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慈善博物馆感悟慈善力量
2016-03-09文|韦汀
文|韦 汀
走进中华慈善博物馆感悟慈善力量
文|韦 汀
9月1日,在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实施的当天,首个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在江苏南通建成开馆,翻开了中华慈善发展史的新篇章。开馆一个月以来,中华慈善博物馆已经迎来了超过7000人次的游客流量。前来参观的游客们徜徉于充满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展厅之间,仿佛置身于中华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卷轴之中,深深感悟到慈善的力量。
“我们这个博物馆强调的是三个‘传’—传承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传递慈善力量。”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陈坚说道,“通过博物馆这样一个实体的展示平台,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受到我们传统慈善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我们要让这种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植到我们的内心,融入我们的血液。”
中华慈善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于2011年开始展开,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慈善专题的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冠名,由民政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合力推进。全馆占地面积265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858平方米。在选址方面,中华慈善博物馆将馆址定在清末状元、近代著名慈善家、中国首家公共博物馆创立者张謇先生的故乡江苏南通。
“你要把博物馆建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应该要有一些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有特色的东西。对于南通而言,张謇先生是很重要的。”陈坚说道,“我们在梳理中华慈善事业发展脉络的时候也发现,在传统慈善向近代慈善转型的过程当中,张謇是极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因此将博物馆建在江苏南通,既是对张謇精神的传承,其实也是对整个国家近代慈善事业的传 承。”
据了解,中华慈善博物馆共分为“慈善思想”“慈善历程”“慈善组织”“慈善人物”“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慈善事业”这六个展厅。其中前四个展厅“慈善思想”“慈善历程”“慈善组织”“慈善人物”主要展现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古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而“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慈善事业”主要展现的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当代中华慈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根据陈坚馆长的介绍,这样安排展厅主要体现的是“纵横结合”的布展方式,即每个展示版块都是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划分的,而每个版块内部又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进行呈现。采用“纵横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清晰展现中华慈善文化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又能够做到各有侧重、防止交叉重复。而这其中单独将“慈善思想”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慈善事业”拿出来作为独立的展厅,主要考虑的是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内部、中外之间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的交流。
陈坚坦言,开馆只是中华慈善博物馆发展的开端,未来将会通过丰富馆藏、策划活动、筹建基地、举办论坛、编写读本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博物馆的发展,以提升慈善文化的影响力。“除了对传统慈善文化的传承之外,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中华慈善博物馆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能够让国内的地区、组织、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之间,能够有更好的交流合作,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展示,传递现代慈善的一种理念,促进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