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进展
2016-03-09王金叶
王金叶,时 昭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近20年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进展
王金叶,时 昭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随着生态旅游大众化,生态旅游管理成为旅游管理研究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多个数据库1995—2014年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①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地方社区管理等几个维度;②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管理随着理论、技术进步已经步入快速转型时期,同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生态旅游认证落后于实践需求,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方式改革与旅游利益分配冲突明显;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3S技术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应用;④今后生态旅游管理研究需要加强理论系统化研究,重视国家级生态旅游认证技术标准制定,改革创新生态旅游管理技术与管理制度,生态旅游管理个案研究需要加强综合性,强化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
生态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社区;管理技术;资源环境保护管理
生态旅游是最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活动,生态旅游开展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景区具有重要的保护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一种主要且重要的旅游方式[1-2]。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不合理、游客生态意识不强等因素,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生态旅游开发加大了保护区的管理难度,对野生动植物构成了潜在威胁,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3]。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对于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文献资料,国内学者是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对生态旅游管理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其中旅游学界是此项研究的主力军,内容涉及到环境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个多学科,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由于生态旅游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时间较短,仍然有许多管理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加以解决。为了深入开展生态旅游管理研究,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需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对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历程、研究热点和特点,找出研究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研究发展趋势等,以期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提供决策参考。根据对相关文献分析,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环境保护管理、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管理、经营企业行为管理和社区管理等方面。
1 生态旅游管理理论
生态旅游管理理论始终随着生态旅游管理实践而发展,特别是受国内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旅游实践的推动。生态旅游管理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是对生态旅游系统进行的管理,目的在于促进生态旅游系统在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长时期地维护其生物多样性、生态整体性及生态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4]。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包括两个主体,即生态旅游活动参与主体和受生态旅游活动影响的主体。生态旅游活动参与主体具体包括生态旅游者、政府行政部门、生态景区、非政府组织(NGO)、环境组织等各利益相关者[5],这是对生态旅游管理对象的狭义理解。受生态旅游活动影响的主体,不仅包括生态旅游活动参与主体,还包括生态旅游系统、旅游社区、旅游行业和生态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这是从广义角度对生态旅游管理对象的理解[4-6]。丁艳平认为,生态旅游系统实质上是共生系统,提出从共生理论出发对生态旅游共生系统共生单元进行管理[7];侯一边构建了金字塔式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研究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环境等主体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8];陈蓉提出生态旅游活动参与主体管理应特别注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与协调,现阶段管理的重点对象是生态旅游者,主要管理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景区或活动中的行为,渗透于客源市场培养或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9]。
对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包括生态旅游行业管理、游客管理、目的地社区管理、环境管理等,具体指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生态意识培养、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以及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关系协调等[10-13]。卢云亭认为,生态旅游管理执行者可以是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生态旅游经营者和政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自我管理[11]。曹宁认为,生态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既是生态旅游管理主体,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对象[12]。综上所述,认为生态旅游管理是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对旅游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受到旅游活动影响的主体的科学合理管理,是在技术研究与运用的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经营企业行为和目的地社区进行的综合管理。
生态旅游管理目标是生态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王昌玉认为,生态旅游管理以生态保护与责任、生态体验与教育、经济效益与可持续为目标,即在尽可能提供旅游者愉悦旅游经历的同时,又使他们“从单纯的享受而自觉地实现生态意识的增强和观念行为的改变,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控制到最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4]。曹宁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目标就在于在满足生态旅游者指向性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或保持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最小社会成本和最大经济效益的平衡[12]。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遵循区域管理、政府介入、量度依赖、信息传播、环境有价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12,14-17]。对于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研究,郭舒等认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可以解释各种生态旅游管理方式在生态旅游活动参与主体间如何被应用、作用效果及其影响[18]。市场与政府同时发挥调节作用、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合理且多元化的利益分配、生态多样性的实现与保持、完善的法律和体制,以及政府、企业和学术团体的协作,是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2 生态旅游管理技术
生态旅游起源于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生态旅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技术的制约和影响。管理技术能够对管理对象的行为和社会活动产生有效的影响和约束,成为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研究文献分析,生态旅游管理技术研究集中在管理标准、管理手段和管理评估三方面。
2.1 管理标准
