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焦虑及抑郁的影响
2016-03-09马爱英薛卫斌
韩 洁,马爱英,薛卫斌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焦虑及抑郁的影响
韩洁,马爱英,薛卫斌
Influence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Han Jie,Ma Aiying,Xue Weibin
(Affiliated First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Shaanxi 710032 China)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手术前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人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术前加强心理护理,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发病较高的的心脏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了瓣膜置换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有效解决了原有瓣膜病变,但术后病人必须通过终身抗凝治疗,并坚持定期复查,自觉观察有无抗凝等不良反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与疾病转归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鉴于手术带给病人的身心影响和经济负担,使饱受疾病缠身的病人有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厌世倾向。本研究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观察给予心理护理指导措施后焦虑、抑郁心理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480例,均符合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或Ⅲ级,语言交流正常,听觉正常,无老年痴呆、精神疾病和躯体运动障碍,所有病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2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55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55例,三尖瓣置换术41例;病程平均9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观察组年龄18岁~60岁,平均35.2岁;对照组年龄19岁~61岁,平均38.3 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研究方法两组病人手术前后均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心理护理
1.3.1病人术前常见心理状态①恐惧: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对其他手术而言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属于心脏手术,所以病人从自身的感觉就存在着一种恐惧的心理,我院收治的病人术前多出现恐惧心理。②紧张:相对病人的恐惧心理而言,病人术前普通存在紧张心理,因病人长期受病痛影响,对该手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当入院时亲眼看到同病房的其他病人状态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紧张。③焦虑: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虽然能有效地改变病人的心脏瓣膜病变,但病人术后必须终生抗凝治疗,病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该手术预后抗凝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等问题,继而使部分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心理。除上述病人术前心理影响外,部分病人也会出现偏执、厌世等心理问题,故而根据病人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1.3.2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在此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1.3.2.1健康教育成立医护小组,由二线医生、住院医师、护理组长和主管护士组成,就心脏瓣膜病的病因、严重性及该手术的手术方式、术后康复、复查,特别是术后抗凝治疗逐一向病人解答,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对该心脏瓣膜置换术有一定的认识。
1.3.2.2心理疏导术前2 d根据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存在恐惧心理的病人应分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加以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到目前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性,常见的心脏瓣膜置换术不存在太高的风险,平复情绪可以创造更好的手术条件,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往往会造成血压上升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等不利于手术的情况。对于紧张、焦虑的病人尽量使病人保持放松的心态以配合手术,同时通过健康教育对病人存在的疑问进行讲解,使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手术,达到最好的手术效果。
1.3.2.3护患沟通护患沟通过程中注重病人的个体差异,沟通过程中注重病人的社会学因素,如婚姻状况、学历背景、性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选择沟通的方式和话题,回避沟通过程中病人的敏感话题。同时病人住院期间执行各项操作时认真解释病人问题,及时了解病人住院期间遇到的困难,继而使病人能感觉温情,通过增加信任度来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促进病人的心理疏导。
2结果(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术后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实施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对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焦虑、抑郁状态有着积极意义[1]。特别是认真分析病人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分类解答,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好护患关系对病人术后恢复也创造了良好的开端[2]。心脏瓣膜置换术只是解决心脏瓣膜病的开始,终生抗凝和术后康复同样重要,通过术前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有效地改善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同时提高了病人手术配合,进而增强病人手术质量,提高护理质量[3-4]。
参考文献:
[1]陈茂蓉,王槐蒂,龙恩武.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师,2009,12(4): 492-494.
[2]吴逢波,徐珽,陈泽莲,等.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观察[J].中国药房,2008,19(14):1093-1094.
[3]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与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4]洪贵英,文若兰,朱玉美,等.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206.
(本文编辑苏琳)
作者简介韩洁,本科,单位: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爱英、薛卫斌单位: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15.033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5C-1883-02
(收稿日期:2015-07-15;修回日期: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