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思考
2016-03-08申巧南宋敏红陶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申巧南,宋敏红,陶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气象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思考
申巧南,宋敏红,陶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为适应新时期办刊方针和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变化,气象期刊需要重视对气象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针对目前气象科技期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气象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发展,推进气象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气象科技期刊;面临问题;解决方法
1 概述
气象事业在我国属于基础性的公益事业,我国的气象期刊是伴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1]。气象科技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开阔了气象工作者的眼界和见识。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气象科技期刊的数量迅猛增加,其增加趋势与我国科技期刊数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逐渐形成了种类齐全、专业层次分明的气象科技期刊体系。
作为发展与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气象科技期刊是气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实现中国科技期刊跻身国际一流战略目标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气象科技期刊获得支持、赢得发展的关键节点。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气象科技期刊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媒介载体上,数字出版、网络出版逐渐替代了纸质出版;在传播手段上,印本阅读逐渐转变为移动阅读、社交媒体;在期刊类型上,文本类型、数据、多媒体类型共同发展;在出版模式上,更多期刊开始倾向于开放获取、优先出版[2,3];在期刊发展方式上,由单刊模式向集群化模式转变;在内容评审上,由同行评议向网络开放评审转变;在期刊功能上,从信息传播向成为科研支撑平台转变;在学术评价上,由侧重期刊整体评价向期刊论文层面评价转变[4]。这些变化使得气象期刊在内容和传播媒介上变得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2 气象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1稿件内容质量不高
从保护国家特有文化的角度而言,中文论文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中文气象科技期刊是气象科技期刊创新必不可少的部分,应该从国际观点和文化观点两个方面提高中文气象期刊的国际地位。大多数中文气象科技期刊稿源充足,但高质量稿源外流现象严重[5,6,7]。不少科学家限于职称评定等原因,将研究成果中有创新、有特色的成果翻译成英文,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仅将小部分没有太多新意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文气象期刊上,导致科研成果的传播过度依赖海外期刊,致使中文期刊在内容上缺乏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共有260种,多为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一级或二级学报。其中,大多数中文气象科技期刊由于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定位,受到国际的关注程度较少,在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大为降低,发表的文章已不能代表我国气象学科的科研发展水平。
2.2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
气象类期刊的分类和评价体系并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以不同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类型的稿件。气象科学的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读者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许多优秀的稿件未能送至具有相关学术背景的审稿人手中,这就有可能造成稿件流失;2)不应过分强调影响因子。首先,不同机构的网络化评价指标并不相同,这就会造成影响因子的差异;其次,每个气象类期刊的侧重方向并不相同,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数量差异显著,这有可能会造成影响因子的差异,从而影响作者的选择。
2.3投稿评审周期较长
气象工作者追求高时效的论文成果共享,同时希望自己的稿件能够尽快见刊以扩大稿件影响力。而气象类期刊普遍为月刊,双月刊或者季刊(见表1),周刊和半月刊仅占总量的4%,审稿周期多达半年以上,这与气象科技工作者追求科学的首发性和科技成果的时效性相矛盾。而国外气象类期刊一般为月刊或者半月刊,且可根据稿源情况增减页码,很多国外气象期刊还有网上优先出版,这些因素促使气象科研工作者愿意将稿件投往国外。
表1 国内主要气象期刊类型及影响因子[8]
以《高原气象》为例,2010-2014年载刊量将近翻了2倍(如图1所示),说明研究成果和需求明显增加,但是双月刊的形式会使得成果发表滞后,编辑工作任务加大,效率降低。
图1 2010-2014年《高原气象》年载刊量变化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中文气象科技期刊的精细化程度不高,集约化发展能力有限,而且期刊质量与影响力不够高,稿件发表速度过慢,这些都是导致其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发展思路。
3.1科学定位,完善期刊平台
中文气象科技期刊应明确定位,按照学科分类组建一批国内领先的中文气象科技期刊群。中文气象期刊应尽量有英文题目、摘要和图表题,最好有结构型英文摘要。同时,应向国际出版社推荐中文气象期刊的扩展英文摘要,以此得到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认可,以打造代表国家先进科研水平的优秀中文气象科技期刊品牌。
构建完善的中文气象科技期刊学术传播知识服务平台,稳步推进中文科技期刊机制、体制改革,推动整合科技期刊资源的科技期刊平台建设,探索前期的编辑部编辑业务与中后期的出版与经营业务的适度分离,加快开放出版进程,履行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平衡,提升平台的整体能力;在科技期刊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图书及其他资源,从而建设功能强大的知识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平台在知识的采集、处理、挖掘、关联、分析、预警和发现等方面的功能,有效地支撑科技战略决策。
同时,营造有利于中文气象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主办单位的办刊优势,挖掘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的办刊积极性和学术贡献力。加强科技期刊的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并完善期刊编辑出版的质量控制流程和规范。加强新技术的试验开发与实际应用,提升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技术应用水平。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的科技期刊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摒弃单一、功利化的评价制度,引导办刊方向,促进学术交流。
3.2利用现代化理念全方位发展
气象科技期刊要以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采取多种积极手段,提高科技期刊和科技成果的传播时效、传播广度和传播精准度。特别要重视App、微信、博客、微博、DOI等各种新兴传播手段的应用。支持本刊网站的开放获取出版和所在机构的自存储,推进机构知识库建立,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措施。鼓励保障科研院所和科技期刊自身利益和知识产权前提下的国际合作,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促进对相关期刊及其内容的国内外传播。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以具有深厚学科背景的科学编辑为办刊核心,辅以高水平网络技术研发人员、职业化市场营销团队。组建科学编辑队伍,让编辑具有较为深厚学科背景、不断学习新兴专业知识能力、与科研人员深度交流能力、开展国际交流能力、开展期刊战略研究能力等。同时根据稿源数量的分布,可以有选择的向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校、科研机构开设专刊,以鼓励专业性强,特点鲜明的研究。以《高原气象》为例,发表论文数达到30篇以上的机构如图2所示。
图2 《高原气象》发表论文数量高于30篇的机构
同时,应该促使期刊主办单位重视期刊工作,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为办刊目的,重视期刊的历史渊源及学科发展的均衡性,以期刊学术价值为评判标准,给予期刊充足的人力、财力支持。
大力宣传开放获取的意义,制订开放获取科技期刊标准规范,制订开放获取政策实施细则,积极创办或转化开放获取期刊,完善开放获取的资助政策与机制,加快推进机构知识库建设与配套实施政策,进一步加强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建设,加强导向性开放获取的宣传推广。
4 结语
通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气象科技期刊体系,支撑国内外科学研究成果发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突破、高端科技战略咨询建议,不断拓展气象科技期刊的功能,增强气象科技期刊在国家气象科学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早日跻身国际优秀科技期刊行列,中文气象科技期刊在未来必将成为科技界喜闻乐见、产业界应用广泛、社会大众支持和喜爱的中文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王祥国,邵俊年.中国气象学期刊综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3):542-545.
[2]李麟,初景利.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17(3):341-347.
[3]徐铭瞳.论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编辑之友, 2013,42-45.
[4]任胜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专题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26(3):217-217.
[5]姜朝晖,刘勇.浅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传媒:学术版, 2011,113-114.
[6]袁凤杰.我国气象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发展[C].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
[7]李充.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宁夏电力, 2004,59-61.
[8]卞吉. 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与扩刊版的主要计量指标统计[J].编辑学报, 2014, 5.
[9]宁宝英,宋敏红,申巧南,等. 1982-2011年《高原气象》论文发表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J].高原气象,2012, 31(1): 285-294.
中图分类号:G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