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对于规范和引导生态旅游开发、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规范生态旅游经营秩序、提高景区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19]。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标准研究起源于21世纪初,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认证两个层面。在生态旅游实践中,我国相继出台了生态旅游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具体包括《绿色旅游景区标准》(GB/T 015—2011)、《绿色旅游饭店标准》(GB/T 007—2006)、《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 26362—2010)、《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等,但这些标准对于生态旅游管理还远远不够,且标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外,国家环保总局和“绿色环球21”亚太总部于2002年10月15日签订了在中国推行“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的合作协议,“绿色环球21”成为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遵循的标准之一[20]。
生态旅游认证研究随着生态旅游标准日趋完善和应用得到重视,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周玲结合国际生态旅游认证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应遵循八项原则,包括引导和促进、自愿、非终身制、产品认证、分级、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实际、成体系与分专项原则[19]。周玲强结合国内外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构建了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太湖源景区、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竹海、莫干山风景区和藏龙百瀑5个景区进行认证评估,认为在提升解说系统质量、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改善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需要改进;并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县区进行调查,对生态旅游区认证标准推广过程中政府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生态旅游认证过程中政府部门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之间的关联度和影响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21]。喇明清通过研究国际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标准制定原则、生态旅游产品认证,明确指出我国应当借鉴国际标准,引领旅游业步入可持续发展[22]。杨彦锋等从宏观上对我国制定生态旅游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生态旅游标准的制定需要与区域背景和发展阶段保持一致,并提出我国走哥斯达黎加CST(Certification for Sustainable Tourism)认证道路是较好的选择[23]。总之,目前社会各界对生态旅游标准与认证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旅游标准化工作,一些组织和科研单位在推动质量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取得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加快标准制定、实施生态旅游认证面临着大好机遇[24],也是今后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2.2 管理手段
常规的生态旅游管理手段包括经济、行政、教育、宣传、职业、法律等手段[25-26]。这些管理手段经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在文献中,如:陈丹红等研究了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及管理方法,认为必须使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社区参与、信息管理等手段,才能建立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27];王辉、赵广磊、李茜等研究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的行政手段往往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生态旅游发展政策是政府意愿的表达,也是衡量一个行业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能够规范行业和提高参与人员的职业意识[28-31]。环境政策工具对于行政手段发挥作用有重要帮助,它是现行一种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手段,是政府治理的核心。一般包括命令-控制性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和公众参与型工具,在实践中通过对其不同类型的合理组合,能对生态旅游管理发挥积极作用[28-31]。李茜等对两种政策工具 (生态补偿机制与协议保护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们以不同的作用方式对解决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多种选择[31]。21世纪初,随着对3S (RS、GIS、GPS)技术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3S技术和信息网络等新兴的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旅游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32-33]。一些研究者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在我国不同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李艳红尝试将WebGIS应用于西藏的生态旅游管理,设计并构建了珠峰自然保护区WebGIS系统[34];额尔敦格日乐对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设计建立了生态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旅游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35]。周玲强、喇明清、刘辛田等认为,生态旅游认证是生态游管理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工具,对于促进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减小环境压力,解决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缺乏规范的问题,引领旅游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作用[21-22,36]。生态旅游管理手段还需要加强教育、宣传与职业培训。近年,随着智慧旅游兴起,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技术成为了生态旅游管理新的技术手段,其发展运用将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2.3 生态旅游评估
生态旅游评估是通过界定旅游活动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存在哪些不符合之处,并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有效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37]。我国早期的生态旅游评估实践是1996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的评估[38]。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有社会影响评估、经济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环境质量评估、生境评估、共生系统状态评估、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评估、生态足迹测算、野生动物多样性评估、保护成效评估等[37,39-50]。程道品较早提出通过绩效评价的方法来较全面评价生态旅游景区或生态旅游地,综合检测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运行情况,并以龙胜生态旅游区为例进行了生态旅游绩效评价研究[41];郑昕、胡海明等对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地的生态旅游绩效评估进行了研究[42-43]。相对于绩效评价方法,目前生态旅游评估最常见的方法是指标模型法,具体做法是:首先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各指标数据,第四根据建立的评估模型计算评价得分,具体的数学模型多选用多元线性数学模型[37,44-45]。如:丁艳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主观感受,采用主观量化指标评价方法对生态旅游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间的关系及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进行了评价[7];杨道德等使用指标模型法构建了我国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针对保护目标物种种群动态与生境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野外巡护、社区共管等方面的保护成效较好,但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对候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5];程鲲等基于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指标模型法的10个指标,根据指标评价总得分将生态旅游定性划分为3个等级(较少生态旅游、部分生态旅游和完全生态旅游),并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评价研究,认为其属于第二等级[37];周伟等对云南高原4个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旅游区进行评价研究,建立了湿地生态旅游的评估指标体系[46-47]。总之,近20年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的生态旅游评估实证研究较多,研究与实践联系紧密取得了较大进展。
