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浅析
2016-03-09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军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李立军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浅析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军
摘要:受到政策的影响,我省很多地区都将自家的旱田改成了水田,越来越多的农户尝试种植水稻。如何在特定的地区种植出高产的水稻,一直都是农户关心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辽宁地区水稻育苗及本田生产的经验,以期为辽宁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栽培;管理
1 育苗
1.1晒种
播种前,选择平整地块,在晴天时对种子进行晾晒,并时常翻动种子,晒种时间持续2~3天即可。晒种可以有效地增加水稻种皮通透性,促进种子对水分及氧气的吸收,水分可以使种子内部从凝胶态变为溶胶态,酶开始有活性,氧气可供种子进行呼吸,以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芽,除此之外,晒种还能降低一些对种子发芽起到抑制作用元素的含量,还能通过紫外线,杀死一些病原菌。
1.2浸种
晒完种之后,便可以将种子浸入水中进行泡种,让水稻种子吸收充足的水分,待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后,捞出,晾晒即可。由于辽宁是东三省最为靠南的省份,所以温度最高,一般没有催芽过程,播种前,可使用甲霜福美霜拌种,以防止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
1.3苗床土处理
水稻喜酸性土壤,因此在播种前,应对苗床土进行调酸处理,可使用98%的浓硫酸按照1∶3的比例与水混合,均匀喷施到苗床土上,每100m2的苗床用9kg浓硫酸为宜。也可使用带有调酸剂的壮秧剂与苗床土进行搅拌混合,切勿将壮秧剂直接分撒或喷施于土壤表面,以免壮秧剂里面带有的化肥直接接触种子,对幼苗造成伤害。壮秧剂的施用量应按照说明严格执行,土壤酸度调到4.5~5.5为宜,若施用量过大,则土壤ph过小,容易出现烧苗现象,幼苗根系生长不良,若施用量过小,会导致土壤ph过高,则水稻幼苗容易发生立枯病。
1.4播种
辽宁地区的水稻育苗多采取大棚育苗的方式,播种日期一般为4月上旬。由于辽宁地区多以机械插秧为主,不少农户会担心插秧过程中出现缺苗现象,从而私自增大播种量,这种增大播种量的方式不但会造成群体过大,水稻幼苗养分不足的现象,而且容易发生病害。最适播种量在每穴盘120g左右种子。播种后可选择丁草胺或丁扑合剂进行苗前封闭除草,除草剂用量必须根据产量标准用量使用,否则容易出现药害。施入除草剂后,便可覆上地膜,等待出苗。
1.5幼苗管理
当幼苗发芽后,揭去地膜,棚内的温度应控制在30摄氏度左右,当温度高于35摄氏度时,应及时掀棚膜通风降温,并保证水分充足供应。当幼苗长到一叶一心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0~25摄氏度,避免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幼苗徒长。同时注意水分的控制,不可浇水过勤,以免根系生长不良,发生锈根、立枯病等。当有90%穴盘土干裂时再浇水即可。当水稻长到3叶以后,便从自养阶段转为异样阶段,此时的水稻幼苗需要大量水分供应,因此应该勤浇水,避免床土干燥。温度管理上,应加大通风口的开放程度,使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以内即可。
2 本田管理
2.1施肥管理
水稻一生当中对于大量元素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45∶1.1,由于各地土壤的情况不同,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通过测土配方的方式确定土壤中能够供应的养分,再进行氮磷钾元素的配比。在三大元素当中,氮肥是对水稻产量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元素,因此,可以根据目标产量,通过stanford公式计算出氮肥的用量。水稻的施肥分为基蘖肥与穗肥,基蘖肥又分为基肥和分蘖肥。基肥应在移栽前施入土壤,由于辽宁地区多为机插秧,移栽时根系会受伤,根系吸肥能力低,所以基肥占基蘖肥总量的20%~30%即可。其余的70%~80%需在水稻发新根后作为分蘖肥施入。分蘖肥切忌多次施用,避免肥量过大,导致水稻植株群体不能正常落黄,从而造成无效分蘖过多,封行过早,导致茎干纤弱,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水稻一生中有50%的氮肥需求是在抽穗时的,因此穗肥的施用也十分关键,合理地施用穗肥,可以促进水稻穗的伸长生长,增加水稻粒数,从而增加产量。
2.2水分管理
机械插秧后,由于水稻根系没有完全恢复活性,所以此时不宜建立水层,采取灌溉的方式,使土表湿润即可,等到水稻缓苗完成之后,长出第一个叶龄时,采取断水的方式,去除土表的水层,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系生长。待长出第二片新叶后,保持土壤在浅水层和露田之间转化即可。当即将发生无效分蘖时,应注意及时排水搁田,以抑制无效分蘖的生长。长穗期是水稻地上器官生长最快的时期,此时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同时为了继续促进根系的呼吸,应采取干湿交替的灌溉技术,同时满足地上部分的生长与根系的呼吸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卫疆.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83-84.
[2]陈章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4(12)∶128-128.
[3]郭志奇.我国水稻栽培现状、高产栽培技术及展望[J].南方农业,2014(2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