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附子汤解析

2016-03-10詹晓欢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詹晓欢



【方药纵横】

三附子汤解析

詹晓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11级(广州 510405)

摘要:“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

关键词: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伤寒杂病论》载:“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关于这两条条文,历来众医家争议颇多,大多数认为桂枝附子汤用于表阳虚而风邪偏盛,风胜于湿而相持于表;白术附子汤用于里阳虚而湿邪偏盛,湿胜于风而相持于里;甘草附子汤则用于表里阳气皆虚而风湿俱盛。后来也有部分医家从病位入手,如李赛美在《伤寒论讲义》[1]中提出桂枝附子汤用于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风邪在表;白术附子汤用于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湿邪在里;甘草附子汤则用于风湿侵犯关节而风湿俱盛。笔者近期通过阅读各家观点,试着对三附子汤进行重新解析,以有利于其之间的鉴别。

1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的服法中明确指出:“今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由此可以看出,桂枝附子汤证中除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外,还应伴有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的症状。多数医家认为桂枝附子汤证是外有风湿兼表阳虚,风寒湿杂至,痹着肌表,阻滞营卫,气血不利,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而没有提及内湿和里阳虚,孰不知道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由脾阳虚,气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影响水液正常代谢导致的。且营气、卫气来源于脾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脾阳虚,运化失司,在外则表现为卫气不足,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受影响,则肌表易受风寒湿侵袭。故用姜枣草配伍,辛甘发散补脾,助化生营卫、调和营卫,并在此基础上配上大量的桂枝、附子,桂附相合不仅外可祛风散寒,而且内可温阳化气以行水,故桂枝附子汤用于表里阳气皆虚,内湿、外湿俱盛。

2 白术附子汤

从白术附子汤煎服法“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中可知白术功不在燥湿健脾,而是如《别录》言“逐皮间风水结肿”,为祛湿外出而设。“大便硬,小便自利”说明里湿已除,脾阳渐复,故不用桂枝、附子相合以温阳化气行水,而加入如《神农本草经》言“主风寒湿痹”的白术以祛外湿。内湿虽除,脾阳亦渐复,但其运化功能仍不足,因此延用姜枣草以补脾化生营卫,使卫气得复,祛湿外出,故白术附子汤为祛外湿而设。那这里为何不用白术合桂枝同用以祛外湿,而选择用白术合附子,是由于白术甘温,以其治皮水,须配伍辛甘发散之药,但卫阳仍虚,故不用发散力较强的桂枝,以防卫阳耗伤,而以附子相配,一方面可温健脾阳,另一方面白术、附子“并走皮内,逐水气外出”。为了印证白术在白术附子汤是祛湿外出,而不是祛湿下出,现引用一则医案(《新编伤寒论类方》),以说明之。[2]

韩某,男,37岁,工人。自述患关节炎数年之久,右手腕关节囊肿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每当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大便干燥难解。辨为寒湿着外而脾虚不运之证。方药:附子15 g,白术15 g,生姜10 g,炙甘草6 g,大枣12枚。水煎服,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两腿膝关节出黏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更方用:干姜10 g,白术15 g,茯苓12 g,炙甘草6 g,服至3剂而下肢不痛,行走便利。又用上方3剂而身痛亦止。后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从医案中病人服白术附子汤后“周身如虫行皮中,两腿膝关节出黏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可知服白术附子汤后可有汗出之症,白术、附子同用在方中功主祛湿外出,而不是燥湿健脾。

3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条文中外症有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伴有身微肿,相对于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的外症,其卫气虚甚,风寒湿邪较重,疼痛剧甚,表气郁闭更为严重。且条文中有“小便不利”之症,而无大便不硬,进一步印证了相对于桂枝附子汤证里湿较轻。再看甘草附子汤的方药组成,方中没有用姜、枣,表明该方不考虑中焦脾胃营卫的生化,而是集中力量发散表郁。桂枝附子汤中大量桂枝、附子同用,共祛表里之湿,而甘草附子汤相对于桂枝附子汤,减附子一枚,桂枝的用量明显大于附子,则变成桂枝为君,附子为臣,附子助桂枝辛温之性而以走表为主[3]。另外因减少附子的用量,致桂附相合内以温阳化气行水的作用也减弱,也表明了白术附子汤证中里湿症较桂枝附子汤证轻。方中较桂枝附子汤多了白术,术附共逐皮内之水,共奏祛外湿之功,故甘草附子汤可除表里之湿,以祛外之寒湿为主。

4 总结

三附子汤历代医家注解多不相同,今笔者从原方煎煮法、药物配伍规律以及症候分析入手,归纳总结提出自己对于三附子汤的见解。认为桂枝附子汤用于表里阳气俱虚,里湿、外湿俱盛,以祛表里之湿;白术附子汤用于脾阳渐复,卫阳仍虚,以祛外湿为主;甘草附子汤用于卫气虚甚,外之风寒湿邪最重,里湿较轻,功在祛表里之湿,而又偏于祛外之寒湿。以上的解析相对于各位医家对附子汤的注解只是一隅之见,可能不成熟、不完善,希望中医同道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赛美.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

[2]李晨辉.浅谈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方证[J].河北中医,1999,21(3):159-160.

[3]李宇铭.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释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10-212.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66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126-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