3 资源环境保护管理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开展一切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生态旅游管理必须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管理。生态旅游景区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实质上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超过了旅游环境容量的结果[48]。核心在于生态旅游规划出现了问题。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对旅游地的消极影响[5]。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研究是近十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规划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重视旅游地环境容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郑文俊等认为,对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必须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始终,保障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51];王秋莲、张晓玲、郝晓兰等认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一般性的开发规划相比,更加强调生态安全性原则、社区参与原则等[52-54]。目前,学者们提出的指导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的理论主要有生态安全理论、生态美学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对于解决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的薄弱性和其他行业发展资源的矛盾性有巨大帮助[55-57]。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是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中,周立彪等研究提出生态旅游发展要与资源保护利用相适应,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其承载力范围内,又要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58];何爱红等使用面积法对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容量进行估算研究,认为甘肃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超出了环境容量,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不仅要正确评价和严格控制保护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而且要建立科学的引导系统、合理的管理系统和从业人员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体系[48];李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认为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存在问题,核心是噪音超过了环境要求的范围,主要表现为噪声控制不尽人意,景区车辆、服务人员过度使用扩音设备,噪音污染降低了环境质量[49]。
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近20年,许多学者对旅游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杨旭煜等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认为,加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建立野生动物监测样线、野生动物远程遥感监测站、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等自然环境监测系统[50];任叔辉等通过对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建议保护区成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机构,并且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问题[59]。目前,对旅游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主要由以林学、环境学、生态学为背景的学者承担,旅游行业的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今后需要加强多学科融合,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高度统一。
4 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管理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是游客受到生态教育的旅游,因此要求旅游者的行为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产生正向影响。分析现有文献,近20年我国对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管理的研究始终伴随着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者行为管理和游客生态教育两个方面。如:钟林生等提出,对生态旅游者行为的管理是生态旅游活动管理的必要内容[60]。但新球等认为,由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有悖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生态旅游行为,如在生态旅游景区中垂钓、狩猎、滥采生物标本、乱扔垃圾、随意刻画题记等,对生态旅游景区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非生态旅游行为一方面来自旅游者自身文明道德规范下的自主行为,另一方面来自管理者失误及诱导下产生的环境行为[61]。韦原莲等认为,游客非生态旅游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游客远足、骑马和露营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二是游客参观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62]。针对游客的非生态旅游行为治理,鲁小波等提出了基于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的生态旅游游客管理思想,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游客生态信用档案或管理系统,对游客的非生态旅游行为进行记录或反馈,实现对生态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保证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63]。
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游客开展生态教育,对游客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64]。如:卢云亭在1996年曾提出要通过多种手段对生态旅游者进行环境意识教育[11]。李强认为,对游客开展生态教育要针对游客产生非生态旅游行为的原因进行,针对游客自身和环境诱导的问题,在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中要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生态旅游项目,以拓展和丰富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要建立明显的界标和宣传标识,以引导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包括展览馆、影视厅等为游客提供生态教育资源[49]。总之,对游客开展生态教育既是生态旅游本身的要求,也是对游客生态旅游活动治理的要求,但现有文献缺乏对游客生态教育的专题研究,多数只是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提到了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的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进行生态教育有效的办法或途径,而且所有文献几乎没有对游客生态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
5 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
