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类聚》涉医内容研究
2016-03-10陈龙梅邢永革安岩峰
陈龙梅 邢永革 安岩峰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陈龙梅(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邢永革、安岩峰)
《艺文类聚》涉医内容研究
陈龙梅邢永革安岩峰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陈龙梅(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邢永革、安岩峰)
【摘要】《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影响较大、内容较为完整的重要类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大量的医学文献,主要内容为医理和本草,集中收录于“方术部”与“药香草部”,在其他门类中也能见到一些散论。《艺文类聚》中所引之书大多已经亡佚,对其涉医内容收录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医学史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艺文类聚》;涉医内容;分析
《艺文类聚》[1]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影响较大、内容较为完整的重要类书,引用了1400多种先唐古籍,“汉、魏、六朝之文,独赖《文选》、此书(《艺文类聚》)之存。不然,几至泯没无闻矣”[2]。这部官修类书是唐初欧阳询奉敕于武德年间主编,全书共100卷,分为46部,下隶727个子目,约百万余字。当前学者对《艺文类聚》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文献的角度入手,对涉医内容关注较少。王丽《<太平御览>引“黄帝”医药学著作考》一文对《太平御览》引自“黄帝”类医药学著作的14条内容进行了考证,其中有3条内容作者推测是《太平御览》引自《艺文类聚》[3]。
《艺文类聚》中涉及医药学的门类主要有12部,论述内容为医理和本草,散见于“天部”“岁时部”“人部”“礼部”“食物部”“方术部”“内典部”“灵异部”“药香草部”“百谷部”“果部”“灾异部”。大部分涉医内容集中于“方术部”和“药香草部”,其他门类虽有一些涉医散论与佚文,但因内容较少且分散,加之有些内容荒诞不经,故本文只择其内容集中且有益者进行分析。
1《艺文类聚·方术部》涉医内容分析
《艺文类聚·方术部》列为卷七十五,下隶五个子目,分别为养生、卜筮、相、疾、医。按照“事(经、史、子)文(集)并举,事前文后”的编排方式而成[4]。其中涉及医学的有养生、疾、医三个子目,史料大多源于先秦两汉及六朝,所引条目中的养生哲理和医理,对医学史料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
1.1养生
“养生”条列于“方术部”之首,共引用经史子部文献6种,收录论1篇,内容上高度浓缩了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如引用《文子》有关养生的理论:“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胃,供嗜欲,养生之末也。”说出了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养,强调养神为本,养形为末,虽有本末主次之分,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又引《华佗别传》中“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自使极尔。体常动摇,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疾则不生”。表明通过运动健壮肌体能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强调运动锻炼对养生的重要性,并提出运动不宜过度,体现出养生保健的预防医学思想。还收录(魏)嵇康的《养生论》,文中将人生问题由求仙转向现实,认为上达千岁,下得百岁,是完全有可能的。主张修心养性,少私寡欲,屏除外务的干扰,再辅以药物的滋养,就能保证身体健康,把生命延长到最大限度。
“养生”条所录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养生的途径和养生的重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之风极盛,作为初唐的编撰者把养生放在众多史料之首,可见对养生的重视,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医学状况。
1.2疾
“疾”一条以论述医学史料内容为主,引用经史子部典籍6种,收录诗、赋、表、书、序8篇,主要载录典故传闻和疾病史料。如引《风俗通》中的典故“杯弓蛇影”,说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成为最早心理治疗的有力证据。诗、赋等均为六朝儒士卧疾或疾愈之作,如(晋)挚虞《疾愈赋》描写了疾病对自己心态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疾疫流行,人们感到生命苦短,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求生、保命,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与疾病、诊疗相关的作品。诗人作为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刻的体验,从病人的角度对疾病治愈过程和患病心理进行描写,可对医学著作中相关病种记载提供翔实的补充,也对了解古代疾病心理有重要意义。
1.3医
“医”条目专论名医轶事。书中引用《左传》《史记》《魏志》《列子》中的典故讲述了医缓、文挚、扁鹊、华佗四位医家的医术和医德。“病入膏肓”出自《左传》,医缓诊病,能准确判断疾病的病症所在,并反映出当时已采用灸法、针刺和服药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病;文挚医龙叔,只“一窍不通”,反映出文挚的机智和高超医术;扁鹊诊赵简子,说明扁鹊精通脉学和望诊,医术高明;华佗使用麻沸散做肠吻合外科手术,以治疗针药所不能奏效的疾病,对研究华佗的医术和思想大有裨益。这些引文对于研究古代医家非常珍贵。
