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敬东主任医师治疗肝病验案3则

2016-03-10高衍义薛敬东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高衍义 薛敬东



薛敬东主任医师治疗肝病验案3则

高衍义1薛敬东2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中医系(咸阳 712000);2.陕西省中医院肝病科(西安 710003)

关键词:肚病治验;名中医;薛敬东

薛敬东主任医师系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肝病)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瑞霞主任医师的学术继承人,陕西省中医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中联肝病委员会委员,医促会肝胆疾病委员会委员。导师从事肝病的医、教、研工作30余载,尤擅中医治疗肝脏疑难病证,临证重视整体辨证观,强调肝病治疗首重脾肾,笔者有幸侍诊于左右,深得真传,受益匪浅,现将吾师治疗肝脏病的验案介绍于下。

1 “健脾升阳,益肾固本”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病

王某,男,32岁,于2012年10月25日因双下肢浮肿3月余,尿少3天初诊。患者既往患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3月前因双下肢浮肿就诊于某医院,经肾脏活体组织穿刺,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病,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逐求中医诊疗。刻下见:双下肢浮肿,尿少,伴有头晕、乏力、脘闷、纳呆、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大便稀溏,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弱。查体:T36.3℃,P75次/分,R19次/分,BP120/75mmHg。神志清,精神差,慢性肝病病容,双下肢凹陷性浮肿(+)。乙肝系列示:HBsAg(+)、HBeAg(+)、HBcAb(+)。HBV-DNA定量:1.5×10^4IU/ml,生化检查肝功示:ALT61U/L、AST48U/L,ALB36.5 g/L,肾功示(-),尿常规示:尿蛋白(+++)。中医诊断:水肿病,属脾肾两虚证,治以健脾益气以升阳,补益肾气以固本,兼以祛邪,方选吾师自拟升阳固本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党参20 g,黄芪30 g,炙甘草5 g,升麻10 g,白术12 g,山药20 g,熟地黄12 g,山萸肉12 g,杜仲12 g,桂枝15 g,茯苓30 g,泽泻20 g,虎杖15 g,白花蛇舌草15 g,枳壳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1月2日,二诊,患者喜形于面,自述下肢浮肿、腰膝酸软减轻,尿量逐渐增多,头晕、乏力、脘闷、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等症状基本消失,刻下患者舌、脉、症好转,效不更方,继用上方10剂水煎服。

2012年11月13日,三诊,患者述双下肢浮肿及腰膝酸软消失,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有力。复查肝、肾功(-),尿常规示:尿蛋白(-)。守方继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曾复发。

按:慢性乙肝病位在肝,毒邪久羁肝脏,克犯脾土,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邪不降,故患者头晕、乏力、脘闷、纳呆、气短、懒言、大便稀溏等;脾虚日久,中气不足而下陷,无力托毒(邪)外达,下陷下焦/肾脏,毒邪久居害肾,使肾之阴阳之气受损,阳虚不足以蒸化水液,水湿停聚流溢下焦而致肿;元气受损而不固,脾之中阳下陷,无力升清降浊,以致精微物质失摄而外泄,故尿蛋白阳性。

辨之本证为本虚(脾肾两虚)标实(毒邪久羁),治疗当以标本兼顾,补脾益肾以固本,清解毒邪以治标,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升麻、炙甘草,健脾利湿,益气升阳以举陷;桂枝、杜仲、山药、山萸肉,温肾阳以蒸化水液而利湿,益肾以摄精;升麻、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以祛久羁之毒邪;本方归、芪相伍寓血载气以升之意;桂、枳伍用以温通三焦气机,通调水道,使清阳升,浊邪降;温清并用、先后天同治、标本兼顾,故诸症悉去。

