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会热点 促教政治课堂 助力学生成长
2016-03-10徐晔
徐晔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与社会热点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纵观近年高考试题,命题呈现出关注社会热点,引用“热点”设置背景材料等特点,以此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课堂,展现自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探索开发社会热点、新闻时事等资源,将其引入课堂教学,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关注时事,了解社会,体悟生活,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从而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社会热点”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价值。
一、引入热点,丰富课堂,提升学生时政素养
当代高中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见多识广。若仅仅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很难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而社会热点包罗万象,能为学生展现社会现状,人生百态,如果教师能立足于课本,将“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在理论与现实的交汇中实现学生主动认识社会、观察现实,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课内容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材料的筛选整合,情境问题的设置,把它打造成了一堂时政课。授课时适逢5月,因此设置了第一个环节“五月国际热点扫描”,搜罗了以下几个热点:①俄称将完成与中国野牛合同,未来两艘在华建造。②安倍宣布拨款1100亿美元用于亚洲基建投资。③俄媒称美国在南海对中国发出挑衅或致严重冲突。④白宫称中美拥有复杂但良好的关系。⑤潘基文称也门和平谈判将于5月28日在日内瓦举行。⑥日媒称泰国将引进日本新干线印度或也步其后尘。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对国际局势有个大致了解并从中感受国际关系的纷繁复杂。第二环节笔者围绕“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设置了一个热点专题“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线索,在这个环节当中,笔者摘录了部分莫迪访华的成果,这些成果分别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其中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笔者也有意识地把国际关系的三种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囊括其中,能够让学生在感受莫迪访华的成果中掌握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完成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同时让学生在时事热点中感受中印关系的一波三折,为接下来讲授“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做好铺垫。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整堂课都是以时事热点为依托,通过对热点的筛选、整合,设置相关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去认知,从问题中去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丰富了时政储备,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关注时事的习惯,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时政素养。
二、巧用热点,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认知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认识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这块内容时,我们就通过“聚焦亚投行”这个国际热点来展开复习。首先布置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亚投行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合作分享的喜悦,而且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动手能力。在正式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亚投行—你我知多少”环节,通过这个知识竞猜环节,一方面导入新课,一方面检查了学生课前准备的效果。接着提问:亚投行的最大看点在哪里?通过学生搜集的材料来介绍亚投行背后的故事,在此背景之下继续提问:中国凭什么建立亚投行?学生们会联系我国的综合国力、外交政策以及当下的国际局势回答这个题目。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课本知识又锻炼了洞察时事的能力。接下来都是围绕亚投行这个热点展开的设问,如亚投行的朋友圈为什么会迅速扩大?为什么还有两大经济大国没有加入?美日在亚投行问题上站在一起说明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基于学生对亚投行背景的了解,再次体现了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另外还设置了一个亮点:亚投行的烦恼—中国是否会借此挑战战后国际秩序?是否会成为中国追逐地区和全球霸权的单边机构?问题一:如果你作为政府发言人,如何打破质疑的声音?问题二:你作为发言人,请用近期时政说明中国的这些作为是符合联合国宗旨的。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既巩固了系统的知识,又提升了辩证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且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这些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巧议热点,渲染课堂,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标突出了政治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而政治学科不仅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中更多地展示社会生活,利用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提高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俗话说:教书育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仅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它的德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从而树立公民意识。显然,课堂上空洞的说教无法完成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要借助一些“资源”来实现。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要搜集社会热点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不是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用来为课堂服务,我们必须进行筛选、提炼、整合,我们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立意要高,也就是我们选择的背景材料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书本知识,而且能进一步地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触动。例如,在讲授到哲学第四单元“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框内容时,笔者以“最近陕西两岁男孩无辜被打,而路人却视而不见”的这样一个社会热点作为背景,抛出了两个话题,“针对无辜男童被打,要是你是路人你会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当然这两个设问不是同义反复,关于第一个“怎么做”希望学生能够说真话,从而对班内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二个“怎么做”上升到理论层面、道德层面,考查一下他们对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是否明确,毕竟知不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会站出来,但是从他们不够坚定的回答中以及闪烁的眼神中笔者知道他们不一定会站出来。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笔者结合“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内容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进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引领。通过对这个话题的交流,指出他们的不足(自私、怯懦,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公民意识淡薄的表现,从而通过一些正面的事例来引导他们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应有之义、应有之举。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重要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基于学科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就是从过分侧重知识目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转变。
基于社会热点进行课堂教学是政治课堂的一大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选择好、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展现自己、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