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6-03-09袁勤飞徐海敏

新农村 2016年2期
关键词:馆陶小镇城乡

袁勤飞 徐海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是关乎亿万农民的民心、民生工程,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本文结合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哲学思考做一浅析。

一、美丽乡村概念的宏观视野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开始,就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实质在于美丽和乡村。美丽不只是修饰语,美丽是乡村的内核。

1.在美丽中国的大格局中理解美丽乡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乡村和城市二元对立。存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增长的片面追逐,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由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是城乡分离的城镇化。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

2.在乡村和城市的关系中理解美丽乡村

乡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且保留了乡村的很多东西。在当今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乡村和城市都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概念,而是相互融通的。马克思在思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预言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历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的历史阶段。城市化的目的和意义是加快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文明成果城乡共享。逐步缩小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

3.在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中理解美丽乡村

“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的内涵就是乡村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美丽乡村挖掘历史文化,保留传承农村记忆符号,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旧房子、闲置宅基地、闲置坑塘,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小镇。馆陶把它叫做“小镇文化”。“小镇文化”是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物化的东西,是物质文明的一种体现,大体包括生态环境、族群文化、历史传承、产业特色、建筑个性、时尚创新等元素。它还包括新形势下的廉政文化、法制宣传、健康生育观等。小镇文化最终体现着“富裕、文明、生态、和谐”。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强调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体现农村特点和文化传承,又要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美丽城镇。这是美丽乡村“美”的内涵和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避免城乡二元对立,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呢?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馆陶县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走“小镇大县城”的路子,即建设以县城为中心,若干“小镇”为支点,辐射带动、融合互补、组团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按照“地域相连、产业相同、功能共享”,科学合理规划“小镇”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镇多村”式“小镇群”,若干“小镇群”摆布开来,最终实现全县域美丽乡村建设。

那么,什么是“小镇”?“小镇”不是行政区域“镇”的概念。而是“镇”的特征加上“小”的概念。“镇”的特征有三条:一是为数不多的居民聚集地;二是相对完善的市政功能;三是有产业基础。“小”是指特色、个性和情调。这就是我们对小镇的理解和解读,其基本特征就是八个字:乡村风情,城市品质。这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综合的、全面内涵的把握。乡村风情,即保留传承更多的农村记忆和元素,有鸡舍、有鸟鸣、有谷香,是老人不舍的故土,是游子恋念的家园。城市品质,即解决脏乱差,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功能的配套,解决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村民素质等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一方面,让城里人在这里享受到乡村风情,同时,农村人在这里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通俗地讲就是“烧饼两边吃”。“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思路定位找到了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平衡点,它的实质就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城市化。

推动农村城市化,馆陶提炼总结出“六位一体”工作法,即教育村民、方便村民、富裕村民、壮大集体、美化环境、加强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有其丰富内涵和方法。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哲学启示

目前,全国都在积极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从科学性出发,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深入思考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1.美丽乡村建设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实践

要把农村建成“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细、无处不文化”的特色小镇,无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改善,还是农村环境整治,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对于财政收入相对匮乏的平原小县.怎么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馆陶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法宝。每个乡村都有其特殊性,要力避“一刀切”,摸透村情,因地制宜,摒弃大拆大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

2.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辩证发展地看问题

辩证地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诸要素紧密相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确立发展思路,重点在生态美、环境美、精神美、产业美等方面人手。美丽乡村与产业相结合,“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创新实施“美丽乡村+”产业模式。“美丽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游相结合,提升建设品位,助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互联网”,美丽乡村注入互联网基因,运用互联网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加速美丽乡村建设。村民富了,村民素质才能有所提升。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联系,才能推动美丽乡村全面协调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了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做好工作,要着重抓住事物内部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这就是主要矛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

4.美丽乡村建设体现了人本思想

美丽乡村把目光重新聚焦到农村,聚焦到亿万农民身上,是一次历史的转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赶上楼,或者年壮的农民背景离乡涌向城市,或者刷刷墙、盖盖房,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价值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慢慢揭示出来。

任何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思维,深刻理解、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对其加以灵活运用。馆陶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实践探索,闯出了一条前进之路,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实现从建设美丽到经营美丽的转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馆陶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为类似地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本。馆陶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推动美丽中国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馆陶小镇城乡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城乡涌动创业潮
馆陶四月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馆陶到底有多馆陶
邯郸作家峰会在馆陶召开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