2 重剂附子起沉疴——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患者于某,男,52岁,于2012年10月6日因腹满胀大1.5年,加重3月余初诊。既往患有慢性乙肝肝硬化5年,近1年来逐渐出现腹满胀大,曾多次就诊于某医院,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多位中医治疗均效果欠佳,故求于吾师,刻下见:腹大如鼓,倦怠喜卧,下肢浮肿,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腹胀纳差,大便干结,数日未行,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查体:T35.8℃,P58次/分,R18次/分,BP110/65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慢性肝病病容,腹部液波震颤及移动性浊音均(+),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肝功示:ALT62U/L、AST54U/L,ALB36.2 g/L;乙肝系列示:HBsAg(+)、HBeAb(+)、HBcAb(+)。HBV-DNA3.5×10^5IU/ml;腹部超声示:肝硬化,大量腹水,脾大,胆囊继发性改变;中医诊断:臌胀病,证属脾肾阳虚,阴寒水湿内停,治以温补肾阳,健脾化湿利水,方选真武汤加减,处方:黑附子(先煎2小时)50 g,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30 g,茯苓30 g,白芍15 g,生姜15 g,桂枝15 g,泽泻20 g,益母草20 g,杏仁10 g,枳壳10 g,砂仁(后入)10 g,炙甘草3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12日,二诊,患者自述腹满胀大、下肢浮肿较前减轻,腹胀纳差,畏寒肢冷,气短懒言好转。小便量明显增多。查体:神志清,精神可,腹部触之绷急感消失,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刻下:大便干结,三日1行,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加大黄(后入)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0月20日,三诊,患者述腹满胀大明显减轻,约缓解40%,腹胀纳差,畏寒肢冷,气短懒言,下肢浮肿等症状消失,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守方去大黄继服10剂。

2012年10月31日,四诊,腹满胀大约缓解60%,时有口干,精神转佳,纳眠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腹部超声示:肝硬化,小—中量腹水,脾大。守方附子减为30 g,加麦冬15 g继服15剂。

2012年11月16日,五诊,腹满胀大基本消失,口干消失,纳眠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查体:T36.5℃,P69次/分,R16次/分,BP125/75mmHg。腹部移动性浊音均(±),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肝、肾功正常;腹部超声示:肝硬化,小量腹水,脾大。守方附子减为15 g,继服20剂巩固疗效,并给附子理中丸、济生肾气丸以善其后。其后患者门诊随诊1年,腹水未再反复。

按:患者乙肝肝硬化5年,近1年来出现腹水,当属中医膨胀病,该病病机复杂,多由酒食不节,情志不舒,虫毒感染,及它病衍化而来,病位在肝,久病累及脾、肾及三焦,使气滞、血瘀、水停腹中发为本病。患者病史较长,结合舌、脉、症,辨证为脾肾阳虚,肾阳虚为主,兼有脾虚阴寒水湿内停,前医治疗效果差,究其原因为患者久病,肾阳虚损至极,寒湿水饮固结于腹中,此般阳虚阴寒固结之证,非大剂大辛大热之剂难以奏效,故方中以大剂附子为君药,温壮肾阳,化气行水,破阴寒水湿之固结,臣以党参、白术、黄芪暖土健脾,助附子以温运水湿;佐以桂枝、生姜助附子温阳化气,泽泻、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杏仁、砂仁、枳壳畅三焦气机,既助附子之阳热之气输布全身,以温散阴寒水湿之气,又可通调水道,给水湿之邪以出路;助姜附以温阳化水;久病必有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故给予益母草以活血利水,以增强祛湿利水之效;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助附子温阳以化气;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既制姜附之辛热劫阴,又防化湿利水以伤阴;附子与大黄相配,取其温通之意;本方温肾健脾以治本,化湿利水以治标,上、中、下三焦同调,使肾得温,脾得健,气得调,水得去,故诸症除。

