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案例解析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

2016-03-09罗聪玲

关键词:海南旅游资源

肖 星,罗聪玲,唐 闻

(广州大学  旅游学院  旅游研究与规划策划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海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案例解析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

肖 星,罗聪玲,唐 闻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策划中心,广东广州 510006)

随着海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和深度的拓展,中国的旅游格局正呈现一种由以大陆型产品为主体转向大陆型产品和海洋产品并重的新变化,这当中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功不可没。海南拥有国内他处无可比拟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突出优势。海南的旅游资源开发曾历经曲折,进展缓慢。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国家战略的出台,使海南旅游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且近五年来已开始迈上快车道,所取得的成就不菲,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旅游特区和唯一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目的地。其海滨海岛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路径在于:既显著提升内涵品质和大力拓展外延空间,又不断推出资源利用充分和市场期盼已久的新型海洋旅游产品。唯有如此,海南旅游才能迈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海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海南国际旅游岛;未来路径

众所周知,中国的旅游曾长期以大陆型产品为主体。然而,近十多年来,随着海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和深度的拓展,此种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以海岛休闲度假为主的各类海洋旅游产品的持续热销,已经和正在不断激发当前及未来旅游市场的深层次需求。这当中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颇为引人关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空间范围包括海南省全境,即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南岛3.39万平方千米,为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授权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在行政区划上,全省分为4个地级市(海口、三亚、三沙、儋州),5个县级市,4个县,6个民族自治县和1个经济开发区。2015年末常住人口910.82万人。

一、海南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突出优势

中国最南端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海南在国内规模、品位都堪称上乘,地域组合甚佳,他处难以复制的若干稀缺型与垄断性旅游资源和一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热带海滨资源在中国最佳

在海南岛长达1 823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缓缓延伸;多数地方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大部时间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当今国际旅游者喜爱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等5个要素,海南环岛沿岸均兼而有之。著名的亚龙湾、海棠湾、石梅湾、棋子湾、龙沐湾和蜈支洲岛、分界洲岛、西岛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则拥有保存完好的珊瑚礁盘和大片透明度极高的洁净海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南热带海滨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品位在全国是最高的。

(二)热带原始森林与生物景观独树一帜

海南岛拥有81座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峰,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而海南山岳最具特色的还在于其密布热带原始森林。尤其是乐东尖峰岭、昌江霸王岭、陵水吊罗山、琼中黎母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和五指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中国发育最典型、林相最完美的原始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是天然的森林大氧吧,林中并有坡垒、子京、黑冠长臂猿和云豹等珍稀动植物,旅游价值高、功能全,可谓集千年古树、珍稀植被和雨林鸟语于一身,是登山旅游和避暑度假的胜地,对游客的吸引力极强。[1]岛内热带植被极具观赏性:无论是高大伟岸的椰子树、亭亭玉立的槟榔树、宽大肥硕的旅人蕉,还是挂满累累果实的香蕉、芒果、菠萝蜜,以及橡胶、咖啡、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都构成了一道与中国大部地区颇不相同的诱人风景线,“椰风海韵醉游人”便是海南自然旅游魅力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海南这个“热带大果园”还为岛外游人提供了实地品尝热带珍稀水果的绝好机会和美妙感受。

(三)生态环境全国一流

2014年海南全省拥有森林面积3 172万亩,森林覆盖率61.5%;河湖和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优;全年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8.92%;三亚位居全球十大空气最佳城市第二位,海口是中国常年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会城市,省内其他中小城市的空气质量更优;尖峰岭、霸王岭、七仙岭、五指山、吊罗山、呀诺达、亚龙湾、铜鼓岭等8个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负离子年均浓度在6 706—4 021个/cm3,均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空气负离子年均浓度不低于1 000—1 500个/cm3),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这在近年中国北方和大都市经常雾霾弥漫的情况下显得尤其弥足珍贵,使“请到海南深呼吸”的旅游宣传口号深得人心。国内少有的整个省域范围内终年海碧天蓝、树绿花红、风清气爽、阳光明媚的一流生态环境,使得海南“没有污染的长寿岛”的品牌家喻户晓,“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的宣传口号,已被人们所广泛认可,海南成了诸多中外游客健康养生的首选之地。

