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汽车产业还大的德国第一产业—社会救助产业

2016-03-09李子旸

至爱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国政府人士福利

文|李子旸

比汽车产业还大的德国第一产业—社会救助产业

文|李子旸

很少有人会想到,德国最大的产业是社会救助产业—从业人员 200 万,相当于德国汽车业、建筑业、采矿业、钢铁业、渔业、飞机制造业及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

据估算,德国救助产业每年总产值为1100亿—1400亿欧元。这其中,个人和机构每年捐赠大约为100亿欧元,来自保险业的有200亿欧元,其余都来自财政拨款。德国政府税收的1/5流向了救助产业。

救助机构的目标是增加“顾客”

为了避免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德国政府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给私营机构去做,包括各类救助协会、慈善基金和私人救助企业,尽量避免政府机关直接去做。但是,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看上去很合理甚至必不可少的制度规定,却产生了预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既然公民或者福利救助是宪法权利,那么,政府就不能为救助资金设定一个上限,而是只要有符合条件的福利需求,就应该尽量满足。可想而知,这样一来,救助机构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找到尽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找到一个,就可以去找政府要一份钱。

一位德国市长抱怨说:很多不识字的人来提交教育方面的救助申请,申请书中却充满了教育专家才懂的专业词汇。统计表明,德国95%的人至少有一次成为救助机构的“顾 客”。

荒诞的失业经济

两德统一初期,东德地区失业问题严重。德国政府成立了许多就业机构,帮助失业者找工作。多年以后,统一带来的失业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众多就业机构却延续下来,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失业经济”—靠帮助失业者找工作,甚至人为创造出只为解决失业的工作岗位,以获得来自政府的收入。

批量制造“残障人士”

卫生专家惊讶地发现,按照统计数据,1994—2010年,德国的残障人士数量增长了一倍。德国人的身体当然没有退化,只不过符合残障人士定义的人大幅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健康人被救助机构鉴定为残障人士。救助机构针对儿童的工作尤其惊人。

儿童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事实上,经过学校、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问题和困难都会消失或解决。但很多下层阶级家庭却会轻易放弃,允许救助机构从此把孩子归为残障人士或学习障碍者。这样做的结果是,救助机构得到了一个长期客户,可孩子却被贴上了终身的标签。

花不完的钱,盖不完的楼

在工作人员的努力开拓市场之下,救助机构的收入节节攀升。按规定,这些钱不能流入私人腰包,只能继续用于救助业。于是,面对着花不完的钱,救助机构年年都要兴建新大楼、购置新设备、招聘更多的人员。

救助产业一片兴旺。按就业人数计算,德国救助产业在过去15年的发展速度是德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7倍。一些德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40%都交给了各种救助机构,以至于这些地方的公共设施和道路的维护资金严重匮乏。虽然救助产业高速扩张,消耗了大量资金,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难题,但这个巨大产业完全符合德国的法律法规。

(本文转自公众号“格上理财”)

猜你喜欢

德国政府人士福利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WHEELS IN MOTION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