生态旅游经营企业作为生态旅游活动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将旅游者(市场)和旅游资源联系起来,直接影响生态旅游结果[58]。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既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热点之一。分析检索到的研究文献,近20年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制度与模式探究、企业管理理念转变和企业服务质量提升三方面。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是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的基础,对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与模式研究主要是基于问题导向,部分学者致力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部分学者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如:鲍清晓、赵峰认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长期以来沿袭我国20世纪改革开放年代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种机制、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64-65];钟林生等指出,我国生态旅游开展的区域更多强调生态保护,主要关注生态教育与旅游扶贫,一般由政府或国有企业开发经营,但政府对各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投入十分有限,不能支持生态旅游景区维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人员匹配等诸多方面的开支。开发生态旅游的国有企业又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2];舒爱华、程真、刘函等认为,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与法制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旅游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也日益突显,突出表现为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的执法依据缺乏、管理体制不顺畅导致的执法主体不能履行其职能、法律监督不健全且缺少良好的执法环境等[66-68]。针对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与经营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相继开展了解决对策研究。如:冯冈平等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混乱的问题,提出从市(县)、镇两级设立行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监督管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69];赖景旻针对德化县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存在的问题,认为要成立专门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开发权和收益权的关系,搞活经营机制[70];时临云等针对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问题,认为有必要借鉴日本对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的管理政策,包括确定管理机构、制定推进方针、国家财政支持以及地方自治体的管理等[71]。针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张建萍等以体验经济时代为背景,提出了以体验为中心的一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情感型生态旅游营销模式、过程型生态旅游消费模式、服务型生态旅游经营模式、参与型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和教育性生态旅游解说模式[72]。另外,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不是独立的事件,涉及到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王祖良、丁娟等针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面临着许多不断改革抉择的问题,提出需要将国家政府部门、生态景区管理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等都纳入到管理主体范围中,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生态资源统一管理,有利于促进政府、企业、生态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科教单位以及投资方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保障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的管理体系[73-74]。
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理念转变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管理理念往往伴随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目前,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企业的经营理念以保护性开发为主,生态平衡、和谐、安全成为首要理念,主要体现在经营企业开发模式的选择、本土产品开发和增强生态兼容性上。如:房艳刚提出,景区生态旅游开发应针对硬生态旅游、软生态旅游和科研性生态旅游等不同的生态旅游活动,选择与活动相一致的开发模式[75];仇昊提出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基础[26];陶卓民等针对旅游区生态旅游本土化产品开发研究,认为要坚持保护性生态旅游开发理念,遵循市场需求、生态保护、融合一致、因地制宜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原则[76];钟林生等认为,原来的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兼容性较低,主要表现为超过半数的景区垃圾处理出现问题、动物通道考虑不足、路面生态材料使用率较低[2];王健提出,在生态旅游线路设计上要把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时空结构优化、环境容量控制作为重要的依据[56];韦原莲等针对游客数量过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提出通过变更游客的游览时间、鼓励游客避开高峰期或者在高峰期多收费来控制游客数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62]。总之,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理念转变研究主要是采用结果原因回溯的办法。
另外,生态旅游经营企业管理理念转变除管理理念本身外,还表现在企业服务理念的变化上。如何提高生态旅游经营企业服务理念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如:文军等认为,企业良好的服务是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景区得到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重要决定因素,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77];钟林生等认为,景区为游客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服务理念,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虽然普遍建立,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服务质量提升[2];杨财根等针对南京紫金山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公园森林生态资源解说、建立森林公园环境解说、全面解说森林生态文化、丰富森林旅游设施解说、优化生态旅游管理解说、完善旅游解说支持保障等方面构建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解说系统,提高解说服务质量[78]。对于如何提高生态景区中游客满意度,韦原莲等认为,适时限制游客数量和游客团队的规模,降低游客间的拥挤和潜在冲突,能够提高游客满意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62];文军等认为,除提供完整的生态旅游解说服务外,还需要制定服务标准,提供个性化服务,把握旅游者需求,不断缩小旅游者生态旅游体验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距[77]。因此,随着生态旅游不断深入发展,在自然条件差距较小的情况下,提供精细化的贴心服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6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具体是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包括影响生态旅游开展和受到生态旅游开展影响的当地社区组织和个人[79]。社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生态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近几年生态旅游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并随着人们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而不断深入。如:张帆、王淼、王文才等认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既是生态旅游内涵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理想途径;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意识、积极性与能力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对居民从生态旅游开发中获得利益和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社区文化环境、社区居民素质以及社区生态旅游的当地利益相关者,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外部环境[80-82]。钟林生等认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经济效益好,但由于参与深度有限,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劣势[2]。社区管理研究除理论探讨外,很多学者关注社区行为研究。如:姜伊灿、韩莹认为,社区行为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核心内容是确保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利益或权益,既实现社区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同时又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社区管理的焦点[83-84];杨芳认为,社区行为管理是基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效益最优化,建立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实现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当地居民等要素的和谐共存,以及社区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良性循环[85]。同时,由于社区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社区治理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管理研究将会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
