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脏,大能量——心血管病人的运动指导
2016-03-09郭清
文/郭清
小心脏,大能量——心血管病人的运动指导
文/郭清
郭清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麻省医药学院名誉博士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荣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中国健康管理杰出贡献奖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中国(浙江)全面小康特别贡献人物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可提高肌肉摄氧能力,促进酶、激素、免疫物的运送,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加心脏搏出量,改善心肺功能。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高血压、超重、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
2014年8月8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发布。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估计目前心血管病患者2.9亿,脑卒中至少700万,心肌梗死250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万,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2012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55/10万,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根据几何级数法估算,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7亿,每10个成人中至少有2人患高血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分别低于50%、40%和10%,农村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低于较发达地区。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可提高肌肉摄氧能力,促进酶、激素、免疫物的运送,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加心脏搏出量,改善心肺功能。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高血压、超重、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针对青少年,有研究显示运动可显著降低青少年的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而降低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形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包括步行、慢跑、上下楼梯、游泳等。运动锻炼是否有效需要用以下几个指标衡量评估:
1.运动强度:简单的衡量指标是最大心率。一般计算公式为220-年龄。一般中等强度应达到50%~70%的最大心率。心肺功能差者及老年人可适当降低。
另外,代谢当量(MET)也可以用于衡量运动强度。代谢当量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是运动医学的常用指标。一般认为,2~7MET的运动强度适宜有氧耐力训练。日常活动中的铺床(3.9MET)、扫地(4.5MET),以及以2.4~8km/h的速度步行、慢速骑车(3.5MET)、中速骑车(5.7MET)都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2.运动持续时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根据运动强度、自身健康状况及体力适应情况决定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量。对于体力衰弱、高龄的患者,可采用短时间、一日多次的累积运动方式。
3.运动频率:目前推荐运动频率为每周3~7次,少于每周2次的训练不能提高机体的有氧耐力。同时训练效果一般在8周以后才会出现,要持续训练8个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中断训练,有氧耐力就会在1~2周内逐渐退化。所以,持之以恒是运动的基本原则。
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一般健康人进行运动锻炼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β受体阻断剂影响运动中的心率反应,应采用自身疲劳感知,如RPE(运动感觉量表)等指标综合判断运动强度较为合适。
(2)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影响水分代谢和体温调节,湿热天气和运动中出汗多时,应注意监测,及时补充水分。
(3)钙通道拮抗剂和血管舒张药物,可诱发运动后低血压,因此需延长运动后的放松过程,并逐渐降低运动强度。
(4)利尿剂可诱发低钾,使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应酌情适量补钾。
(5)病情较重者的医学监督中,血压上限为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05mmHg。接近或超过上限时,应当停止运动。
(6)抗阻力训练时应采用合理的呼吸模式,注意避免憋气,特别是在用力时应避免憋气。
(7)耐力运动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时,要注意运动与降压药物的协同作用。为预防低血压,必要时应酌减用药剂量。
(8)运动只是作为治疗的一部分,高血压疾病患者必须同时注意饮食、限盐、限酒、减肥等,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