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我国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09张新花

广西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卫生人才

张新花 施 丹

(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南宁市 530021,E-mail:zhangsonia651221@163.com)

卫生管理

新形势下我国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新花 施 丹

(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南宁市 530021,E-mail:zhangsonia651221@163.com)

当前,我国卫生体制改革正稳步推进,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在医药卫生事业部门及卫生行政部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卫生管理教育以培养知识蓄积型人才为主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现代模式将有助于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与发展。为更好地探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我国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呈现相同的态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新一轮医改的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单位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功能及管理方式正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知识累积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改革与创新当前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教育方式,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要求,专门从事医疗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是促进卫生事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专业化,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 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目标各异 国外最早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始于19世纪80年代,而我国该专业教育相比于国外晚了近一个世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尚处于摸石头过河的发展阶段。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仍由本科单层次培养主导,重医学理论教育而轻管理实践,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和能力复合型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于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散漫,加上考核方式以单一的考试为主,学生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往往出现“临时抱佛脚”、考试作弊等现象,影响整个专业教育的学风建设。

目前,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机构等均承担了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办学主体不同,培养计划的侧重点缺乏共识,既有偏重于医学的,也有偏重于管理学的。

1.2 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紧缺,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 目前,我国各类卫生管理人员约有60万,但90%的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完整的卫生管理规范化培训,也未接受过相关内容的进修,对卫生管理知识缺乏整体的认识。如果按3%的自然减员率计算,每年约有1.8万人退出卫生管理队伍,这些空缺的岗位需要由卫生事业管理院系的毕业生来补充[1]。我国卫生资源分布失衡,专业化的卫生管理人才有利于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卫生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将不断增大。到2010年,我国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的高校有101所,其中80%的高校培养本科生,61.4%的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17.8%的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2]。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形式单一,主要为单一的学术型学位培养制度,到岗上手慢。而我国卫生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卫生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相对较少,当前在岗卫生管理人员以临床专业人员转岗为主,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不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8%),专业人才少(非经济等管理类专业占76%),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3]。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尚未形成科学的系统 卫生管理者应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医学知识,特别是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才有利于医疗卫生部门的科学化管理,以及卫生行政部门顺利开展工作。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较成熟的美国,学生通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学理论课程来全面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而我国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把医学专业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未形成科学的系统。如广西医科大学2009级本科生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主要以公共基础及医学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较晚。专业课程基本集中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及四年级上学期,但学生在这个阶段要面临考研、找工作及完成学业的压力,疲于应付考试,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毕业实习仅为大学四年级下学期一个学期,学生在短短4个月内无法完全掌握实习单位的工作需求,不能做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影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充分认识,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1.4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 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着专业结构的调整及卫生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来自其他专业,或者是近两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个教师需要承担几门课程,教学负担重,且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重复,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普遍缺乏全面的认识,更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较好地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开展教学,使学生产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上的困惑和对专业方向把握上的迷茫;第三,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暇管理学生,更缺乏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消极怠慢、纪律松散的情况。师资薄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一些高校盲目追求高指标,忽略教学质量,导致部分教师无心教学,造成教师人才流失。实际上,外聘医药卫生事业单位或卫生行政部门在职管理人员任教是一条改善师资的有效途径。因为这些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可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但外聘教师缺乏专项经费支持,无法保障这些教师获得合理稳定的教学报酬,故而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1.5 社会认同与支持条件不够 在美国,95%的医院院长是管理专业或经济学、法学专业出身,需要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医院管理硕士或公共卫生管理硕士学位。在英国,医院院长基本上毕业于公共卫生、法律、经济学等管理类专业,并通过专业化培训;对于改任管理职位的医生,必须先接受0.5~3.0年的正规化培训才能从事管理工作[4]。而我国医院以“专家管理医院”的管理模式为主,约80%的院长是医学专业出身,且未经过专业化的管理培训,医院管理专业化程度极低,经验管理依然为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固化了“内行领导内行”的观念。以广西医科大学2009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就职于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员比例为59.38%(其中在医院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53.12%),而剩余毕业生除15.63%在医学院校攻读研究生外,尚有24.99%的毕业生未从事与医疗卫生相关职业。造成这部分卫生管理专业人员流失的原因大多与用人单位认识不足,未提出该专业的招聘计划有关。