7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管理作为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旅游学界、生态学界、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相关学者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资源环境保护、游客活动、企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管理进行了研究,对生态旅游发展中不符合最初理念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对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已经从发现问题的阶段步入解决问题的阶段,管理实践也处于转型期。特别是“互联网+智慧旅游”技术的运用、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的转变、游客生态意识的唤醒、企业经营理念的改变、旅游资源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逐渐分离、相关立法进度的加快和社区参与主动性的增强,都使我国生态旅游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成为了今后生态旅游管理研究的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
近20年,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生态旅游理论不断完善和生态旅游转型发展进程加快,生态旅游管理研究还存在许多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1)生态旅游管理技术、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需要,特别是没有普遍认可的生态旅游认证制度与技术标准等,导致生态旅游边界不清,甚至出现了许多伪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管理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由于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经营理念转变等阻力较大,资源环境保护研究成果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受到影响,需要继续加强针对企业经营方式、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研究;(3)生态旅游活动个案分析或单因子研究较多,缺乏把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耦合在生态旅游系统中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结论有参考价值但缺乏广泛的指导性; (4)受生态旅游原始概念影响,研究往往淡化生态旅游发展效益,影响企业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特别是在生态旅游开发主体多样化的背景下,淡化生态旅游效益往往不利于生态旅游发展。
总之,今后生态旅游管理研究要立足生态学基础理论应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研究、系统性研究、定量研究,在企业管理特别是政策与制度方面要有所创新,加快生态旅游管理实践的转型。研究重点是如何协调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何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等,从政策设计或制度规范层面上提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策略。
[1]李俊清,崔国发,胡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26-127.
[2]钟林生,王婧.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生态学报,2011,31(24):7450-7457.
[3]张应明,宋相金,饶纪腾,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 [J].生态科学,2007,26(1): 93-95.
[4]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9(27):101-102.
[5]刘明丽,张玉钧.基于政府协调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分析[N].中国旅游报,2006-12-04(7).
[6]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7]丁艳平.基于共生理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7):161-162.
[8]侯一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应用管理模式思考 [J].思想战线,2000,26(1):77-81.
[9]陈蓉.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09.
[10]杨桂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74-77.
[1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12]曹宁.浅议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3(3):252-253.
[13]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5(10):298-302.
[14]范晔.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初探——以南京中山陵园景区为例 [J].科技创业月刊,2007(5):108-109,132.
[15]孙英杰,赵忠宝.生态旅游管理原则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4):56-57.
[16]国珈.生态旅游应遵循的原则 [J].新西部,2010 (10):28.
[17]张建军,许佳林,薛之东.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浅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 (2):90-93.
[18]郭舒,曹宁.生态旅游管理初步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89-93.
[19]周玲.关于制定生态旅游国家标准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56-59.
[20]诸葛仁,苗晓.“绿色环球二十一”加大在中国推广力度[EB/OL].人民网,(2003-10-02).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0303/941160.htm l.
[21]周玲强.生态旅游区认证标准及推广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2]喇明清.国际标准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兼议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8):172-176.
[23]杨彦锋,徐红罡.对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的理论探讨[J].旅游学刊,2007,22(4):73-78.
[24]钟林生,郑群明,石强.中国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112-116.
[25]林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26]仇昊.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7]陈丹红,赵冰梅.湿地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 [J].商场现代化,2006(22):249-250.
[28]王辉.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J].鸭绿江 (下半月版),2015(3):956.
[29]赵广磊.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0]赵广磊.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J].旅游纵览 (下半月),2013(6):198.
[31]李茜,张孝德.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41):59-63.
[32]董红梅.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8(6):31-33.
[33]冯超.“3S”技术在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4(4):71-72.
[34]李艳红.珠峰自然保护区旅游WebGIS系统的设计与规划[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35]额尔敦格日乐,永胜.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 [J].北方环境,2013,29(4): 12-16.
