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样渗透性核磁共振实验分析
2016-03-10◆邓钥
◆邓 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岩样渗透性核磁共振实验分析
◆邓 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根据岩石核磁共振横向驰豫谱分布特征,采用孔隙分割原则,将核磁共振累积曲线划分三段式,确定岩样的小孔、中间过渡孔和大孔分布。大孔隙对岩石渗透性有贡献,而过渡孔有部分贡献,小孔则无贡献,依据相关性最佳原则确定过渡孔的权重系数,进而得到有效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岩石渗透率,并与经典Coates模型对比,表明其渗透率计算精度较高。
砂岩 核磁共振 有效孔隙度 渗透率
一、引言
岩石渗透性决定了该地层是否具有流体储集能力,其大小用渗透率表征。岩石为多孔介质,它对流体的渗透能力取决于孔隙大小和分布特征。目前,由于核磁共振(NMR)横向驰豫信号反映了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因此在确定岩石的渗透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经典的SDR模型是基于T2几何平均值与渗透率的关系,Coates模型则认为渗透率与可动流体与不可动流体的比值有关。本文以岩石核磁共振实验为基础,基于分段分形原理,依据核磁共振T2谱,将样品孔隙划分为小、中(过渡)、大孔隙三部分,设置最佳权重系数确定对渗透性有贡献的有效孔隙,进而确定样品的渗透率。
二、核磁实验测量
1.样品预处理
选取渗透性砂岩样品30块,对样品进行切磨、洗油、洗盐、烘干等预处理,利用STY-2型气体渗透率测量仪测量样品的渗透率,用于实验对比。再对岩样加压饱和特定浓度的NaCl水溶液,将饱含水样品放在装有饱和用盐溶液的容器瓶中,静置48小时后待用。
2.实验过程
利用纽迈生产主频为2MHz的核磁共振信号分析仪,进行饱含水岩样核磁共振横向弛豫信号的测量。在恒温25℃测量环境下,仪器标准参数设定为:等待时间为6000ms,叠加次数为128次,回波个数为4096,回波间隔为0.37ms,利用SIRT反演方法进行T2谱反演。
3.实验结果
实验得到岩石的核磁共振横向驰豫T2谱如图1,蓝色方块为岩石的横向驰豫T2分布与孔隙度分量关系,黑色方块为T2谱的累积曲线,其中,T2值越小,对应孔隙的尺度越小。结果显示,本实验岩样的核磁共振T2谱主要呈现双峰特征,如左峰偏大,预示岩样的小孔隙较发育;核磁共振累计曲线显示为非线性,但可以近似表示为多段线性组合分布,因此,核磁共振横向驰豫谱具有分段分形特征。
三、岩石渗透性分析
1.基于核磁共振T2谱的孔隙度尺度划分
以某岩样为例,如图2,在双对数坐标系下,核磁共振累积曲线Sv与T2为3段线性组合关系,每段的斜率反映了孔隙的非均质性,其大小与孔隙尺度有关。分别确定三段的线性方程,联立求得两个交点,以交点为分界值,将T2谱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小孔、中间过渡孔和大孔,分别对应图中的S1、S2和S3。其中,S1即为不具有渗流能力的小孔隙,S2为具有部分渗流能力的中间过渡孔隙,S3则为具有渗透性的较大孔隙。
2.岩样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基于核磁共振T2谱对岩样孔隙的划分,对岩石渗透性有贡献的有效孔隙(Se)可表示为:
Se=f·S2+S3(1)
式中,f为权重系数。其确定方法是将改变f,得到Se与渗透率(K)的关系,根据相关性最佳原则选取f。权重系数f与相关系数(R2)的关系如图3,当f=0.4时,R2取得极大值。因此,选取0.4为最佳权重系数,进而分析f与渗透率关系,如图4,二者为幂函数关系,
K=0.01175Se2.6946(2)
3.效果分析
利用式(3)确定样品渗透率,并将其与经典Coates模型确定的渗透率对比,如图5,图中纵坐标为样品氦气法测量渗透率。结果显示,相对于经典Coates模型,本实验方法确定的渗透率精度有较大提高。
四、结论
(1)根据核磁共振T2谱的分形特征,可将实验样品的孔隙进行尺度划分。
(2)准确确定过渡孔隙的权重系数,有助于对渗透性有贡献的有效孔隙的确定。
(3)基于孔隙尺度分形划分有效孔隙,进而确定核磁共振渗透率,其精度优于经典Coates模型,为利用核磁共振研究岩石渗透性提供了有益参考。
[1]常文会,赵永刚,华新军.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评价储层渗透率特性[J].测井技术,2005,(06):528-530.
[2]肖立志.核磁共振成像测井与岩石核磁共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