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机器人”,可否慢些“走”?

2016-03-10王鹏

金融经济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芯换人机器

王鹏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5年11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贺信中写到: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实早在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就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总书记对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寄予厚望,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

由于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红利消失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等因素驱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在行业需求、景气度上不断攀升,这使得曾经是世界工厂的中国,如今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最大买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机器人、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三者的结合将改变未来制造业的结构模式。于是,政策开始倾向工业机器人,而创客们则在合力开拓服务机器人和家庭机器人市场。

2014年各地相继出台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机器人产业园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15年,堪称“机器人元年”,几年前,资本都涌入了APP行业,2015年资本又流入机器人行业。

当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传出:遍地开花的机器人产业已产生了产业泡沫,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能赚钱的没有几个。核心竞争力缺失和创新能力弱,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公认的弱点。

短短一两年时间内,中国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400多家,但其中少有能做出优质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只是买来设计、买来零件,然后组装出机器人,这还是比较正规的企业,行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者,他们炒热了市场却没有技术贡献,大有“骗一把补贴就走”的意思,如此这般,火热的机器人市场势必会急速形成泡沫。

其实,稍微了解机器人行业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纵然是单纯地组装也要比iPhone6s难得多,就更不要提那些精密度极高的零部件了。现在,中国企业做机器人套用了“做手机”的老路子,大家从国外进口减速器、感应装置等核心配件,然后按照说明书组装出一个机器小人。但问题在于,机器人如此复杂,世界上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企业,能像“联发科提供手机芯片”一样提供机器人交钥匙方案,而且机器换人的需求尚不明确,这非常容易导致机器的钢铁变成巨大的泡沫,风一吹,就崩溃!

现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集中于汽车制造业,完成的也只是些喷涂、焊接等粗犷的程序,一些精密组装依旧要靠人类双手完成,目前还没有足够灵敏的机械手臂能模拟人类的神经元,中国制造业的管理者每年依旧要招聘数百万自然人来满足生产需求。此外,服务机器人正迅速升温,比如机器人服务员,态度和蔼;娱乐机器人美女,风情万种;还有医用机器人,从来没有医患矛盾…这些机器人看上去都非常拉风,但具体到中国的大环境,还远没有达到量产的需求。更何况,家用机器人的成熟要伴随着软硬件的协同发展,包括感应灵敏度、大数据分析或者云计算等项目。也就是说,机器人要想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有钢铁的躯壳、还需要柔软的灵魂。所以,这些高端机器人不应该存在于大众视野内的宣传海报中,他们更应该安静地呆在实验室里,慢慢生长。

机器小人,钢铁变成的泡沫会大量消耗社会的元气,这种元气不单单指钱,还包括尖端人才的培养。事实上,一旦社会上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就很少有人能够做好基础研究。毕竟,别人的成功、别人的享受会非常容易地刺激到那些本来要励志走技术路线的人,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来搞投资、搞宣传、搞演讲,却没有人把核心伺服器、减速器等零部件研究透彻,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附加值低,未来也只能做些粗浅的工作。

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在过热发展,400多家的企业规模虽然显得恢弘,但如业内专家所说,按照目前中国社会的需求量,留下4—5家优质企业就可以了,而且,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讲,我们也没有可能、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实现机器换人的策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廉价劳动力是造就中国制造这一神话的主要原因这一。现在,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一些龙头企业开始转型,走一条机器换人的策略,但同时,他们要兼顾就业率。诚然,为了就业,去故意保留低端制造,这听上去像一个悖论,可国情如此,只能慢慢消化。也有专家说,机器人的研发可以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但问题在于,中国这一代工人的职业教育普遍不高,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流水线工人升级到研发岗位上去,机器换人太快,有可能导致大量失业,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或许,我们只能等着这一批工人退休,同时,对一代工人进行技术培养。

中国要做机器人,最明智的做法绝不是由政府或者新来的创业者来主导,而要由企业来主导,他们最了解市场需求,也知道就业状况,最容易把握好机器换人的节奏。政府与其把补贴都给了那些创业者,还真就不如给一些前沿企业作为机器人研发的经费。毕竟,一个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5—6个员工的年收入,要顺利导入不是容易的事儿。或许中国眼前的机器人战略,更应该换成自动化战略,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机器换人,而是人机结合,把人类从繁重、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成长,这才是正道。

机器人如此复杂,需要技术沉淀,真要好好考虑慢些走!

猜你喜欢

内芯换人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梅钢公司“机械化换人 自动化减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未来机器城
中国制造业基于成本控制的“机器换人”问题研究
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写作·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