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侬智高起事影响下宋王朝在岭南地区治策的调整

2016-03-08

关键词:土官首领王朝

蓝 武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侬智高起事影响下宋王朝在岭南地区治策的调整

蓝 武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侬智高起事沉重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地区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宋王朝在南疆地区的统治根基,宋王朝不得不相应调整其在岭南地区的治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探析侬智高起事影响下宋王朝在岭南地区治策的调整问题,可以引发学术界对侬智高起事以及宋代南疆治策展开深入研究。

侬智高;宋代;岭南;治策;调整

侬智高(1025~1055),宋代邕州属羁縻州广源州(今靖西一带)首领。北宋皇祐年间,侬智高因外受交趾侵掠,内遭宋朝拒绝内附,为谋求民族的生存、统一和发展,愤而举起义旗,率众起事以反对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意欲“据广州以自王”[1]卷四九五,企求建立起地方民族统一政权。其声势之浩大,波及面之广,令赵宋朝廷为之震惊,“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1]卷一八八,遂而派兵前往镇压,导致侬智高起事终以失败告结。尽管如此,侬智高起事沉重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地区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宋王朝在南疆地区的统治根基,影响深远。有关侬智高起事的详细过程,史书多有记载,此不赘述。

对侬智高及其起事的研究,一直是壮族史乃至宋代西南边疆史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且极富争议的问题。从国内外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侬智高及其起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侬智高的国籍之争、出生地之争、侬智高起事失败后的下落、侬智高抗交反宋的性质和意义、侬智高的历史地位等五个方面。[2]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大体形成共识,认识趋于一致;有的尚存诸多异议,仍未形成主流观点,亟待继续深入探讨,以便最终达成共识。在国外学术界,尤以日本学者的研究颇具代表性,其研究成果大抵集中在介绍侬智高起事的原委与经过①*[收稿日期] 2016-09-11[基金项目]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开发与改土归流研究”(16XZS024)[作者简介] 蓝武(1970-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古籍整理、岭南历史文化、西南边疆民族历史地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① 河源正博:《侬智高“叛乱”与交趾》,载《法政史学》十二号,1959年出版;小川博:《宋代侬智高的事迹》,载《中国大陆古文化研究》第四集。、从不同的视角与观点重新考察侬智高起事以求探讨其历史意义*冈田宏二著,赵令志、李德龙译:《中国华南民族社会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共分三编,其中第二编“广西地区”之第五章“侬智高‘叛乱’”,着重“就侬智高‘叛乱’问题,进一步从政治及社会观点以及民族史的观点加以重新考察,以求探讨其历史意义”。两方面。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相关资料来看,对于侬智高起事的历史影响问题,仅见部分学者在相关著述中有所提及,尚无专门系统研究。

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401笔者认为,对于侬智高及其起事的历史影响的评价,理应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考察,要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充分认识其对当时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事实证明,侬智高起事对宋代岭南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侬智高的影响依然存在,甚至超越了国界,以致出现了“跨国崇拜”[4]的现象,不仅国内一些地方(如靖西县)建有侬智高纪念碑,将其视为壮民族的英雄,在越南、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有针对侬智高的崇祭空间。有学者研究指出:“中越边境居民历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侬智高是两国人民共同崇拜的英雄人物,两地都建立侬智高庙常年奉祀,侬智高的故事传说都在两国民间广泛流传……侬智高是维系中越两国人民团结的纽带。再说,侬智高败走大理之后,其部属散居泰国、老挝、缅甸,在居住国兴家立业。他们的后代思土怀乡,不忘祖宗……侬智高没有国界,他是同根生民族的一代伟人。”[5]199作为宋代中国南部边疆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及其起事的历史影响广泛而深远,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有鉴于此,笔者不惴浅陋,特就侬智高起事对宋王朝在岭南地区治策的调整略陈浅见,希翼藉此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侬智高及其起事,有助于学界深化对侬智高及其起事的研究,增进人们对宋代南部边疆治策的认知。

结合史志资料记载,可以这样说,侬智高起事具有反抗外来侵掠和反对封建统治的双重性质。这一起事虽然最终被宋王朝军事镇压而失败,但其意义堪称重要,影响可谓深远。它不仅有效抵挡了外来侵扰,捍卫了王朝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而且沉重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地区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北宋王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根基。在侬智高起事的打击下,宋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维持和巩固其于岭南地区的封建统治地位,不得不吸取教训,对岭南地区各族民众作出某些让步,及时调整岭南地区的统治政策,以图缓和民族矛盾,重构地域统治秩序,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一)政治上

