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风骚一例收
——论理学对吕本中及其诗歌的影响
2016-03-09黄之栋
黄之栋
(嘉应学院 教师职业技能部,广东 梅州 514015)
性理风骚一例收
——论理学对吕本中及其诗歌的影响
黄之栋
(嘉应学院 教师职业技能部,广东 梅州 514015)
吕本中镕铸洛、蜀两派而兼收并蓄,专心于为己之学,师法颜子,从事于“静里功夫”。与此相应,他提出“忍穷有味知诗进”这一重要的诗学命题,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箪瓢陋巷的生活体验和“静中真趣”,将学道有得的仁者气象用审美的方式加以表现。这些都为曾几、杨万里等人继承并发扬,对宋诗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本中; 理学; 诗歌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因其历官中书舍人,而中书舍人在唐开元时曾改称紫微舍人,所以又称吕紫微。后世一般都将他看作诗人,但是全祖望指出:“顾世以其喜言诗也,而遂欲以《江西图》派掩之,不知先生所造甚高”;[1]卷三十六,1241“中兴而后,学道诸公多率于诗,吕居仁、曾吉甫、刘彦冲其卓然者。”[1]卷五十九,1945认为他首先是造诣甚高的理学①北宋时期“理学”即称“道学”,本文统一使用“理学”一词,主要是考虑现代学术划分的用法。参见陈来《宋明理学》引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家,其次才是诗人。对此,笔者不禁生疑:第一,吕本中的理学人生在其诗歌世界留下了怎样的映像?第二,他的理学修养对于其诗歌创作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在两宋之际的诗坛,吕本中因其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但是,研究者往往着眼于《江西诗社宗派图》以及他的“活法”理论,而对于以上问题,限于本人所见,却未有文章加以讨论。在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吕本中的诗歌置于政局与学术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尝试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解释。
一、 “师颜子”与“静工夫”
林之奇是吕本中的门人,他去世后,吕祖谦作《祭林宗丞文》,其中有云:
昔我伯祖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献之传,载而之南,裴回顾瞻,未得所付。踰岭入闽,而先生与二李伯仲实来,一见意合,遂定师生之分。于是嵩洛关辅诸儒之源流靡不讲,庆历元祐群叟之本末靡不咨。以广大为心,而陋专门之暖姝,以践履为实,而刊繁茂之枝叶。致严乎辞受出处而欲其明白无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毫发不差。[2]卷五八九九,册262,128-129
此文中“伯祖西垣公”指吕本中,因其曾任中书舍人,而中书省又称“西垣”故也。吕祖谦认为,吕本中能以“广大为心”,破除门派成见,所以能出入蜀、洛而无此疆彼界之限;而称许他“以践履为实”,则凸显了吕本中道学家的本色。
北宋的新旧党争发展到后期变成了毫无理性的意气之争。徽宗初元,虽有短暂的建中靖国之政,但不久新党就对旧党实行了更加严厉的禁锢政策,定“元祐党籍”,立“元祐奸党碑”,颁之天下。不仅如此,甚至株连无辜,崇宁二年三月乙酉,诏:“应元祐及元符之末党人亲子弟,不论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3]卷二十一,737十二月己未,诏:“元祐系籍人子并亲兄弟,若因功赏,各该酬奖改官,循移知令,只于阶下官上循移,仍不得实任知令差遣。”[3]卷二十二,781对于元祐学术,执政的新党也加以禁绝。崇宁二年十一月庚辰,朝廷下诏书:“以元祐学术政事聚徒传授者,委监司举察,必罚无赦。”[4]面对严酷的党禁,坚持元祐党人的立场,“致严乎辞受出处而欲其明白无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毫发不差”,这是遭受迫害的理学家们最切身的践履。吕本中自言:“乃知风雨昼窈冥,我亦不废晨鸡鸣。”[5]《诗经·郑风·鸡鸣》有句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汉儒解曰:“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吕氏用此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元祐党家”立场。不仅如此,他还勉励友人:“未用反身藏白黑,更须着眼辨青红”(《得李去言诗次韵答之》),“君能但拙直,亦莫忘黑白”(《赠孙广伯》)。但是,要于立身方面做到“明白无玷”“毫发不差”,在当时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饭或未饱,逢人足嫌怨。穷于投林猿,窘若巢幕燕”(《新霜行》)。这是吕本中在困境中发出的深沉悲叹。尽管如此,他却“宁为首阳饿,不作嬖奚获”(《奉送子之还京师》),“非无车马心,未忍求捷径”(《大雪不出寄阳翟宁陵》),惟义是从,固穷守节。