(四)热带季风气候宜于人居和适合开展反季节旅游

海南年平均气温22~26度,长夏无冬,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但夏季又并无中国大部地区那样的高温酷暑(中西部山地甚至还难得地较为凉爽),其他季节则气温适中,尤其是冬季阳光明媚,温暖宜人,三亚更是中国最为理想的避寒冬泳、日光浴和疗养度假的胜地,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此种既适合避暑、更适合避寒的气候,与前述三种资源相互叠加,大大提升了海南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综合价值[2],“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美誉堪称实至名归。

(五)其他若干旅游资源亦特色浓郁

诸如温泉火山(如保亭七仙岭温泉、海口石山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黎苗风情(以槟榔谷保存的最为完好、原真)、热带农业(如兴隆热带植物园)、风情小镇(如福山咖啡小镇)、现代酒店会展设施(如亚龙湾豪华度假酒店群和博鳌亚洲论坛会址)、近代历史文化街区(如海口骑楼老街)和美食文化(如海南四大名菜)等,也都是海南特色浓郁、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旅游资源。

二、2009年12月之前海南旅游资源开发历程的简要回顾

在1988年4月之前,海南岛是广东省下属的海南行政区,又是国防前线,国家投入有限,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落后,旅游资源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

1988年4月海南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以后,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北部海口美兰、南部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和东线高速公路的辟建)的建设成就斐然,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12个国际旅游度假区,亚龙湾榜上有名,海南的旅游资源开发由此迈入了一个由观光向度假过渡的新节点。1993年,省政府批复《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海南的旅游资源开发第一次有了比较科学的规划指导。但其间也受到过1990年代房地产业快起快落、急剧变化的大环境影响,可以说是在曲折中艰难前进。

2000年,海南省政府委托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国际招标聘请了国外专家编制《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于2002年通过专家评审,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规划》提出的“将海南建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中国惟一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以及“中国惟一的热带海岛度假胜地(国内)、热带中国(国际)”的形象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海南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创建;2004年,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的海口—广州客运列车开通,2007年,国内第一个8万吨级国际邮轮专用码头——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一期工程竣工。所有这些,都使得海南旅游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

到2009年,海南的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如下空间格局:东部沿海以点—轴形式全面铺开,形成一带两心——即以东线高速公路为依托,以三亚和海口两市为中心的滨海热点旅游带;中部山区以点状形式插花分布,形成呀诺达、槟榔谷、七仙岭等少数一流精品景区;西部地区则还基本处于不温不火的起步阶段。在开发类型上,既出现了像三亚南山和大小洞天、海口假日海滩和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南湾猴岛这样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景区,也出现了像保亭七仙岭这样以养生度假为主的景区,还出现了像保亭槟榔谷这样观光和体验并重的景区。

在开发模式上,既有像博鳌亚洲论坛这样的政府主导模式,也有像亚龙湾和呀诺达这样的企业主导模式,还有像亚龙湾热带天堂这样的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3]。

这一时期三亚的滨海度假旅游资源开发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引人关注:从亚龙湾经大东海到三亚湾、大小洞天,形成了国内延伸最长、景观最美且分工明确的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带。尤其是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聚集了喜来登、万豪、希尔顿、丽思卡尔顿、瑞吉、美高梅、、假日、红树林等一大批园林设计独具匠心、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内部装饰风格各异的一线海景五星级豪华度假酒店,配以游泳、潜水、香蕉船、水上摩托、拖曳伞、日光浴、沙滩浴等丰富多彩的海上游乐休闲项目和高尔夫球场、购物中心等完善的服务设施,共同构成了中国最具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度假天堂”。

