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2016-03-09张佳袁旭潮伏沿蓉王捷虹杨燕燕穆恒

甘肃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痞满胃脘功能性

张佳 袁旭潮 伏沿蓉 王捷虹 杨燕燕 穆恒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张佳袁旭潮伏沿蓉王捷虹杨燕燕穆恒

本文主要是通过从中医、西医两方面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总结得出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明显的优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大大的提高疗效,明显减少不良反应,是目前治疗FD具有绝对优势的方法,值得推荐临床使用。

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以非器质性、多呈慢性表现、反复或持续性发作、以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不适、食少纳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泛酸烧心、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多在4周以上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目前,FD发病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显著,长期治疗后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FD的患病率与年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家庭文化经济背景等均有关联,尤以目前较受关注的幽门螺旋杆菌(Hp)对其影响甚是显著,柳一村等报道,Hp感染可以引起多种消化系统疾病[1]。

1 病因病机

1.1传统医学中医学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根据FD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确定FD对应的中医病名为“痞满”和“胃脘痛”。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所说:“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等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①中虚不运,所谓“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入五脏则瞋满闭塞”[2]。肠胃易感外邪,使邪留其中,致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再加上脾胃素虚,脾失健运,胃脘受纳腐熟功能受损,则出现纳呆、痞满、餐后益甚等证。②气滞不行,该病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密切相关,正如叶天士所说:“凡醒胃必先制肝”[3]。肝主疏泄,若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则胃气通降,木郁、土壅疏解,全身气机调畅。然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郁土壅,肝胃不和,则出现痞满胀痛,时发时止,嗳气呃逆,肠鸣腹泻,大便先干后稀等症状。最后兼证较多,虽然脾胃虚弱是其发病基础,肝郁为其致病条件,但病程日久,亦可致痰饮、血瘀、湿热等病理产物。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洁),平素喜嗜冷饮,易使中焦受损,难化水谷精微,反生湿浊,阻碍气机,故生痰饮,出现嘈杂、痞满、胃痛、恶心呕吐、泄泻等不适;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久病入络,出现血瘀滞不行;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郁日久化热,故湿热郁滞。

1.2现代医学西医学认为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动力障碍、胃扩张的内脏高敏感性、胃容受性舒张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4]。罗马Ⅲ共识将FD分为两种亚型:一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的类型,其临床症状为上腹痛伴烧心、反酸等;二是以餐后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类型,其临床症状为餐后饱胀、纳呆、恶心等。但是该分型没有直接可支持的科学理论依据。

2 诊断标准

2.1中医病证诊断依据参照《中医内科学》痞满,临床特点为自觉心下满塞,胸隔满闷,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5]。发病缓慢,时轻时重,易复发,由情志、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诱发。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伴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嘈杂吞腐等症状,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恼怒、暴饮暴食、天气变化等因素。

2.2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手册》总结如下:①上腹部胀痛、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或在近一年内有上述症状至少3个月(但不一定持续)。②内镜和(或)钡餐透视检查未发现消化性溃疡、肿瘤、糜烂等器质性病变。③B超、X线、实验室检查可排除上腹部及肠道器质性病变。④症状的轻重与排便无明显关系。⑤无糖尿病、风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⑥无腹部手术史、外伤史等[6]。

3 治疗方法

3.1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2]。脾胃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相互配合,运化水谷,输布精微。治疗主要以健脾和胃、理气降逆为主,适宜通补兼施、寒热并用。临证时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消痞和中为基本治疗原则[7]。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分型,具体如下。

3.1.1湿热阻胃证。主症:胃脘痞满;舌淡红苔黄厚腻。次症: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嗳气呃逆或恶心欲吐;小便色黄;大便黏滞不爽。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为主。方用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3.1.2脾虚气滞证。主症:胃脘胀满;周身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次症:食欲不振;食后加重;面色少华;大便溏稀。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消胀为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枳术丸加减。

3.1.3肝胃气滞证。主症:胃脘胀痛,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次症:攻窜作痛;默默不欲饮食;喜叹息;情志抑郁。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3.1.4肝胃郁热证。主症:胃脘痞满胀痛,烧灼不适;舌红苔黄,脉弦略数。次症:嘈杂泛酸;口干喜冷饮、晨起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排便困难。治以清肝泄热,理气和胃为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3.2西医治疗目前认为Hp感染与FD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是因为感染Hp后增加了胃泌素和胃酸的分泌,从而影响胃的排空,使胃局部神经功能和形态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表现。临床上根据Hp感染的严重程度分别予以四联或三联疗法除之,成功根除Hp后,患者的症状可随之慢慢减轻甚或消失。胃肠道是精神心理因素最敏感的靶器官。FD患者多情绪不畅,情绪上的应激变化可以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使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改变,以及通过内分泌、酶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中介作用均可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即所谓的脑—胃肠轴[8]。治疗上一般给予莫沙必利50mg,3/日,餐前口服;复方消化酶胶囊2粒,3/日。其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如反酸严重者予以多潘立酮以抑酸护胃,再嘱患者舒畅情志、清淡饮食等。

4 结语

FD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较多发,病程长,约占消化系统疾病门诊量的30%~40%,近年来日益受到临床重视[9]。中医药治疗FD起效较慢,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中医药健脾行气治疗原则基础上同时服用西药西沙必利等取其针对性强的优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则能达到标本同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FD既弥补了西药治疗FD的不足,又体现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FD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者西药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口服西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故临床上应大力推荐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1]柳一村,王永华,韩峰,等.胆囊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探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2):940-943.

[2]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27.

[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0.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9.

[5]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197.

[6]雷正荣.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4.

[7]籍玉帆,张茜,李献良,等.益气补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1,24(8):73.

[8]王春琳,刘静.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2):114-117.

[9]邹多武,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增刊):65.

A

1004-2725(2016)09-0664-02

咸阳市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医药研究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4-21)

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张佳、袁旭潮、伏沿蓉);712000陕西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一科(王捷虹、杨燕燕、穆恒)

王捷虹,E-mail:wangjiehong68@163.com

猜你喜欢

痞满胃脘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滋阴养胃汤治疗痞满胃阴不足证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