2《艺文类聚·药香草部》涉医内容分析
《艺文类聚·药香草部》为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二,分上下两卷,共46个子目。上部有子目28个:药、空青、芍药、百合、兔丝、女萝、款冬、天门冬、芣苡、薯预、菖蒲、术、草香附出、兰、菊、杜若、蕙、蘼芜、郁金、迷迭、芸香、藿香、鹿葱、蜀葵、蔷薇、蓝、慎火、卷施。下部有子目18个:芙蕖、菱、蒲、萍、苔、菰、荻、蓍、茗、茅、蓬、艾、藤、菜蔬、葵、荠、葱、蓼芙。所引之书有本草专著及与药物相关的各种史料,分别对每一味药草进行详细介绍。以“药”为例,引《本草经》曰:“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者养性,下者养病。”引《礼记》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同时还引用了《左传》《尚书》《论语》《墨子》《战国策》《史记》《列仙传》《汉书》《魏志》《高士传》等17部书和六朝名士描写有关药物的诗、启6篇。收录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种药、采药、买药等场景,尤其是六朝名士信手拈来的咏药赞草诗,可知他们熟谙药性,有扎实的本草知识。其余45个子目引用文献除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吴氏本草》《本草经集注》外,还广泛采撷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引用较多的还有《尔雅》《毛诗》《山海经》《楚辞》《说文》及各种农书。所引内容从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等方面进行有选择地论述,文字简练朴素。这些涉及药物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且哲理丰富,是研究药物、药理的珍贵资料。
3《艺文类聚》其他部类涉医内容分析
经过隋朝末年的战乱,唐初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儒学对于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积极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在《艺文类聚》引书的选取上多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故在各门类涉医内容中,较少引用医学经典著作。其他10部门类中的涉医散论与佚文,反映了编纂者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因这些门类涉医内容散少,有的内容荒诞,本文只择其于今有益者进行概述。
3.1天部
“天部”为卷一至卷二,分上下两卷,共13个子目,引各类典籍101种,主要辑录内容为天体和气象。如“天”引《黄帝内经·素问》曰:“积阳为天,故天者清阳也。”上述条例虽未直接涉及医学内容,但古代哲学与古代医学相辅相成,阴阳同观的整体认知方式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3.2岁时部
“岁时部”为卷三至卷五,分上中下论述,共21个子目,所采撷的典籍共98种,涉医内容集中于卷四与卷五,主要反映了民俗文化中的预防医学。如“三月三日”引应劭《风俗通》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知古代有这样的习俗,即在三月三日要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保持身体健康,体现出古人的卫生防御思想。“五月五日”引《荆楚记》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引《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五月五日即端午节,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卫生节,在这一天家家挂艾草,辟邪祛瘴。古人认为艾叶可治百病,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离娄上》)艾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虫、净化空气。艾入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平喘利胆,在古时艾叶的药用价值已被广泛利用。上文《大戴礼》所记载的沐兰汤是采用有香气的菊科佩兰,煎水沐浴,能起到辟邪保健的作用。
3.3人部
“人部”为卷十七至卷三十七,共二十一卷,分58个子目。在卷首分别对头、目、耳、口、舌、发、髑髅、胆八种有关人体身形和脏腑进行了论述。引用经史子集文献61种,引用频率较高的文献有《老子》《史记》《说文》《东观汉记》《世说新语》等。在个别子目中引用医学专著,如“头”引《黄帝内经·素问》曰:“头者,精明之主也。”“胆”引《黄帝内经·素问》曰:“胆者,中正之官,断决出焉。”
3.4礼部
“礼部”为卷三十八至卷四十,分上中下三卷,共20个子目,收录文献107种,主要内容为祭祀、婚礼、丧葬等中的礼仪制度,涉医条目3条。如上卷“宗庙”,引后周庾信《至老子庙应诏》诗曰:“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行当别关吏,直向流沙西。”诗中出现的量药器刀圭,为考订古代量药工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下卷“冢墓”引《异苑》曰:“魏武北征喻顿,升岭眺望,见一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生,势蒸出外,致卉草燋灭,即令凿看,果得墓,有礜石满茔。”魏晋时期服食之风盛行,尤以服五石散为盛,礜石为其成份之一,药性大热,含砷。科学研究证明,所谓服散就是慢性砷中毒。又有《从征记》曰:“刘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捣四方珍香数十斛,著棺中,苏合消疾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郡人发其墓,表白如生,香闻数十里。”香料不仅可以保持空气清新,而且具有防腐杀菌的性能,刘表冢中的苏合香等不仅能使尸体散香,更重要的是起到防虫、去蠹、防止尸体腐败的作用。关于尸体的防腐保存在古代医书中很少见到,此条可以弥补医学史料的不足。
3.5食物部
