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及其策略

2016-03-08高向杰

关键词:理工科培育人文

哈 艳,高向杰

(1.河北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2. 河北大学 工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及其策略

哈 艳1,高向杰2

(1.河北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2. 河北大学 工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人文素养的养成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指出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含义、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索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体系、内容、实施方式等,具体分析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问题。

人文素养;理工科;培育;策略

一、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养是指人应该具备的生活态度、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文化气质[1],是人在性格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基本需求,它体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哲学和价值观,表现为人在长期社会实践经历和人文相关知识不断积累基础上形成的品质、性格和处世之道等。人文素养不可用直接的量化形式表达,也很难直接描述和评估。人文素养将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作为发展的目标,将人的想象力的丰富以及生活的多样化发展视为自身存在的重要内容。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理工科学生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而实现自我所能达到境界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理工科学生自觉接受文化滋养、推动自身全面发展的完善过程。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点在于教导理工科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从自身的人生发展需求出发处理好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理工科学生在智力、道德、身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对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目前我国理工科学生的培育状况看,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组织实施不到位成为制约我国理工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及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推动理工科学生由专门技术型人才向高层次的领导型人才或者是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管理型人才转型的关键所在[2]。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工科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两个方面。

一是从理工科学生所面临的个人发展需求来看,多元、开放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使得理工科学生只要具有扎实的专门技术知识就能够行遍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理工科学生要想在多样化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要下大力气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提升捕捉经济社会发展动向的洞察力和适应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这不仅需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全面发展人才,而在这一从专家上升为大家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脱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行不通的。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有利于拓宽其认识世界的视野、活跃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又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增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推动理工科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从而使自身的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二是从理工科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多元化、多样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职业操守和博大胸怀、严格要求工作质量的责任感和奉献心以及能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等。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状况看,理工类学生就业几年后职业提升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专业知识,而是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人文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幸福生活能力的角度来说,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此近年来,理工科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品质开始注意广泛涉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养成成为其一种主观上的追求。所以,无论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还是提高个人幸福生活力的角度来说,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知识体系建构的不合理

部分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体系建构不够合理,缺乏科学思维对其建构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主要表现在:学校没有统一的、科学的人文素养培养方案,并未从顶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做出整体性规划;学校规划的缺失使得人文知识结构不系统、不完整,同时还出现厚此薄彼的不均衡现象;人文素养培养实践平台缺失,部分理工科院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学生人文素养实践平台,而是采取其他学生活动的间接培育形式。该状况使得:理工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受到限制,以至于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畸形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得不到深层次的提升;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显著下降,有时遇到很小的挫折就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二)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重视程度的欠缺

此种欠缺体现在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从学校方面看,随着学科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越来越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将学生固定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是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面临着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部分高校对于人文知识的课程安排、培养方式改进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将本应花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经费挪作他用。从学生方面看,受自身所学专业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多对学校内部的科技活动等具有较浓厚的兴趣,热衷于通过科技学术讲座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状况等,但是对于人文素养知识的积累等则是不屑一顾。同时,由于人文素养难以评估和表现,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这造成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素养培育的忽视,从而使得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2]。

(三)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实践化的缺失

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开展情况令人堪忧。受我国高等教育学制、人才培养体制以及理工科院校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认识偏差的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化在理工科院校中很少得到学校以及学生的普遍重视,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最恰当”的浪费时间的表达方式,这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在理工科学生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多停留于静态性的知识传授方面,多将知识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如何将人文素养运用于实践则是多数理工科院校正在面临的一项课题。

(四)部分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中创新思维的缺位

很多理工科学生在高中阶段人文素养积淀并不深厚的状况是造成理工科学生创新思维缺位的重要原因。在接受高中一年级阶段人文素养知识的培育之后,很多理工科学生在进入高中二年级阶段之后,为了准备高考而不再接受除了语文等之外的其他人文素养课程,该做法直接导致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不足。由于备战高考,很多理工科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接触除了语文等课本之外的其他人文信息,其直接后果就是限制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等能力,大学阶段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难度加大,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更无从谈起。

三、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人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积累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并非一个孤立的教育活动,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是各种培养、教育活动的合力的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作为一种教育培养学生的理念,人文素养的养成关照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在大学学生工作中,通过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体系和模式,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不仅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生活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气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提升其专业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可以从知识体系构建,心理素质、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行为的践行,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等几方面探索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模式。