在侬智高起事的影响下,宋王朝在政治上对岭南地区治策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壮族首领地方地位合法化的认同。如众所知,宋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起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多次要求内附宋廷而遭到断然拒绝,而在遭受起事的沉重打击之后,宋王朝不得不调整同壮族首领之间的关系,相应地改变了原先拒绝壮族首领内附的政策,同意接受广源等州及左右江地区壮族首领的归附。据史载,宋王朝将侬氏余部“招之内属”,“仍赐耕牛、盐彩”。[1]卷四九五嘉祐七年(1062)十月,火洞首领侬宗旦、温闷洞首领侬日新内附,宋仁宗“诏宗旦等各迁官,仍以耕牛盐绿赐之”;治平二年(1065)七月,以侬宗旦为右千牛卫将军;熙宁二年(1069),古勿峒首领侬智会归附,“只乞在本峒居住……乞赐与官爵,其余头目亦等第与名目”,神宗“诏侬智会除右千牛卫将军,依旧知古勿峒,侬进安与保顺郎将军依旧同知古勿峒,仍各赐锦袍金涂银带,其余首领等有恩赐令本司勘会闻奏”。[6]这些措施体现了王朝中央对壮族首领地方地位合法化的认同,部分满足了壮族首领内附的要求,增强了壮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缓和了宋王朝同壮族首领之间的矛盾,避免了此前因宋廷拒绝壮族首领内附的要求而导致的战乱,有利于壮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是推行土官制度,奠定后世土司制度形成的基础。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刘锡蕃于其所著《岭表纪蛮》中称:“狄青讨伐侬智高之乱,事平之后,即以从征将士为土官。此等土官,世职相传,今已八百余岁。其人原自中原而来,尤以山东人居多。此辈不化于瑶,不化于苗,而独与僮人同化。鲁人口腔,早已夷为废调,不可复闻。”在这里,刘锡蕃将广西土官的民族成份论定为外来汉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壮学研究的开山鼻祖黄现璠亦持土官民族成份“外来说”,谓“自智高失败后,狄青派他部将二十多人,为土官,实行镇压。僮人完全处于被统治地位,景况日非,生活更苦。所以后来僮族人民对侬智高倍加敬爱”。参见黄现璠等著《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明清之后桂西左右江流域历代土司家族的家谱和州县志书亦多持此说,学界对此亦多有争议*参见粟冠昌:《广西土官制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当今土司学界的主流观点,亦认为土官的民族成份是土著民族首领,而非外来汉人。,笔者在此无意辩驳,姑且暂置勿论,惟想申明的一点是,刘氏所论侬智高起事平息之后导致壮族地区世袭土官制度的产生却是不争之事实。侬智高起事平息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壮族地区的封建统治,宋朝统治者继承了传统的“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对壮族地区采取“以民官治理之,以兵官镇压之,以诸洞财力养官军,以民丁备招集驱使,上下相维”[7]卷三三〇的统治方针,在桂西地区广泛推行土官制度,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为官,自统其民,因俗而治,藉此加强王朝中央同左右江地区壮族各首领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这对元代壮族土司制度的正式确立具有明显的奠基作用。史称:“侬智高反,朝廷讨平之,因其疆域,因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推其雄长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以藩篱内郡。其酋皆世袭,分隶诸寨,总隶于提举。”[8]卷一二王朝中央分别授予壮族首领担任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等官职,并给“文帖朱记”,世代承袭,以统其民。壮族土官除承担“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等封建义务和接受寨官、提举、府官、巡抚的领导外,在其统辖区域则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既是土属地区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广大壮族民众被束缚在土地上,过着备受各种劳役和科派盘剥的农奴生活,“从而促使壮族社会进入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时期”[9]686。宋王朝正是通过封授壮族部落首领为世袭土官,从而实现对左右江流域一带的间接统治。史称,“此州县虽曰羁縻,然皆耕作省地,岁输米于官”[8]卷一七,“元丰以后……峒酋多寄籍内地,纳粟补授,无非大小使臣”[7]卷三三〇,由此封建官府与壮族首领之间“上下相维,有臂指之势”[8]卷一七,结成相互合作的统治关系,或曰利益共同体,壮族土官由此正式纳入羁縻制下的官僚系统,从属于封建官僚体系。这实际上是元代正式确立的壮族土司制度的雏形,也是中国土司制度的雏形。正是这一行政制度的变革,使得宋代被视为壮族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二)经济上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侬智高起事反映了宋代壮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起事之前的侬智高身为羁縻州广源州的民族首领,经常遭受交趾(今越南)的威胁和掠夺。为抗击交趾的侵犯,侬智高极力争取北宋王朝的支持,多次请求内附北宋,寻求封建朝廷的保护,同时要求互市贸易。史称:侬智高“始乞……补田州刺史,不得,又乞散练史,又乞徒赐袍笏,又乞每南郊时贡金千两,愿常于邕州互市”[10]114。所有这些要求均遭到北宋朝廷的断然拒绝。其中,对于“愿常于邕州互市”的请求,显然反映了壮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毋庸讳言,侬智高起事历时近年,转战两广,波及面广,加以受王朝官军的残酷镇压,其间对两广社会秩序的安定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当地社会生产力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鉴此,北宋王朝在平息侬智高起事之后,不得不想方设法恢复和发展广西社会经济,以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上已述及,侬智高起事平息后,北宋王朝将侬氏余部“招之内属”,“仍赐耕牛、盐彩”[1]卷四九五,并减轻当地民族的赋税,开放互市场所,将大批内地民众迁往壮区杂居。皇祐五年(1053)二月,宋廷颁布了“赦广南”令,释放在战争中被俘的侬智高部属及其支持者,诏其回乡生产。对于受战乱严重破坏的邕州地区,先是“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然后是“广南经蛮寇所践而民逃未复者,限一年复业,仍免两岁催科及蠲其徭役三年”[11]卷五六。对于逃亡后田地被他人占有者,一年内复业,则归还被占之田,生活困难者给米一石,生产有困难者,贷以种籽等。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壮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三)军事上