吕本中尝言:“立节非一朝一夕所能为,盖在平日之所养也。”[6]他“平日学问,以穷理尽性为本”[1]卷三十六,1242,其修养目标在《精卫诗》中说得很明白:“我昔读书,惟圣之求。竭力从之,以春及秋。”读书意在求为圣人,其修养方式就是躬行圣人所言,这就是宋人常说的“内圣之道”“为己之学”。程颐说:“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7]318-319内圣和外王本是宋代士大夫之学的两翼,但是“外王”需要君主的支持才能实现,而徽宗施行的党锢政策,令很多士大夫失去了“得君行道”的可能。因此,聚焦于“求于内”的“为己之学”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尤其是旧党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吕本中自言“为己工夫今粗晓”(《将去福州》),他的“为己功夫”首先表现在他“平生师颜子”(《以一缣寄范四弟》)。二程早年就在周敦颐的指导下思考“孔颜乐处”,程颐著有《颜子所好何学论》,程颢亦告诫后学:“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有用力处。”[7]19吕本中在其《紫微杂说》中,对二程以先生称之,而于苏、黄则称之以字,其学术祈向不言而喻。吕本中用诗歌描述了颜子之乐:“颜子在陋巷,肯忧家屡空。朝从圣师游,暮归无近功。忽然若有合,此乐固无穷”(《王傅岩起乐斋》)。颜子志于道而不忧贫,超越物欲的羁绊,他的乐是与道合一之后的精神的和乐。吕本中自言:“不入乐天欢会,不随渊明酒徒。看取箪瓢陋巷,十分昼夜工夫”(《即事六言七首》其三)。他不愿像白居易和陶渊明那样以诗酒作为生命的慰藉,而是要像颜子那样尽“为己功夫”,成就圣贤事业。因此,“箪瓢陋巷”就不再是亟欲逃避的困境,反而成了治心养性的乐土。程颐说:“大凡学者,学处患难贫贱。”[7]430吕本中所处的患难贫贱,在其诗中有所表现:“糠豆犹悭不到盘,小儿寒至尚衣单”(《韩城纪事五首》其二),“贷米供晨炊,尚欠数束薪”(《病中》)。但他丝毫没有戚戚之感,相反却是“闭户忍穷心自乐,箪食瓢饮殊不恶”(《送晁公庆西归》),甚至还勉励朋友“箪瓢陋巷君不厌,读书万卷能忘饥。上参羲皇下秦汉,采取英华几脱腕。是非荣辱姑置之,忽若乘船到彼岸”(《周仲固尚论斋》),在极其俭朴的生活中,安心读圣贤之书,含英咀华,在不知不觉中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吕本中“为己之学”的第二个表现是“静里工夫”。程颢指点后学,教其静坐,程颐亦“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7]432。吕本中写了好些以《夜坐》《夜坐有怀》《夜坐有感》为题的诗歌,诗中“坚坐”“清坐”“闲坐”“默坐”等词语更是俯拾皆是。在《岁晚作》中,他写道:“南山雪云千丈高,北山晚田无寸毫。富儿巨家饱欲死,笑我陋巷长蓬蒿。道人坐稳忘作劳,百念解纵如垂櫜。”在陋巷中息心凝神以体道明理,这和其他理学家别无二致。但是他并不仅仅只是通过静坐体会“喜怒哀乐未发”的气象以悟道明理。吕本中毕竟是诗人,他常常“翛然一蒲团,坚坐觅诗对”(《雨后月夜怀沈宗师承务》)。而且,他在静坐中所体悟的道理也包括作诗为文之理。在《别后寄舍弟三十韵》这首诗中,他写道:“重回召伯埭,虚住广陵城。破屋仍坚坐,残莺只强鸣。”“仍”字表明“坚坐”已是他的生活常态。接下来的诗句为很多学者所关注:“惟昔交朋聚,相期文字盟。笔头传活法,胸次即圆成。孔剑犹霄炼,隋珠有夜明。英华仰前辈,廓落到诸卿。敢计千金重,尝叨一字荣。因观剑器舞,复悟担夫争。物固藏妙理,世谁能独亨。”可以断言,他所体悟出的“妙理”,就是静坐时获得的。“因观剑器舞,复悟担夫争”,“活法妙理”需要时时留意、处处用心,然后不期而遇,豁然达道。吕本中又具体论之曰:“天下万物一理,苟致力于一事,必得之理,无不通也。张长史见公主担夫争道,及公孙氏舞剑,遂悟草书法,盖心存于此,遇事则得之,以此知天下之理本一也。”[8]10最后得出的“天下之理本一”这个结论,大概也是他能不为二程“作文害道”之论所囿,融通苏、程两派,最终承担中原文献南传重任的理论基础。
二、 “忍穷有味”与仁者气象
由于深感箪瓢陋巷有助于进德修业,吕本中甚至断言:“但能守箪瓢,何事不可为”(《闻大伦与三曾二范聚学并寄夏三十一四首》其三)。这种自信当然也指向诗歌。箪瓢陋巷的生活有助于提升诗艺,这是吕本中的独到发现。他宣称“忍穷有味知诗进”(《试院中呈工曹惠子泽教授张彦实》),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乃知工语言,要是饱糠核”(《奉送子之还京师》)。“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创作规律,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9]
欧阳修描述的“穷”是仕途的困穷,士大夫怀瑾握瑜却不能施之于世,这时他们的心灵世界表现为“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与之相比,吕本中所面对的“穷”在程度上更加强烈,但他却没有“忧思感愤”,没有怨刺,而是融怡乐易。诗人而能“忍穷有味”,不仅表明学道有得,而且也揭示了他将穷约生活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创作路径。吕本中的“味”是理学与文学融合汇通而相辅相成的产物,理学修养使其文学创作别开生面。
吕本中在诗中几次写到“居闲得真趣”“静中有真趣”,这种“真趣”其实就是上文所说的“忍穷有味”之“味”。比如下面这首诗:
千花老无踪,众草来可喜。欣然得幽寻,我亦病良已。飞飞两蝴蝶,不悟尘士里。禽声甚可人,亦似相汝尔。人生贵惬志,不必须甚美。三年白沙诗,已费千幅纸。问君何所乐,赤手费磨洗。短屏看远山,心作千万里。此岂画者功,实自一念起。君当如是观,在此不在彼。(《小园即事》)
目睹春光老去,吕本中并未像一般诗人那样感伤怅惘。生机勃勃的青草同样令其满心喜悦,再加上翩翩蝶舞,关关鸟语,让他觉得缠绵已久的疾痛都无影无踪了。“短屏看远山,心作千万里。此岂画者功,实自一念起”,表明了他治心养性的工夫。它是吕本中简朴生活的记录,但读来并无枯寂之感,相反却能感受到诗人心胸的圆融与精神的丰足。再比如下面这两首诗:
淡日轻烟村径斜,长风卷浪欲浮花。夜深隔岸渔舟过,萤火惊飞乱点沙。(《野岸》)
云海冥冥日向西,春风着意力犹微。无端一棹归舟急,惊起鸳鸯相背飞。(《绝句》
它们表现的是观物之趣。淡日轻烟,春风无力。两首诗先给读者呈现安详清幽的诗境,接着一叶小舟突然进入画面,惊飞萤火和鸳鸯。这一稍纵即逝的景物变化,非静心凝神不能写出。
程颢认为:“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7]16;“天人无间断。”[7]119吕本中亦云:“仁,人心也,知物己本同,故无私心。”[8]4吕本中不少诗作也表现出与自然和谐无间的仁者气象。如下面写花的诗篇:
