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镇静镇痛治疗的效果研究

2016-03-10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感染性病死率休克

黎 宏

(崇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 崇州 611200)

感染性休克又叫做脓毒性休克,是医院ICU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多因感染格兰阴性菌所致。感染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或毒素而引起的休克伴脓毒病综合征[2]。当该病患者感染灶中的微生物、毒素和胞壁产物侵入血循环中时,可激活其体内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促使其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从而对机体内的各种器官、系统及组织灌注产生影响,导致组织细胞发生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镇静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我们将其随机分为A组(44例)和B组(44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1]。在A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8例,女性患者有16例,他们的年龄为(51.6±4.5)岁,其中感染部位在肺部的患者有32例,在腹部的患者有5例,在其他部位的患者有7例;在B组4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17例,他们的年龄为(52.1±4.3)岁,其中感染部位在肺部的患者有31例,在腹部的患者有6例,在其他部位的患者有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A组患者进行常规集束化治疗,为B组患者在进行常规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镇静镇痛治疗,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及病死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1 A组 为A组患者进行常规集束化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监测患者的2hCVP(中心静脉压)和ScvO2(静脉血氧饱和度)。②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或病灶局部标本进行培养,并于1h内使用广谱抗生素为患者进行治疗。③在6h内对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情况进行评估,若CVP值在8~12mmHg之间,ScvO2低于70%,则可为其静脉输注浓缩红细胞;若ScvO2水平仍无改善,则可加用2~20μg/(kg·min)的多巴酚丁胺为其进行治疗;若患者的液体复苏情况仍异常,无法恢复正常动脉血压或存在低血压的情况,可使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等)为其进行治疗;若患者的血压仍难以维持正常,则可加用100mg的氢化可的松为其进行静脉滴注,1次/8h。④将患者的血糖维持在8~10mmol/L之间。⑤对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1.2.2 B组 为B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镇静镇痛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在1h内,使用0.3~0.5μg/(kg·h)的芬太尼为患者进行滴注。②若患者表现烦躁,可使用2~3mg/h的咪唑安定为其进行静脉泵入。③采用镇静深度评分法对患者的镇静效果进行评价,1次/2h,并依据评分结果合理调整药物的使用量,同时每天执行唤醒计划。

1.3 观察指标

①入住ICU的总时长。②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总时长。②28d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住ICU总时长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总时长的比较

B组患者入住ICU的总时长为(6.0±2.8)d,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总时长为(2.5±1.7)d;A组患者入住ICU的总时长为(7.9±3.4)d,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总时长为(3.7±2.1)d。B组患者入住ICU的总时长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总时长均明显短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28d病死率的比较

治疗28天后,在B组44例患者中,死亡的患者有12例,病死率为27.3%;在A组44例患者中,死亡的患者有18例,病死率为40.9%。B组患者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上,绝大多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均较为危重,机体的免疫力均较差,呼吸功能均严重受损,往往需要借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气治疗。此外,ICU内也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易引起患者出现疼痛、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良症状。因此,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镇静镇痛治疗特指采用药物手段以消除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患者进行顺行性遗忘的一种治疗方法,能够为非终末期重症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挽救患者生命,并最大程度上恢复和保持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效果良好。本次研究中我院选取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患者选取芬太尼、咪唑安定等作为早期镇静镇痛治疗药物,前者起效快,具有弱拟胆碱作用,便于短期阵痛,后者药力蓄积可使镇静效果延长,对急性躁动患者疗效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入住ICU的总时长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总时长均明显短于A组患者,B组患者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镇静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梁兴.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进展[J].药物与人.2015,28(01):32.

[2]张盼盼,韩晓庆,王金环,等.不同原因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及急性时相蛋白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02):104-107.

猜你喜欢

感染性病死率休克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思考心电图之177》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碘克沙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浅议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