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络疗法源流及其理论基础

2016-03-09陈守强武少玮

光明中医 2016年19期
关键词:挑刺络病经络

陈守强 马 艳 武少玮



挑络疗法源流及其理论基础

陈守强1马 艳2武少玮1

针挑疗法是刺破浅表皮肤,离断纤维结缔组织并放出适量组织液或血液,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诊疗方法。它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挑砭法,形成于晋代,发展于明清。现代常用其治疗疼痛性疾病。研究通过阐述其相关概念,结合效应基础物质理论、信息传导理论、经络辨证理论、气街理论和络病理论等相关理论,创新提出和阐释了挑络疗法理论,对挑刺疗法进行了升华,并拓展了络病的外治学方法和理论。相较于挑刺疗法,挑络疗法具有作用范围大、作用区域立体、操作时间短、进针次数少以及无需麻醉等诸多优势,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挑络疗法;络病理论;理论溯源

挑络疗法源于挑刺疗法,是剜刺挑区,挑断体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支横别出的阳络,并排挤适量血液或组织液以治疗络病的针挑方法。近年来用于治疗疼痛性、麻痹性疾病等多种病症,效果明显。相较于挑刺疗法,挑络疗法具有作用范围大、作用区域立体、操作时间短、进针次数少以及无需麻醉等诸多优势。是针刺疗法在临床应用的新领域,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1 挑络疗法的概念与源流

1.1 挑络疗法的相关概念

1.1.1 挑刺疗法的概念 挑刺法的概念为刺破浅表皮肤,离断皮下纤维结缔组织,放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最终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该方法是络病外治法。

1.1.2 络病的概念 络脉是经脉的下一级脉络,是纵横交错、层层细分但遍及全身的网络系统。络脉把经脉通道中循经在体表运行的气血横向布散并灌注到脏腑和组织中。络病的内涵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外感或内伤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性或结构性病变的疾病[1]。

1.1.3 挑络疗法的概念 挑络疗法是在挑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剜刺挑区,挑断体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支横别出的阳络,并排挤血液或组织液以治疗络病的针挑方法。相较于挑刺疗法,其具有作用范围是穴位区而非穴位点、作用于冠状面和矢状面共同组成的立体区域、以体表阳络为载体、操作时间短、进针次数少以及无需麻醉等优势。

1.2 挑络疗法源流

1.2.1 萌芽与产生 挑络疗法的基础是挑刺疗法。挑刺疗法又称挑砭法,其历史悠久,起源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砭石疗法。挑刺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少见于典籍记载,但广泛流传和应用于民间。其作用机理根据所治疾病性质可归纳为“九刺”中“络刺”和“毛刺”的范畴;根据其治疗工具可归纳为“九针”中的“锋针”。据民间记载,公元前5世纪扁鹊治疗秦武王腰伤采取的治疗方法即为挑砭法。可见,挑刺疗法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1.2.2 形成与发展 “针挑”一词,首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癖沙虱毒方”一条。原文描述:“比见岭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叶,茗茗,刮去。及小伤皮则为佳…已深者,针挑取虫子”。[2]至清代,其发展迎来高峰,清·陈修园运用针挑法治疗痧胀急症是挑刺疗法作为治疗方法的最早记载,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也记载了大量的民间挑刺方法。

1.2.3 近现代应用 通过查阅近几年的有关文献,归纳总结挑刺疗法对临床部分常见病的治疗情况。宁晓军等[3]在局部选取穴位,配合经络辨证方法治疗肩周炎60例,其中痊愈 39 例,显效 19 例,无效 2 例,有效率为 96.7%。蒋贵东、王海莉[4]将276例小儿疳积病例随机分组,观察组以针挑四缝穴为主结合常规口服药;对照组按照常规口服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评价、治疗时间差异显著。张莉、张正广[5]针挑面颊内黏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4例,其中男性病例数为123,女性病例数为101,平均年龄38.5岁。采用雀啄式,由浅入深,总有效率达到99.1%。

2 挑络疗法理论基础

2.1 效应基础物质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为“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可见,中医认为在皮肤特定位置适当进行针挑刺激产生的挑络效应是一种生命活动现象。而生命活动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是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信息传导,是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表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息反应序列。因此从基因、蛋白质入手,研究针挑效应的响应基因和应答蛋白,明确其疏通经络、推动血行、调和阴阳并调动体内一切积极因素,与疾病作斗争,最终治愈疾病的作用机理,将是研究挑络效应物质基础的最佳途径[6~8]。