自2000年开始,我国卫生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与所聘职称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才有可能选聘。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并未被纳入大部分地区卫生系列的开考目录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其职业发展的通道,不利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高质量招生、教学与就业,也极大挫伤了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新形势下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2.1 明确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科建设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卫生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5]。将专业的知识结构转向“医学专业知识”加“市场经济知识”加“医院管理知识”的“H 型”多元结构,以应对公立医院的重组与改制,民营医院迅速发展,国外资本大量涌入等给卫生管理带来的挑战。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应从教师队伍的优化、学术研究团队的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出发,完善教学制度,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优良的学术及学习风气。

2.2 分层次同时培养,缓解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紧缺现状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应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兼顾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满足卫生管理岗位的多样化需求。应从培养目标、对象定位、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专业型初、中、高级,学术型)和方向性(如健康管理、社会保障、卫生法学等)。明确定位学习方向,完善学科体系,增强卫生管理人才的专业性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稳步有序的开展。针对卫生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医科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无法填补专业化管理人才的缺口,当务之急为着重发展卫生管理继续教育事业和职业培训,其方式有自学、函授、各种管理理论学习班、学术会议及参观学习等,时间短、效果显著,适用于我国现有卫生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2.3 优化课程设置,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建议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来调整课程安排,建立独立的、系统的、具有卫生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式,增加社会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等课程。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用人单位及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调查,针对不同类别的用人单位对管理人员入职能力的特定要求,对专业知识的教授有所偏重。还应区别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对初、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进行差异化的能力培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此外,可安排课外实践,深入社区卫生机构、医院等,在实际情境中教学,让学生在案例教学和讨论中理解问题,增加对理论理解的深度。鼓励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学以致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教学质量,建议在大学三年级前完成所有课程,预留一年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毕业实习。

2.4 提升师资队伍,改革评价及激励机制 提升师资队伍有3条途径,一是聘任处于卫生管理岗位、掌握专业知识与具有管理技能的管理者兼职教师,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培养青年教师,拟定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培养后备力量;三是培养学术带头人,主要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一般有两种途径:(1)为优秀中青年教师提供国外学习机会,攻读学位;定期开展国际教师互换交流活动,引进先进人才,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多途径了解学科的发展。(2)挑选较出色的中青年教师在校内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创造必要的人、财、物条件,并提供指导,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其学术水平。针对大部分教师缺乏在实际管理岗位实践经验的情况,可不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医疗卫生领域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改革现有评价制度过分注重科研的弊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术研究并重。

2.5 加快建立卫生管理职称制度,政府支持宣传增加社会认同 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属于国家发展战略,应在国家层面上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和提供政策支持。首先,应推进实施卫生管理人才专业技术职称政策,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技术职称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其次,建立和完善卫生管理目标责任制及相应的奖惩办法,使管理者能够尽职尽责,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第三,建立卫生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制度及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和考核办法。譬如黑龙江省近年来从政策上加大院长职业化进程,开始分期分批对省内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院长及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化培训,以逐步实行医院职业院长资格认证制度,并将其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重要条件和依据。目前,这些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黑龙江省医疗卫生管理落后的状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提供支持与帮助,对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进行宣传,鼓励各医疗机构实施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各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机构要注重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时调整培养计划,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获取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需围绕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卫生管理学科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同时注重不同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将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引入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推进专业化卫生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1] 王建华,任光圆,潘传德.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23-26.

[2] 樊立华,张 仲.新世纪卫生管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43-44,54.

[3] 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3(6):171-173.

[4] 衣晓峰,段丽虹.推进医院院长职业化刻不容缓——访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斌[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8.

[5] 周 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张新花(1965~),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学。

R 197.1

B

0253-4304(2016)04-0590-03

10.11675/j.issn.0253-4304.2016.04.45

2015-11-23

2016-02-18)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卫生人才
人才云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卫生歌
讲卫生
浅谈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卫生事业绩效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