此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给大家以平等的发展机会。
(3)开展小组组际之间的竞争。这样不但能激发组内同学的学习动机,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在教学活动展开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包括:①主动思考,看看哪个小组最有自己的想法;②效率,看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用时最短;③成果,看看哪个小组的合作成果最为切题。规则一旦制定,既可以约束学生,也可以激励他们。此外,教师应该在学生活动时对他们进行评价,及时表扬他们的奇思妙想,对于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给以肯定。在活动结束后也要对他们进行总结性评价,师生根据活动规则公共评选出优秀小组,这样可以使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促进了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更新教学条件,因地制宜丰富探究材料
为了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丰富的探究实验材料。在准备探究实验材料时,要坚持从本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同时要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改造常见器材,为我所用。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特别是目前,一些科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例如,在做“观察影子”这一实验时,由于普通手电筒的反光碗会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使用点状的无反射光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时可以把手电筒的反光碗去掉,但市面上手电筒都是一体的,反光碗去掉后小灯泡就不容易固定住,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可以选用LED强光手电筒代替普通手电筒,有效解决反光碗不能拆卸的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动手、勤于观察、大胆汇报交流的习惯,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诸葛进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吴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难”与抉择[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28.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