3 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疗肝癌

赵某,男,62岁,2013年6月11日初诊,因肝区疼痛伴乏力3月余,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肝癌,患者拒绝行介入或射频消融治疗,求于中医治疗。刻下见:右胁部疼痛,夜间为重,伴有腹胀、纳差、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时有完谷不化或五更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查体:T36.6℃,P72次/分,R19次/分,BP105/60mmHg。体重:51Kg。神志清,精神差,形体消瘦,肝脏右肋缘下2cm,质地硬,表面粗糙,触痛明显,肝区叩击痛(+),肝功示:ALT55U/L、AST49U/L,ALB36.9 g/L;AFP:468ng/ml,腹部强化CT示:右叶肝癌(3.5cm×2.6cm)。中医诊断:肝积(癌),证属脾肾两虚,痰瘀毒邪互结,治以健脾补肾,祛痰化瘀攻毒散结,方选自拟扶正化积汤加减,处方:补骨脂15 g,菟丝子20 g,山萸肉12 g,当归15 g,黄芪30 g,太子参30 g,茯苓20 g,白术15 g,陈皮10 g,制半夏15 g,青皮12 g,穿山甲(先煎)10 g,鳖甲(先煎)10 g,僵蚕(研磨冲服)10 g,全蝎(研磨冲服)10 g,蜈蚣(研磨冲服)1条、砂仁(后入)10 g,炙甘草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3年6月18日,二诊,右胁部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有所减轻,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消失,大便同前,小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守方继服15剂。

2013年7月4日,三诊,右胁部疼痛明显减轻,腹胀、纳差、乏力消失,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守方加减,连续服用2个月。

2013年9月10日来诊,患者精神转佳,自述右胁部疼痛基本消失,偶有夜间刺痛,持续数分钟即止,唯时常口干、口渴,纳眠可,二便如常,舌、脉同前。查体:T36.2℃,P66次/分,R19次/分,BP120/75mmHg。体重:52.5Kg。神志清,精神佳,肝脏右肋缘下1.0cm,质地韧,表面略粗糙,触痛不明显,肝区叩击痛(±),肝功示:ALT46U/L、AST38U/L,ALB38.2 g/L;复查AFP:129 ng/ml,CT示:右叶肝癌(3.1cm×2.0cm)。上方加生地黄15 g、麦冬12 g,继服6个月。

2014年3月15日来诊,患者述无胁痛,无腹胀、纳差、乏力。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查体:体重:62.5Kg。神志清,精神佳,肝脏右肋缘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肝功正常;复查AFP:56 ng/ml, CT示:右叶肝癌(2.4cm×1.6cm)。鉴于患者病情,将上方做为水蜜丸,每次6 g,每日3次,温水冲服。

2014年10月16日复诊,患者无不适,病情稳定。复查AFP:10.3 ng/ml, CT示:右叶肝癌(1.7cm×1.0cm)。继服上药治疗。

按语:《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临证指南医案》曰:“初病在气,久病必入血。”《医学发明》云:“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本病多由正气内虚,感受邪毒,七情郁结,饮食所伤,宿有旧疾,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蕴结于脏腑,相互搏结,日久而发本病。患者年老体衰,脾肾两虚,脾虚运化失司,肾虚不能暖土制水,使水湿痰饮内停,结聚为痰,痰湿中阻,中焦气机不畅,故腹胀、纳差;脾肾阳虚故畏寒肢冷,脾虚气弱,不能升清降浊,肾虚不能蒸化水液,故时有腹泻;脾肾两虚,无以温煦、滋养腰府、肢体故腰膝酸软、乏力;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故胁下疼痛;痰瘀互结,久之酿为毒邪,痰瘀毒相互搏结,结于胁下故成本证。方中归芪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补骨脂、菟丝子、山萸肉温肾阳益肾精,以滋养后天;青皮、陈皮、砂仁疏肝理气散结,穿山甲、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僵蚕、全蝎、蜈蚣研末服用,药专力宏,增强其攻毒散结之力;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蚕、蝎、蜈蚣之毒。纵观全方,补气血调阴阳,益先天以补后天,补后天以滋先天,固本以扶正;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攻毒以散结,治标以祛邪;组方扶正兼顾祛邪,祛邪有助于固本,故诸症消失,则肝积消矣。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55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106-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张瑞霞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