[36]刘辛田.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关键——生态旅游认证[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93-96.
[37]程鲲,马建章,郑昕.基于生态旅游原则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及应用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0):102-104.
[38]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评估会全体代表.对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的评估意见 [J].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7 (1):3-5.
[39]王力峰,王协斌,张翠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广西金秀县为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 (3):435-439.
[40]程道品.桂林花坪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3):384-390.
[41]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龙胜生态旅游区案例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42]郑昕.自然保护区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
[43]胡海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08.
[44]汪有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23-26.
[45]杨道德,邓娇,周先雁,等.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5,35(6):1-10.
[46]周伟,李旭,刘钊,等.云南高原4个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 [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2): 136-140.
[47]周伟,赵晓东,李旭,等.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4个高原国际重要湿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63-68.
[48]何爱红,王亦龙,邹品佳.基于旅游空间容量分析的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046-14052.
[49]李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研究 [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 (11):1807-1812.
[50]杨旭煜,李如嘉,程励,等.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动物,2006,25 (1):72-75.
[51]郑文俊,黄昭信,王金叶.生态理念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体现——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229-232,239.
[52]王秋莲,孙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规划的基本原则[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40-41.
[53]张晓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初探[J].山西林业科技,2004(3):43-44.
[54]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前沿,2002(10):145-148.
[55]林水富.福建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56]王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57]王宇飞.延边地区森林生态旅游整合开发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2.
[58]周立彪,闫兴富.宁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 (4):449-452.
[59]任叔辉,刘少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发展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45-49.
[60]钟林生,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0,20(5):841-848.
[61]但新球,吴南飞.森林旅游中非生态旅游行为及行为守则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1):34-36.
[62]韦原莲,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5(4):21-23.
[63]鲁小波,陈晓颖.基于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的生态旅游游客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3):17-24.
[64]鲍清晓.青岛海岸带生态旅游发展与战略构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65]赵峰.浅析我国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律问题[J].山西林业,2012(2):8-9.
[66]舒爱华.我国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67]程真.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68]刘函.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69]冯冈平,雷程仕.广东乡村生态旅游供需现状及管理优化策略[J].消费经济,2008,24(1):51-53.
[70]赖景旻.关于德化森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3):273-276.
[71]时临云,张宏武.日本的生态旅游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8,26(4):78-83.
[72]张建萍,吴亚东.体验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9(12):82-85.
[73]王祖良,李健,刘菊莲,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主体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4):53-57.
[74]丁娟,张光生,焦华富.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84-288.
[75]房艳刚.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76]陶卓民,储震.江苏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发展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4):126-129.
[77]文军,李星群.生态旅游体验差距分析及管理启示[J].旅游论坛,2009,2(1):26-29.
[78]杨财根,郭剑英.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森林公园旅游解说研究——以南京紫金山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221-226.
[79]范丽.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80]张帆.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3):7-12.
[81]王淼.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9):208-209.
[82]王文才,方磊.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探讨——以怀化中坡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商业经济,2010(10):97-100.
[83]姜伊灿.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分析 [J].品牌,2014(6):17-18.
[84]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5]杨芳.社区参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3(4):104-107.
Progress of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WANG Jin-ye,SHIZhao
(College of Tourism,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ecotourism,ecotourism management is drawingmore attention by scholars.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sums up the literature in CNKI,Wanfang Data and VIP databasewhich related to ecotourism management from 1995 to 2014.These are the conclusions:(1)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parts:theory,managerial technique,environmentand resources protectivemanagement,tourists ecological activitiesmanagement,enterprisemanagement and communitymanagement.(2)ecotourism management has entered into a period of transition after nearly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emerged.(3) high-tech and internetare gradually used in ecotourism management,such as GIS,RSand GPS.(4)Case study is considerable and hasmany achievements.It is suggested that a systematic theory needed as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points.A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ormulation of national-level standard ecotourism certification technology should be paid.A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cotourism management skill and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accelarated.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swell as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method for case study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ecotourism management;ecotourism activities;ecotourism community;managerial technique;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management
F592
:A
2015-07-0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12BAC16B04);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YCSW2015169)
王金叶 (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wangjinye66@sohu.com。
王金叶,时昭.近20年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6,36(4):849-858.
1674-9057(2016)04-0849-10
10.3969/j.issn.1674-9057.2016.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