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
2016-03-10邓奇志
邓奇志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
邓奇志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类,是著名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是很有潜力的名特优养殖品种。
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池
1 大鲵的生态习性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 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大鲵一般不集群,白天常单独栖居于水中洞穴内,夜间外出觅食,天亮前又回到原洞穴,早春时白天也觅食或外出晒太阳。幼鲵有集聚的习性,常成群于石缝中嬉戏。成鲵以捕食无脊椎动物、鱼类、蛙类、蛇类和啮齿类等为主,偶尔也摄食绿色植物,如果种群密度高且食物缺乏,则有相互残食的现象。卵生,生长速度较慢,在野生条件下要5~6年方可性成熟,体重达500 g以上,在人工条件下也要至少3年以上达到商品规格[1]。
2 大鲵养殖池的建造
2.1 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2.1.1 水质要求
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 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2]。
2.1.2 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2.2 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 m2,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 m2,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 m2,亲鲵池(4龄以上)5 m2左右。
3 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3.1 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 PPM的漂白粉或0.5 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3.2 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0.2 g/m3或亚甲基0.5 g/m3兑水浸泡5 min,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3.3 种苗选择
养殖户最好到就近的大鲵人工繁育中心购买人工繁育的健康无病种苗。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鳃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3]。
3.4 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
4 养殖管理
4.1 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4]。
4.2 调节水质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4.3 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5 成体分养
大鲵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因摄食、消化和吸收的差异导致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同一成体池的大鲵出现个体大、中、小分化,为了避免弱肉强食,必须进行成体分级分池饲养[5]。
5.1 分养前的准备
5.1.1 大鲵池及工具
分养前要准备好分养的大鲵池和工具。大鲵池要先消毒和培养水质。成体分养工具有塑料桶、塑料盆。
5.1.2 停食
成体分养前要停食5~7 d,这样能防止捕捞时造成损伤。
5.2 捕捞
将准备好的分养成体池排干水,然后将各种不同规格、且准备分养的成体捞起,放入事先准备的塑料盆中,最后放入各自新的成体池。
5.3 成体分养的几个问题
大鲵是畏光动物,故分养要选择在阴雨天进行。阴雨天气温度较低,空气湿度大,成体在起捕中不易受伤。夏季温度高,光照度强,分养要选择在深夜进行,切忌在阳光直射下起捕分养操作。
在以太坊中使用的是Merkle树的改进树(MPT),也是二叉树的一种。节点的值是它相连2个叶子节点值的哈希。Merkle树用于所有交易正确性的验证,而MPT则大大提高了查找效率。树的构造代码在以太坊源码的trie/trie.go中,关键代码如下。
分养大鲵的池水温度要基本相同,若两池水温相差较大,易造成成体反吐,产生病害。因此分养成体池要求水温接近,这样不会发生大鲵拒食。
6 日常管理
6.1 日常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日常管理归纳起来就是一勤、二早、三看、四防。
6.1.1 一勤就是勤巡池
每天巡池3次:早晨巡池看摄食后情况,中午巡池注意水温变化,晚上巡池观察成体摄食状况。
6.1.2 二早就是早放养、早开食
注意春节后水温上升时,是否在摄食,若未摄食要采用加温使成体尽早摄食。
6.1.3 三看就是看摄食、看是否抢食或有无吐食现象、看水质
看摄食主要是看成体在食场摄食是集中还是散乱。看是否抢食或有无吐食现象,以便调整投饲量。看水质主要是看水质是否清新、透明度是否高,以便采取措施改善水质。
6.1.4 四防就是防暑、防病、防逃、防水变
防暑是夏天成体池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夏季水温高,成体易死亡,因此要采取防暑降温,有利大鲵生长,室外防暑主要采取设置遮荫物,使光照强度低。换水采取在深夜进行,这样有利成体“度夏”。
6.2 水质管理
成体池要求水质清新,浮游动物和敌害生物量少,透明度为50~60 cm,成体池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娃娃鱼的摄食和大鲵病的发生。水质好,成体摄食能力强,体质健壮,发病就少。
6.2.1 换水
成体池水的自净能力差要经常更换池水。一般每天换水量为2/3。当夏季高温及水质恶化时要将池水排干,再加注新水。
6.2.2 日常清理
做好保持池水的清洁工作,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捞除浮在水面上的残饵、污物及死大鲵等。保持池水的清洁,防止由于此类物质的腐烂而污染水质。
6.2.3 防止敌害
注意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敌害生物变化情况,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是造成成体池水质变化和成体发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现池水中浮游生物量较多时,要及时处理,并且进行消毒。
6.3 疾病防治
大鲵病的发生将直接影响成体摄食及成活率和产量,大鲵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治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用水最好用自来水或地下井水,减少细菌及污染源,利用水库、山溪泉水等自然水源的养殖场,进水必须经过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
养殖池中不混养有病原体的鱼虾。
新引进的大鲵消毒后才可放入池中养殖。鲵种放养前也可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作消毒处理,其方法是药与水的比为1∶100兑好后,将鲵种浸洗20 min,龙胆紫药水对大鲵皮肤刺激小,可有效地防止真菌和细菌的体表感染。
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投喂药饵或药浴,防止疾病的发生。
细菌性疾病的治疗 用强氯精0.3~0.4 ppm浓度或二氧化氯0.2~0.3 ppm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 d为一疗程。
[1]章剑君,张天伟,邢超,等.人工养殖大鲵摩尔摩根氏菌的鉴定和治疗[J].科学养鱼,2016,(1):56-57.
[2]周宁.夏季鱼类常见病的防治及注意事项[J].科学养鱼,2016,(6):91.
[3]谢达尧.大宗淡水养殖鱼类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水产养殖,2016,(3):46-47.
[4]张娟,张凤翔,许冬梅,等.两种致病菌对抗菌素类药物的感受性试验[J].水产养殖,2016,(5):40-43.
[5]郑国宝,唐玉华.夏季阴雨天气鱼塘管理应对措施[J].水产养殖,2016,(9):50-51.
(编辑:李善祥)
S966.6
B
1006-799X(2016)22-0125-02
邓奇志(1972-),女,河南南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