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立场问题

2016-03-08孙凤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立场

孙凤娟

(扬州市委党校 行政管理教研室 , 江苏 扬州 22500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立场问题

孙凤娟

(扬州市委党校 行政管理教研室 ,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提出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充分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吸收“价值中立”的合理因素;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时俱进,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立场;价值中立

立场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以及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认识和评价是不同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过程中,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坚持

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该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1.坚持党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把党的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基本前提,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符合中国实际,体现政党的阶级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活动内容而决定,而不是由少数人的利益、意志和活动内容所决定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首先要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坚持党的立场,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身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身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为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向前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价值,本身就是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只有坚持党的立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问题研究,才能实现最高意义上的为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行动的指南。

2.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基本要求

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根本出发点。离开人民的实践的立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会出现偏差,即使流行于一时,最终亦会被人民和历史所纠正[2]。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眼光和想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形成、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站在人民立场上进行历史研究,应代表人民写历史,为人民写历史,写给人民看,而不是代表少数人、某一部分人写历史,不是为少数人、某一部分人写历史,不是写给少数人、某一部分人看。”[2]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就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尊重人民、代表人民,研究结果体现人民诉求,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从这个意义上将,坚持人民立场,就要用具体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人民”的基本内涵,而不是抽象地来理解“人民”。“马克思一向都是无情地反对那些认为‘人民’是一致的、认为人民内部没有阶级斗争的小资产阶级幻想。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煞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3 ]“党过去和现在都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资产阶级民主派滥用人民一语……它把‘人民’分为各个阶级,并不是要先进的阶级闭关自守……而是要先进的阶级不沾染中间阶级的不彻底、不稳定和不坚决的毛病,从而能以更大的毅力和更大的热情领导全体人民去为全体人民的事业奋斗。”[3]615

3.坚持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要立足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发展史研究,它从来没离开过社会现实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进,其研究进程也始终与现实社会的客观性存在,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出现了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研究的趋势,没有充分考量时代的变迁和时代的特征,在对一些重大思想和重要问题研究时脱离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在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中难免出现偏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该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从具体的现实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实践性统一起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开辟更加宽广的空间。实践表明,九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的进程,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和面对现实,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对非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对那些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产生鉴别力,也才能正确地判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并在真正意义上坚持了党的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性。实践告诉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是研究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也是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责任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充分

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吸收“价值中立”的合理因素

价值中立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不需要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划清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界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方面,“价值中立”论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受到不少学者的推崇,另一方面,“价值中立”论又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乌托邦式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不应回避现实问题,应该各取所长,充分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因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遵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以社会中的人和社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己任,进而透过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进一步使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向人类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应该坚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和评价,这些观点、意见、想法和评价可能在某些时期并不完全是客观的,也不一定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甚至有时候只是代表了某个人或某些研究者个体的观点和看法,但可能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表达了某种愿望,仍然具有研究的价值。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研究一开始就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把研究的内容同现实社会的发展,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差异化的物质条件、社会发展现状、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等现实状况,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思想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尊重历史和事实

20世纪30至40年代,艾思奇曾提出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要尊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现状,把研究过程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紧密联系,用中国话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立场是明确而坚定的,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也会面临“价值判断”的问题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价值中立”的观点在学术领域逐渐成为讨论多、分歧大、观点各异的研究话题。就现实而言,“价值中立”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原则,保持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特征,使社会科学研究不过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成为政治的工具。马克思·韦伯在提出“价值中立”论后也认为,“价值中立”是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领域的。根据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秉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最大程度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坚持客观的价值判断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社会科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就等于把社会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研究等量齐观,这不符合“价值中立”论的观点。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研究者要具有科学的精神,能够根据客观事实的存在及自身的主观条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不是自然科学那种纯粹的事实科学,不可能撇开价值判断问题。马克思·韦伯提出“价值中立”问题,也是由于他看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看到了实证主义研究中的不足。由于实证主义研究领域不存在“价值中立”问题,因而马克思·韦伯认为将价值判断完全排斥在社会科学研究之外的做法并不正确,科学并没有摆脱预先的假设,而“预先假设”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判断[4]。在他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需要围绕价值和价值判断问题进行展开讨论。这种关于价值的讨论有助于搞清楚价值到底是什么,价值判断形成后意味着什么,某一价值能否实现等问题。因此,马克思·韦伯研究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并不接受从社会科学中排除价值、价值判断以及价值研究,不主张“脱价值化”或“价值无涉”的社会科学观,是一种用以规范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准则,或者如法国学者弗洛因德所理解的那样,主要是一种用以规范社会科学研究者行为的“规范原则”[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应坚持

开放的态度,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

在当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要立足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正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波折和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至关重要。立足国情、了解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最基本的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不断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立足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了解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二是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历史经验来看,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比认识什么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更艰难,也更重要。因此,立足中国国情,深入中国实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的立足点和方向。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坚持从“人民的立场”和“人的发展的立场”出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带领人民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人的最本质的需要提高到党的工作重心的高度,改变了过去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模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党要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要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提出,把党的理念、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党的宗旨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讲,任何背离人民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必然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突出强调人民性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要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深入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真理,就是因为它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同时代发展共同前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曾强调必须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反对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主张“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6]。正是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2] 周一平.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J].河北学刊,2007(5):89-92.

[3]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郭星华.也谈价值中立[J].江苏社会科学,2000(6):86-91.

[5] 赖金良.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及“价值中立”问题[J].人文杂志,2010(6):1-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责任编辑王莉)

Position i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SUN Feng-ju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arty School of Yangzhou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proposes and states that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should be guided by Marxist theory in China, adhere to the unity of party's position and people’s position, draw 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 absorb "value- neutrality " rational factor, hold an open and inclusive attitude, keep up with the time, and take all the best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as references.

Key words: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position;value neutrality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83(2016)02-0170-04

作者简介:孙凤娟(1973-),女,江苏靖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2;最后修回日期:2015-10-26

猜你喜欢

立场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坚守立场
当代中国行政执法中的国家主义立场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理论宣讲应注重立场、观点和内容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