(一)科学人文知识体系的建构

人文素养意识和热情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将人文素养意识和热情与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报效祖国联系起来,引导师生认识到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在教职工和学生中统一思想,形成人人懂人文素养、全员参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其次是推动专业教师的发展,增强教师对于工作的热爱精神、为工作奉献的精神,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这些措施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产生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3]。提高人文素养,学生个人人文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是基础。鼓励学生选修学校开设的第一课堂相关人文类课程非常必要。在党课、团课、学生干部培训大会等党团活动中,学院安排相关教学内容,使人文素养教育与团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学生干部培训课相结合,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课堂和培训课程中。通过课上、课下的知识学习、讲座研讨多维度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意识,激励同学全面发展。此外,定期开展“读书月”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精选一批经典人文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各班团日活动中开展以书籍内容为主题的讨论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深化对书籍人文知识的理解。在读书月活动之后,开展的“人文书籍读后感征文活动”进一步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化和内化到理性的理解,将人文知识连成体系,奠定良好的人文知识基础。

(二)学生良好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知识的积累,并通过载体的传播和影响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修养和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文氛围和有效载体的作用十分重要。首先,党团日活动、学生活动、讲座论坛等都是可利用的开展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国家领导讲话、时政要闻等,开展“大学、青春、中国梦”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同学将人文素养与青春使命和贡献祖国联系起来,激发同学积极进取和建功立业的意识和信心;此外,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与第二课堂学生素质拓展内容紧密结合,开展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通过文科和理科的合力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重视学校、学院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学习学校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学校的过去和发展积淀,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发扬学校优良传统的爱校之心;通过要求理工科学生参加学校的升国旗仪式,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带校徽,把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充分体现出来[4];通过邀请校友回学校开展讲座和座谈、邀请知名企业家进校讲座等方式,用校友和名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还有通过前文中提到的“读书月”活动,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有针对性的提高人文理念,特别是通过经典著作导读,发展学生的思维力、领悟力和创造力;通过撰写读书心得、完成社会调研报告、设计”建筑与结构"作品等形式巩固和内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中,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人文修养和人文品质。

(三)学生良好人文行为的塑造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人文行为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塑造理工科学生的人文行为,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实践和科学工作中体现人文素养,理工科人才在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里, 开拓思路,创新思维,从中探索到种种科学奥秘,从而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造福自身。因此大学阶段人文行为的塑造对于人文精神转化为自发行动和实践,对于培养理工科学生在就业后自觉将人文与科技工作相融合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活动是践行人文精神的有效平台。通过为学生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服务社会、塑造良好的人文行为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福利院志愿服务”“爱心捐赠”“关老行”“敬老行”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利用在学院楼展廊、宣传栏等地方展出具有较高水平的素描、书法、建筑设计等学生作品,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另外,为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建设中,在服务实践中找创新点、在服务实践中寻找创业机会,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又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通过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的开展,学生将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既锻炼了自己又服务了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很好的互动,自觉将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文行为,培养自己的人文行为意识和人文行为能力。

(四)学生优秀创新思维的养成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对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谓相得益彰。跨学科知识整合指的是学习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建构,从而形成对主题属性多维度重构的心理过程(Klein,2000)。由于其对事物整体属性的揭示和复杂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具有突出优势,跨学科知识整合已经成为人类进行知识建构与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5]。理工科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品质的提高,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挥既需要本专业知识也需要跨学科知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对问题理解的加深和解决方案的评价与选择。有研究表明,学生通过构建跨学科概念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水平[6]。特别是对于工科学生,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不仅要有精准的数据,也要讲究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因此,在人文素养教育工程中,对学生人文和理工知识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引导和辅助,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与我的专业”竞赛、建筑模型设计大赛等,从人文和理工不同的角度对于专业的思考和认识,在个人设计作品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高等学校在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以科学和人文教育为基础,坚持第一、第二课堂互动互融的理念,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为先导,通过文理交叉、学科互融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出德才勤能兼备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在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过程中,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探索科学的育人模式和手段,逐步将学生培养模块化、精细化,从大处规划,从小处落实,打造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相促进、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齐进步、科学与人文共发展的模式。虽不能至善至美,心必向往之。

[1]刘威.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8(6):108-109.

[2]万翼,宋玲玲,杜忠诚.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解析及提升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70-72.

[3]程海水,李英兰. 强化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若干思考[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90-94.

[4]蔡汉军.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建设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6-7.

[5]陈英和,张淳俊.基于跨学科概念图的跨学科知识整合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7-44.

[6]胡卫平,张淳俊.跨学科概念图创作能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7(4):697-705.

【责任编辑 侯翠环】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Humanistic Quali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HA Yan1, GAO Xiang-jie2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2.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hinking, research capacity and the ability to live a happy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speciall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points out the implication and meaning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ystems,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s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ategies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ultivation; strategies

2016-01-05

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院校与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研究”(HB13JY001)

哈艳(1974—),女,回族,河北肃宁人,在读博士,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

G412

A

1005-6378(2016)04-0148-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4.020

猜你喜欢

理工科培育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文绍兴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