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响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因素

2016-03-10孙建丽

光明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伪麻黄碱麻黄碱汤剂

孙建丽



浅析影响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因素

孙建丽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平顶山 467000)

摘要:麻黄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的常用中药,影响麻黄入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为了保证麻黄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因素,从采收季节、贮存时间、炮制方法、煎煮方法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因素。采收季节不当、贮存时间过长或过短、生用或者蜜炙、煎煮不足等都会对麻黄的质量造成影响。现论述这几方面对麻黄的疗效的影响。

关键词:麻黄;汤剂质量;影响因素;采收季节;贮存时间;炮制方法;先煎;中药药效学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是我国特产药材也是常用的重要中药。其主要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类等。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无汗、以及咳喘、水肿等病症。其汤剂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而其采收季节,储存时间,以及煎煮方法都将影响其汤剂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

1 影响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因素

1.1采收季节对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影响麻黄一般都在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再晒干。以干燥、茎粗、内心充实、淡绿色、味苦涩者为佳。其干燥品含生物碱作为麻黄碱计算,不得少于0.80%[1]。但是,有的不按季节采收,或炮制不当,使质量收到影响。

1.2贮藏时间对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影响麻黄在中药里面属于“六陈之药”,所谓六陈之药即“枳壳陈皮半夏,麻黄狼毒吴茱萸”。历代医家认为宜陈久用之,自从陶弘景提出陈皮、半夏宜用陈久之后,到《证类本草》正式提出“六陈”说,至今一直沿用。中药的药效,主要在用其四气五味上,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产生不良作用,为了避免这些不良作用的发生,故必须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一段时间,使其气味得到挥发,以便减缓其刺激性,然而并非贮存的时间越久越好,六陈之药贮存的时间太久了,药气逐渐挥发,嗅之无气味,视之颜色加深,药效也就减弱或消失了。因此,《药鉴》有言:“陈皮需用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可见六陈之药也是不能无限期的贮存。尤其是麻黄,在用于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正是需要用它的辛味才能发挥开腠理、透毛窍的作用。临床常常看到用一些存放了多年已经发黄、没有什么气味的麻黄,往往会影响疗效。所以,麻黄的存放以张山雷说的“稍和”为度,以免过犹不及。

1.3炮制对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影响麻黄的炮制方法,在净制后主要有生麻黄、蜜炙麻黄和麻黄绒这几种。生麻黄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如《伤寒论》麻黄汤;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风寒作用缓和,以宣肺平喘力胜,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者;而麻黄绒作用更加缓和,适用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2]。因此,在临床运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灵活运用。

1.4煎煮方法对麻黄入汤剂质量的影响麻黄的煎煮方法,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明确记载,“……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3]在《伤寒杂病论》的二十余个含有麻黄的方剂中,大多数都需要将麻黄先煎煮或一二沸,或减二升,而所有用到麻黄的方子,都需要去上沫。这说明麻黄所煮之上沫中含有对机体不利的成分。在历代医家中,也多有论述。如陶弘景云:“麻黄用之先煮一二沸,去上沫,沫令人烦。”方有执认为:“必须先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4]张锡纯也指出:“古方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之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使其性归平和也。”可见历代医家均认为麻黄先煎去沫可减低其悍烈之性,然究竟如何,颇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进行分析,以供同道指正。

现代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麻黄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生物碱,从麻黄中已经分离出单体生物碱至少有六种以上,含量最多的是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右旋甲基伪麻黄碱以及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在这些生物碱中,以麻黄碱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兴奋中枢作用,能兴奋大脑、中脑、延脑和呼吸循环中枢,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增加汗腺及唾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伪麻黄碱有升压利尿作用;甲基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5]而这些,恰恰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的体现。麻黄的溶解度为1:20,因此,先煎煮有利于麻黄碱的溶出,提高溶解度,增强疗效。

此外,麻黄中除含有生物碱以外,还含有挥发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1-α-松油醇,药理学证明,挥发油对中枢有抑制作用,与麻黄碱兴奋中枢的作用相拮抗,并有降低体温的作用。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体中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得到的与水不相混溶的物质。麻黄在煎煮过程中,挥发油会部分挥发,而另一部分在高温煎煮时因油水共存,形成乳浊液即泡沫。因此,去上沫即去除了和麻黄碱有拮抗作用的挥发油之类,从而更加有利于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减少刺激性,在现代临床运用中,麻黄应以先煎为宜,以免影响疗效。

2 总结

麻黄作为常用中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其采收质量、炮制方法和煎煮方法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在这几个影响因素中,采收时间和炮制方法主要由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掌握,而煎煮方法则绝大多数由患者自己操作,在临床工作中,作为医师应嘱咐患者将麻黄先煎去沫以便减少其刺激性,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2222.

[2]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198-199.

[3]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

[4]刘旭. 小议张仲景麻黄葛根先煎之理[J]. 国医论坛,2007,22(4):44-45.

[5]肖崇厚.中药化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7-99.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64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2-028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秀省2014-02-04)

猜你喜欢

伪麻黄碱麻黄碱汤剂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紫外光谱结合向量扣减方法快速测定感冒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和盐酸伪麻黄碱
氯麻黄碱的检验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止嗽胶囊中盐酸麻黄碱及盐酸伪麻黄碱含量
羟苄羟麻黄碱用于先兆早产50例疗效及用药护理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
喘平提取液中麻黄碱及伪麻黄碱的挥发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