2.2 信息传导理论 挑络疗法疗效显著且具有持续性。其短期疗效的信息传递基础可能为神经-内分泌调节,即挑络作用于挑区后,引起局部释放钙离子、NE、P物质(substance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等多种信息传导物质释放,通过激活外周神经末梢或外周神经感受器,传入中枢系统后进行整合,再由神经内分泌系统传出信息,最终作用于机体靶细胞或者靶器官;其后续效应则可能为免疫系统应答,即挑络引起的物理刺激促成了挑区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1H-咪唑-4-乙胺、白介素、β-内啡肽等多种介质,引发血管反应,最终启动免疫应答,将挑络的物理刺激转化为持续有效的生物信息。

通过上述复杂系统的信息传递与整合,挑络效应即得以层级放大,最终产生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调节作用[9]。

2.3 经络辨证理论 经络辨证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是辨证论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经络疗法选取治疗方案时的常用方法之一。经络辨证的精髓是辨证归经和辨位归经,在经络疗法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四诊合参实现。同时,经络辨证需与脏腑辨证结合运用。辨别疾病所归属的经络是经络辨证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进一步治疗的基础[10]。

2.4 气街理论 气街理论代表着一种经络辨证之外的穴位选取思路,出于《黄帝内经》。气街位于胫、腹、胸、头四部,故又称四街。表达的是水平面上的范围。同气街范围的腧穴,具有共同功效。气街理论阐释了头部和身部腧穴近部作用的原理,其与人体卫气息息相关,所提示的是相应部位腧穴的主治范围和特点。“街”在这里表达的是多向通路的含义,用以说明“气”能够通达范围(作用得以实现)的机制,而不是直接指明人体组织或部位。[9]借“街”以隐喻人体某一个部位范围。简而言之,气街就是穴位管理的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聚拢气血、濡养脏腑,枢纽气血、联系表里,出入通达、调节气血的作用。[11]

2.5 络病理论 络病不是一个具体的病种,而是指邪入十五别、孙、浮、血络等纵横交错的络脉发生的疾病,是以络脉疲阻、络脉细急、络虚不荣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吴以岭教授自上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研究络病理论,先后创新提出了络病理论的科学研究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挖掘了络病理论研究的功能与时空的统一性原则;科学阐明了络病的病理基础与诊疗原则;最终首创的形成了络病学研究成果体系,形成了系统的络病学科。挑络疗法主要作用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中的阳络[12,13]。

3 小结

相较于挑刺疗法,挑络疗法具有作用范围大、作用区域立体、操作时间短、进针次数少以及无需麻醉等诸多优势,是对挑刺疗法的升华。此外,它补充了络病理论中络病外治的部分,强调了从体表阳络论治络病的观点,并将络病理论与气街理论相互结合,也是对络病理论的延展。综上,挑络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丰富,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其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1] 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J]. 前沿科学,2007(2):40-46.

[2] 孙军刚,刘琦,王超,等.挑刺法源流与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14,32(5):46-47.

[3] 宁晓军,阮永队,郑智,等.针挑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5-26.

[4] 蒋贵东,王海莉. 挑刺四缝穴为主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54-55.

[5] 张莉,张正广,卓华. 挑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4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3):3214-3215.

[6] 杨永清,王宇,刘艳艳,等. 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39-41.

[7] 杨永清,陈汉平,王宇. 针灸作用原理的基本规律、特征和优势[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1-4.

[8] 刘敏,王庆国. 络病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200-1202.

[9] 张阔,陈波,赵雪,等. 穴位是针刺信息传递的“放大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66-167.

[10] 王振.经络辨证在针灸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11] 王华,芦顺德.气街理论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87(4):44-45.

[12] 赵京生.气街理论研究[J].针刺研究,2013,38(6):502-505.

[13] 张筱军,马文龙.吴以岭治疗络病经验介绍[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16.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Sources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HEN Shouqiang1MA Yan2WU Shaowei1

(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002, China;2.Grade 2014 Graduat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013, China)

Pricking blood therapy (prick-acupuncture therapy), which is defined as one kind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 a TCM treatment method to prick the shallow skin, prick off the fiber, give out some blood or tissue fluid to cure disease by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It belongs to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other therapies. Pricking collateral therapy develops from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he former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pricking a regional instead of a point, in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 of solid region, taking the yang collateral of body surface as the carrier, operating time is short, less times of needling, without anesthesia and so on. The clinical effect is definite.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ollateral disease theory; Theoretical source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教科(济南 250002);2.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济南 250013)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35

1003-8914(2016)-19-2849-03

�帅

2016-03-04)

猜你喜欢

挑刺络病经络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挑刺儿
挑刺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