与此同时,以陵水雅居乐海南清水湾为代表的滨海旅游房地产业也快速崛起。

但到2009年12月之前,海南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入境游客规模偏小;快速到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和岛内西部交通很不完善;旅游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软环境亟待改善。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确定与实施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确定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正式步入正轨,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为具体落实《意见》,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组织编制完成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二)近6年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成就

在《意见》和《纲要》的指导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实施6年来,以强化硬件为基础,大手笔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明显的提质升级阶段,旅游“高地”逐渐成形。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完善——无论是粤海铁路客运2004年底和东环高铁(海南首条高速铁路)2010年底相继开通运行,西环高铁2015年底提前21个月与东环高铁贯通并形成全长653千米的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及海岛“三小时经济圈”,还是海口、三亚两大国际机场扩建,以及解放军总医院入驻海棠湾,都标志着海南在旅游硬环境上已达到了高水准,尤其是三亚诸多度假酒店的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管理理念已经和国际接轨[4]。

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明显扩大,并不断向西部拓展,一批新的旅游亮点相继出现——如面积达98.78平方千米、超过亚龙湾5倍多的海棠湾国际休闲度假区正被高起点地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综合性海滨度假胜地,现代旅游服务业初具规模,几十家国际品牌高端酒店纷至沓来,其聚集程度和建设档次堪称全球罕见;集高端温泉度假酒店、高尔夫休闲运动和冯小刚电影公社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观澜湖旅游度假区的建成运营,全国最长的骑楼老街的活化再利用,西海岸豪华酒店群和会展中心的出现,使得昔日主要是游客去往三亚旅游中转站的海口正在成为实至名归的旅游目的地;而尖峰岭山地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和龙沐湾、棋子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成功打造,已初步改变了海南旅游资源开发东重西轻的不平衡格局[5]。

新业态和新产品接连涌现,形成一批新的旅游亮点和消费热点,满足了游客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如成功推出亚洲最大的免税购物中心(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并重点培育了西沙邮轮、三亚游艇,以及医疗养生、婚庆等新业态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开发业绩喜人——接待过夜游客从2009年的2 250万人次增加至2015年的5 335.66万人次,年均增长15.48%;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211.7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572.49亿元,年均增长18.03%,二者均高于同期的全国年均增长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已成为海南省实至名归的支柱产业。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出岛的旅游交通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局限于航空和完全依赖琼州海峡轮渡的普通铁路和公路),且容易受到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给广大内地游客、尤其是自驾车游客造成诸多不便。

作为国际旅游岛理应得到快速发展的邮轮旅游、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发滞后。例如,与同处相似纬度、但邮轮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迈阿密相比,海南2014年邮轮接待旅客不足20万人次,仅占全省旅游总人次的0.4%,而迈阿密每年接待邮轮旅客高达480万人次,邮轮旅游收入超过300亿美元[6]。

重点海滨旅游区度假酒店的过度和盲目开发现象严重,为今后的低价倾销、恶性竞争埋下了伏笔。

全岛大部分海岸带被用作房地产开发,岸线景观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防林等受到较大破坏。

由于规划和理念的误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了“疏密失调症”:一方面各市县都在倾力发展滨海旅游,且绝大部分度假酒店直接逼近海滩,大量挤占公共空间,原生态的海岸带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已开发的滨海旅游区普遍缺乏让度假游客感到方便的公共配套设施,更缺乏让旅游者感动的人文风情,因而产出效益不高。

旅游市场混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海南在内地相当一部分游客中的口碑仍然不佳。

四、未来海南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路径指向

为有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海南省委、省政府2015年已对国际旅游岛未来建设目标做出了更加明晰的定位:中国的旅游特区,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目的地。为此,海南将从八个方面全力打造“中国旅游天堂”——世人青睐的休闲天堂、人居天堂、购物天堂、美食天堂、医疗天堂、养生天堂、娱乐天堂、特色文化天堂,使自己真正成为镶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独具魅力的耀眼明珠和战略支点。