另如上述,随着壮族土官制度的推行,王朝中央允许各土州县组建私人武装力量——峒兵,并且规定各地峒兵必须服从王朝中央的统一征调,有参与王朝中央组织的各种军事活动之义务,峒兵俨然成为王朝中央军事武装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弥补了驻防官兵力量的不足,一旦发生战事,官军与峒兵协同作战,从而有效加强了王朝中央对广西各地乃至南疆地区的军事防卫与控制。

对于侬智高起事后宋廷强化对广西地区的军事统治问题,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加以看待。诚如学者所言:“宋朝加强广西的军事力量,其目的在于遏止广西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叛乱活动,在于镇压广西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但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广西的边防力量,这对维护宋朝领土完整是有积极意义的。”[14]237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侬智高起事影响下宋王朝在岭南地区治策调整问题的评判理应如此。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侬智高起事影响下宋王朝调整岭南地区治策的种种政策与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其在岭南地区的封建地位,维护其于岭南地区的既得统治利益;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的是,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宋王朝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调整岭南地区的治策,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守土固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壮族地区同王朝中央之间的政治联系和壮汉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壮族社会封建领主(农奴)制的发展过程,从而推动了壮族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壮族地区的内地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侬智高起事的历史作用与时代影响巨大而深远。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上并无完全静止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侬智高起事影响下宋王朝在岭南地区治策调整之影响亦会因时而变。诚如学者所言:“宋朝镇压侬智高的反宋斗争以后,加强了对广西的政治统治,也加强了军事统治力量,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由于宋朝在广西统治力量的加强,使广西各土官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利益受到诸多的限制,所以宋朝镇压侬智高的反宋斗争后,解决了旧矛盾的同时,宋朝和广西各土官之间又产生了新的矛盾。这新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宋朝政治的腐败,则愈演愈烈。”[14]237~238有关这方面的情形[14]238~245,囿于篇幅,恕不赘述。

[1]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罗彩娟.侬智高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9(3):96-103.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 乔舒琪.侬智高跨国崇拜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院,2013.

[5] 侬兵.侬王山寨考察手记[G]//范宏贵.侬智高研究资料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6]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广源州[M].北京:中华书局,1957.

[7]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七·西原蛮[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 (清)汪森.粤西文载[M].黄盛陆,等校点.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9] 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0] (宋)滕元发.孙威敏征南录[G]//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1980.

[11]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2] (宋)周去非,杨武泉.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 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一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文俊]

On the Adjustments of the Song Dynasty's Rule in Southern Border Reg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ong Zhigao’s Rebellion

LAN Wu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 China)

Nong Zhigao’s rebellion dealt a heavy blow to the feudal rule of the Song Dynasty in Lingnan area, greatly shaking the Song dynasty's ruling foundation in southern border regions and forcing it to adjust its policies in Lingnan area. So far from now, no one in academia has conducted specific research on this top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justments of the policies in Lingnan region caused by Nong Zhigao's revolt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etc. By doing so, an in-depth study can be made on Nong Zhigao’s uprising and the policie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Nong Zhigao; Song Dynasty; Lingnan; policy; adjustment

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6.020

K244.05

A

1001-6597(2016)06-0122-05

猜你喜欢

土官首领王朝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雁首领的信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明代南丹土官莫祯的政治智慧初探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A house in the sky
THE INVARIANCE OF STRONG AND ALMOSTSPIRALLIKE MAPPINGS OF TYPE β AND ORDER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