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

2016-03-09刘金燕

新农村 2016年2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镇各村农家书屋和阅报栏的开办、娱乐休闲广场的兴建、文化设施的健全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镇安县有19个乡镇,204个行政村,几乎各镇都兴建了娱乐休闲广场,各村都开办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相比之下,乡村文化生活仍然单一,农民思想素质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不健康、庸俗、低俗的社会风气越来越盛,迷信之风也颇为流行。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严重污染了乡村的精神空气和淳厚的乡土民风。甚至还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改善或增加乡村文化设施,把乡村文化的发展引入健康轨道,着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意识滞后。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部分村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文化建设是虚的,无实际效益,因而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片面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受这一思想的误导。乡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被忽视。文化建设只作为各项工作的附属。这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部分乡镇在文化建设方面只喊喊口号,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特别是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之后。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不在岗,抽用、借用、借调现象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站无人的局面,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2.资金短缺,文化工作难以开展

缺乏资金、基础设施陈旧不健全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镇安县乡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总量虽有增加,但与城市社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增加投入的文化建设金费相当部分用于增加工作人员工资,真正用于文化建设(如发展文艺创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所占的比重仍很低。不少乡镇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的文化经费微乎其微。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或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常年得不到修缮,设施破旧,有的甚至被挤占,经费困难是制约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目前,乡村文化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比较普遍,这种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导致文化部门本身内力严重不足,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3.机制不全,创新动力不够强劲

乡村文化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4.针对性弱,文化下乡力度不够

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一种“喂食”型的暂时满足,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文化下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是文化下乡次数少.远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创新性、贴近性不强,时间长了,部分村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三是文化下乡培训度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文化下乡时热热闹闹,离开后依旧冷冷清清,只是单纯送文化下乡而没有下乡“种文化”。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新形势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首先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确立建设“大文化”观念。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大文化”范畴。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政治民主的推进器,要坚持经济与文化并重的原则,将乡村文化工作由一般文化活动提高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建设相结合的新水平,以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第三要正确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造和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先进的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忽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经济就得不到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首先应大力兴建基础文化设施。镇安各乡村虽普遍建立了农家书屋和阅报栏,但大多流于形式,书刊、报纸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应多订阅一些农技方面的报刊、杂志,为村民服务,帮助村民通过改善农业技术致富。另外,还可以鼓励村民创办乡村剧团,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引导村民步入正规的文化传播渠道,吸收多种文化营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于民间文化团体。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还应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真正在乡村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陶冶。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村民文明程度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通过乡村基础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推广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农村致富信息,广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宣传、培训,使村民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技术、有一定思想觉悟、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新型村民。大力开展如“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在乡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敬老爱幼、扶贫帮困活动,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念。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歪风邪气得到抑制,封建迷信流毒销声匿迹。乡村的精神空气就会得到净化,文明程度也会相应提高。只有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教育村民,才能真正吸引村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引导村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从而占领乡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4.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发展乡村文化事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重点抓好文化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引进实用人才,为其提供展现聪明才智的舞台,为乡村文化建设献计出力。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工作者扎根乡村工作;引导城市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配备;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绝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必须时时抓、层层抓、长期抓的工作,只有上下领导齐努力,各级干部一起干,才能真正把乡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有效开辟乡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5.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育村民文化自觉性

目前。村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参与行为存在问题。制约了乡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文化方面的政策,由过去的“送文化下乡”转变为“下乡种文化”,把村民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主体。使村民积极参与意识同政府适时引导相一致。让村民真正成为文化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鼓励当地村民自办文化室、文化中心户、图书室、乡村大舞台等,全力支持和扶助村民兴办乡村书社、电影放映队,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化发展。

作者简介:刘金燕,中共镇安县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