与此同时,2016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海南省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且是其中唯一的省级行政区域。

有鉴于此,要实现上述目标,海滨海岛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应是今后海南旅游不懈的努力方向,其主要路径在于:既显著提升内涵品质和大力拓展外延空间,又不断推出资源利用充分和市场期盼已久的新型海洋旅游产品。唯有如此,海南旅游才能迈上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若干具体路径指向构思如下。

——开辟广州、深圳到海口的海上高速客轮航线,既方便内地广大自驾车游客便捷进出,又满足其他游客乘轮船游海南的愿望。

——及早开展粤海快速通道可行性研究并适时上马,以最终一劳永逸地解决进出岛大交通易受台风影响的问题。

——下决心将全球首条环岛高铁线路现有动车全部更换成为双层观光动车,从而既显著提升客运能力,解决现普遍存在的海南高铁“一票难求”的问题,也增加游客的乘车观景视野和赏景体验效果,且一列列呼啸而过的双层观光动车本身也会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一道独特别致的靓丽风景线和一大游客争相体验的旅游新亮点。

——加快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二期工程建设进度,避免因重大基础设施的不尽完善而痛失旅游发展良机。

——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搭建亚洲邮轮合作平台,吸引世界级邮轮公司开辟海南至东盟国家的邮轮观光航线。

——大力开发帆船帆板、深海潜航、大洋海钓、低空飞行等海洋旅游高端精品,提升海南旅游发展的后劲。

——创新理念,排除干扰,加快三沙旅游开发进程:开辟海口、三亚至永兴岛空中航线,推出南海诸岛豪华邮轮和直升飞机观光、礁盘踏浪游泳和垂钓潜水等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无数国人住西沙、游南沙的心愿。

——进一步配套完善海棠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生态运动、文化休闲(尤其是大型演艺)、娱乐消遣、康体养生等功能,全方位提升其内涵品质,使之成为引领海南海滨海岛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标杆和品牌。

——加大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开发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成规模、上档次、高品质的休闲农庄。

——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项目建设,引进国际一线医疗企业和健康机构,大力发展预防医疗、健康管理、康复疗养、医学美容等服务产业。

——合理控制全岛旅游住宿设施的发展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质量,确保效益。

——采取最严厉的管控措施,切实有效保护现有海岸带和山地森林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狠抓城乡各地的“三废”和垃圾处理与卫生整治,使全岛形成一种美伦美奂、人见人爱的优美环境。

[1]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委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海南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35-48.

[2] 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6):30-34.

[3] 朱竑.从五种矛盾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J].旅游学刊,2005(6):8-9.

[4] 刘俊.中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及影响因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29.

[5] 肖星,王景波.旅游资源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90-104.

[6] 绿维创景网站.邮轮旅游:政策支持,空间巨大,将成为地区经济转型新动力[EB/OL].(2015-12-05).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70870446.html.

[责任编辑 林雪漫]

Analysis of Seashore and Islands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XIAO Xing,LUO Congling,TANG Wen
(School of Tourism or the Center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Planning,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shore and islands tourism resources in space and depth,the tourism pattern of China is constantly changing from the mainland-products-oriented model to a new model based on both mainland and sea products.This change is greatly attributab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which is rich in the tropical island tourism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t on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was filled with twists and turns in Hainan Island.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ject in 2009——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gave a new opportun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In the recent five years,the development has been in the first lane with huge success.However we cannot ignore the problems that Hainan Island is facing.In the future Hainan Island aims to become a special tourism zone,the only complete provinci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and the word-class islands and sea leisure boutique tourist destination.It call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eashore and islands resources by obviously improving the internal quality and expanding the external space,and by introducing the new type of marine tourism products that c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resourc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Only in this way can Hainan tourism develop in a healthy and continuous way.

seashore and islands;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the future path

F590.1

A

1671-394X(2016)07-0057-05

2016-05-15

肖星,广州大学教授,从事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人文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海南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资源回收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