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之塔

2016-03-10王征桦

昆嵛 2016年2期
关键词:蒿草双塔古塔

很多年以前,我拿着一本经书在古塔下读。塔前有一棵槐树,大如伞盖,树上缀满了硕大的花。塔身斑驳,青砖间的缝隙里长着蒿草。我坐在槐树下,看着那些蒿草,正随风飘荡,自在无比。我忽然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些蒿草就是我书中古文间的注释,正在无比精深的句子里晃动。

读着读着,我的身边落下了许多花瓣。我捡起其中的一瓣放进嘴里,咀嚼着它的苦味。我抬头看塔,塔不语。塔是明代的古塔,一曰百牙,一曰妙因。百牙塔坐落在荷塘边,妙因塔则耸立在长江的岸上。

据说双塔是师徒二人分别建造而成的。这里面有传承的基因,有竞争的意味,有青出于蓝的决心,更重要的,有对信仰的虔诚和坚持。

那天,就是我面对着塔拿一本书发呆的时候,古塔的门是开着的,可以一层一层地爬上去,一层一层地打开光亮,一层一层地俯瞰这座城市。而现在的情形是:随着城市的楼房渐渐长高,古塔也渐渐地被遮掩了,塔门也被锁上了。

门被锁上并不重要。

古塔所散发出的典雅和韵致,每一个到来的人都能感受到。古塔虽敌不过时间和风雨,譬如说它的上面留有弹痕,留有雨迹,留有残缺,但这丝毫也冲淡不掉当初建造者的精湛的技艺,冲淡不掉人们对它的精神的寄托和依赖,反而在留存这些的同时,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迁。

塔门被锁上了,人不能进入塔中,塔却进入了人的心里。曾经同住在一个城市,如今又漂泊在外的人在他乡相遇了,一壶浊酒喜相逢,畅饮中的话题也许就是这城中双塔。而当他们回家时,无论从水路还是陆路,第一眼看见的还是城中双塔。古塔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在游子的心里,亲切,感性。

所以,我在外地时,就试着把这双塔画在纸上。

但我对我的画一点也不满意,我画得呆板,单调,无趣。一位画师对我说,你要画塔,那就不能只是画塔,还要画它周围的景观,如莲花、湖水之类的。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我的心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座古塔,在静谧的夜间,把它灯光装点的塔影投进水里。而在水边,开放着几朵洁净的莲,莲和风掀动水中的塔影,这是何等美妙的意境啊。

我画出来了。不仅这样,我还画出了另外一幅:塔尖上挂着一轮明月。明月是崭新的,塔是古朴的。我用月光擦亮其中的一块浮雕,让人们可以看到它精美绝伦的工艺,看到梦的憧憬,看到时光带来的沧桑。

愿意用这样的词说塔:内敛、慈悲、清寂、坚定。喜欢在群鸟归巢时看塔,喜欢在烟花绽放时看塔。

春笋般生长的楼房丛中,古塔成为一块少有的清静之地,因而它自然而然地成为鸟的家园。那么多的鸟围着古塔飞翔,或者在塔下的树林中毫无顾忌地撒欢。鸟在鸣,塔檐的风铃在轻响。城市中,鸟找不到一块安静的地方栖息,除了在塔的周围。我顿时感受到了塔的慈悲,也看到了塔无奈于红尘的悲凉之美。

有一天,我看见人们在塔下的广场上放烟花。烟花高过了塔顶,在塔顶上如花般绽放。烟花是热烈的、灿烂的,是一次放纵的狂欢;但烟花是短暂的,刹那之间,就会在虚空中寂灭。当最后的烟花响过后,一切都安静下来。塔默默地注视着烟花的明灭,似乎在想着前尘旧事。这时候,我看到:一静一动,一短暂一永恒,都在澄明清澈中进入清寂。

前些日子和几个朋友再去看了一回古塔。槐花刚刚开过,莲花开得正当时。塔还是以前的塔,而我却已经老了,心也安静了许多。我们在拍照时,看见一个僧人,围着古塔转圈。我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如果光阴是通往那朵莲花的路,那么眼前的塔就是路边的界碑,它指引着心灵奔走的方向。沉默的僧人合掌望着远方,聆听着什么。风吹动塔下的荷塘,波光粼粼,荷叶沙沙,像翻动一卷经书。

说到这里,很想再回到多年以前的那一天。那一天,我带一本经书,坐在塔下,靠着槐树读。读得懂或者读不懂,我都不在意。

王征桦,副主任医师。近年于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600多篇,诗歌400多首,故事20篇,中短篇小说21篇,科普158篇,国家核心杂志医学科研论文9篇,独立编写医学教材1本,签约网络长篇小说1部。

猜你喜欢

蒿草双塔古塔
西湖
古塔
双塔食品“兜底增持”致机构逃离 散户“站岗”
和古塔叔叔度周末
生命是美丽的
炸麻团
大底盘双塔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他找到了第一个甲型流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