小径纵横出紫苔,绿阴高下缀黄梅。榴花却是多情思,留宿薫风未肯开。(《游北李园》
稚子寻花莫漫狂,已知衰疾负重阳。新霜有意留青蕊,更放残枝十月黄。(《对菊》)
没有穷形尽相地体物入微,也没有离形得似地遗貌取神,诗人妙笔一挥,这些花儿都成了精灵。榴花未开是因为多情,菊花是因为诗人错过重阳而特意延迟到十月才盛开。这真是“天人无间断”的诗意表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正如钱钟书所言“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10]。在他的笔下,自然不是描摹刻画的对象,也不是寄兴抒情的载体,而是充满理趣和情趣,与诗人意合心通的对应物。这种诗歌和前面所举的《野岸》《绝句》等,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吕本中慨然言曰:“胸中尘埃去,渐喜诗语活”(《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答之》),在他这里,道和文曾经的紧张和矛盾消失了,心性修养恰是“诗语活”的必要前提。这些特点后来都被杨万里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诚斋体”的典型特征。
在两宋之际,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不再像先前那样紧张,呈现出相互融合影响的景象,吕本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专心于为己之学,师法颜子,从事于“静里功夫”。与此相应,他提出“忍穷有味知诗进”这一重要的诗学命题,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箪瓢陋巷的生活体验和“静中真趣”,将学道有得的仁者气象用审美的方式加以表现。全祖望在胪列宋代“以学人而入诗派”的人物时,吕本中赫然居首,*参见《宝甈集序》,《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606-6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名列其后的曾几、尤袤、杨万里等人都与他有或深或浅的渊源。理学因为吕本中等人的推动而具有了诗性的新质,文苑也因为他们对理学生活的记录和理学意境的营造,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1] 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毕沅.续资治通鉴: 卷八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62.
[5] 傅璇琮,等.全宋诗: 卷一六〇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078.
[6] 吕本中.童蒙训: 卷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9.
[7]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 吕本中.紫微杂说[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9]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1:612.
[10]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8.
[责任编辑 卓祯雨]
Absorbing the Thoughts of CHENG Yi and SU Shi——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Neo Confucianism on LV Benzhong and His Poetry
HUANG Zhidong
(DepartmentofTeacher’sOccupationSkill,Jiaying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514015,China)
LV Benzhong absorbed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from either CHENG Yi or SU Shi’s thoughts. He devoted to the Studying for Ego, followed YAN Hui’s example, engaged in retreat process. He declared that the more adversity the author has, the better his writing is. His poem reflected his experience of simple but hard life and the delight he extracted from the retreat process. His achievements had been inherited by ZENG Ji and YANG Wanli, and had far reaching impact on the later poets.
LV Benzhong; Neo Confucianism; poetry
2016- 01- 06
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科研项目(314B0131);嘉应学院校级重点课题(2012SKZ11)
黄之栋,嘉应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I207.22
A
1671-394X(2016)11- 008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