“食物部”为卷七十二,共9个子目,引用文献46种,载录与饮食有关的资料,涉医条目8条。如“食”引《周礼》又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菰,凡君子之食,尝放焉。”强调饮食不仅要合乎时序、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注重膳食搭配。
3.6内典部
“内典部”为卷七十六至卷七十七,分上下两卷,共2个子目,引用文献7种。涉医内容主要为佛教中的养生保健思想,如上卷“内典”引梁武帝《和太子忏悔诗》曰:“……缭绕闻天乐,周流扬梵声。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蒌草获再鲜,落花蒙重荣。”可知南北朝时期,在佛教的影响下,人们返观内心,注重精神修养。
3.7灵异部
“灵异部”为卷七十八至卷七十九,分上下两卷,共4个子目。涉医内容在上卷“仙道”,收录先秦至六朝典籍中关于道家养生方法和传闻逸事,引用古书14种33则,收载诗、赋、颂、赞70首,辑录碑、铭、文、论23篇。其中《晋中兴书》《列仙传》《汉武内传》《汉武故事》等书早已亡佚,这些内容对今人研究古代养生方法、辑佚等有重要文献价值。
3.8百谷部
“百谷部”为卷八十五,共9个子目,引用典籍51种,收录有关粮食等农作物的资料,涉医条目3条。如“豆”一条引《杂五行书》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温病,甚神效。”介绍了辟温方的药物组成和功效。
3.9果部
“果部”为卷八十六至卷八十七,分上下两卷,共37个子目,引用典籍107种,介绍果物性味、药用价值的条目28条。如上卷“梅”引《本草》曰:“梅核能益气不饥。”“梨”引《魏文诏》曰:“真定郡梨,甘若蜜,脆若凌,可以解烦饴。”下卷“葡萄”引《本草》曰:“葡萄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少饥,延年轻身。”下文又引枣可安躯、益气力;槟榔可滑美下气及宿食消谷;甘蔗可榨取汁液为“柘浆”用以析醒等。中国自古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说法,古人往往通过饮食养生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3.10灾异部
“灾异部”为卷一百,共7个子目,引用文献53种。所引条目内容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害的自然现象。如天灾和各种虫灾,认为每场灾异过后都会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疾疫流行,初步探讨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4小结
与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综合中医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5]相比,《艺文类聚》事前文后的编纂体例与其迥然不同。时隔1100年,到了清代,类书的编纂体例更加完备,也更加专门化。《古今图书集成》专门分设《医部全录》,按一般中医书籍的体例由基础理论到分科治疗,包括临床各科,按内容性质分为:医经注释、诊法资料、脏腑身形、诸疾、外科、妇科、儿科、其他(医学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论、外篇)8个部分,每个部下又分若干门,每一门中以各科疾病为主,所引古代医籍以时代先后顺序分类编排,前为医论,后为方药,引用文献120余种,皆标明出处,便于查询。在编纂内容上,《类聚》所引之书多出自经史子集等非医类文献,这与编纂者的知识背景和弘扬儒家正统思想有关。较之中医类书,在论医内容上没有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及针灸、单方收入,只是将涉及医药的引文罗列出来,以叙事、说理为主,故事性较强。如《类聚》“方术部”疾,引用各种典籍中人物的患病情况,主要介绍人物患病经过和治疗结果,与严格的医学病案相比,对致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很少。较之《艺文类聚》中有关医事资料的载录,《医部全录》在列传、纪事、杂论、外篇中收集有关名医传记、医药纪事、医学寓言及传说等内容要更全面、更详细。但《艺文类聚》引文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已佚古籍资料,是《医部全录》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艺文类聚》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大型类书,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正如欧阳询在序中所说“欲摘其菁华,采其指事”,目的是为了品评诗文、指导写作,因此在资料采辑、摘录的过程中,对医学领域比较重要的经典医经文献引用的很少,可以说是本书缺憾之处。但其所引之书大多现已亡佚,故其中的涉医内容对于医学史料研究依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为后人研究中国唐代及唐代之前的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2]明·高儒.百川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0.
[3]王丽.《太平御览》引“黄帝”医药学著作考[J].中医药文化,2013,(2):37-40.
[4]韩建立.《艺文类聚》功能考[J].图书情报研究,2010,3(3):57-60.
[5]清·陈孟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本文编辑: 蒲晓田)
(收稿日期:2015-04-09)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37
通讯作者:邢永革(1968- ),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和汉语史。E-mail:xyg6808@163.com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学技术普及项目(14KPXM01SY0013)
作者介绍: 陈龙梅(1988- ),女,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E-mail:8136030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