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探析
2016-03-08李景春
李景春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探析
李景春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生力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90后大学生指导思想,外化为行为准则,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本文试调研90后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探析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以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
十八大提出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价值目标、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构成新时期积极的进取机制,具有强大凝聚力。90后大学生能否有效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笔者结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学实践,就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进行调研,对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进行探析,以期对90后在校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考。
一、开展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具有直接现实指导意义。90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素质建设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他们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等方面有着巨大积极影响和正面引导作用,能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提高判别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构建正确审美观提供积极引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较快融入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90后大学生将会逐渐褪去“浮躁”、“脆弱”、“另类”等之类负面标签,呈现积极、健康、进取的倾向,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中,能坦然面对和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较快审视各自的社会角色,将自己融入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合适的人生远景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错误观念的侵蚀
90后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是能够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分裂,拥护、支持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规范自我行为,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愿意作出不懈努力。但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些西方反动势力乘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不良渗透。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我们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全面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强的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制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思潮的负面影响,让大学生自己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研
(一)调研对象
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90后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以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方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等相异要素构成不同比例进行调研。
(二)调研方法
随机选择1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大学生自身价值判断取向”、“大学生对传统美德时尚潮流识别对照”、“大学生进取意识行为选择”等四方面内容,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无效问卷5份,调研数据来自第一线学生提供的真实材料,可信度高。
(三)调研结果
1.基本立场正确,认可核心价值理念,但政治鉴别力有待提高
回收9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在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问题上,97.9%的学生认可应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愿意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加剧,西方敌对势力经常以隐蔽方式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渗透;同时,大学生生活与活动空间有限,难以洞察实质,亟须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例如:关于“爱国”,他们在对待使用“日本车”的问题上,态度显得幼稚,在对待钓鱼岛问题上,能准确判断日本否认历史、歪曲事实的恶劣行径,但在如何正确对待钓鱼岛带来的挑战问题上则显得没有政治智慧。
2.认同主流价值,价值取向多元,但价值观念相对混乱
回收95份有效调查问卷在回答“大学生自身价值判断取向”问题上,94.9%的学生认可受复杂因素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在校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例如:关于“敬业”,49%大学生对传统“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不讲索取”等意识相对淡化,认为这些提法已经过时,76%的大学生认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同步”等意识;关于“友善”,81.9%的大学生能够为“助人为乐”点赞,41%的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敬意传统美德,对时尚潮流敏感,但稳定性较差
回收95份有偿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大学生对传统美德时尚潮流识别对照”问题上,96.9%受访学生认可时尚新潮的吸引力巨大,但不会被其迷惑而失去人生前进方向;81%受访学生认可推崇我国传统美德,认可对传统美德的精华内容有敬畏感,承认这些精华内容能够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影响作用巨大。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适应性融入性依赖性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享受网络检索、信息传递带来的知识便利,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和坠落文化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中黄、赌、毒信息等在不良商家或“秦火火”等人的推动下发酵与蔓延,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极个别人甚至不能自拔。
4.进取意识强烈,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抗挫折能力较弱
回收9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大学生进取意识行为选择”问题上,97.6%的受访学生表示“进取意识”强烈,89.6%的受访学生在“行为选择”问题上表示跨入社会后行为会小心谨慎,56%的受访学生表示不愿走曲折之路。90后大学生成人、成才意识强烈,他们思维活跃、积极进取、求知若渴,具有创新激情、有跃跃欲试接受社会挑选的欲望;很多大学生能够坚持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主动面向基层建功立业,书写丰富多彩的人生。同时由于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人人为我”家庭环境中长大,“我为人人”意识显得相对薄弱,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远景设计能力强、实际执行能力弱,不愿接受打击,否则容易走向极端。
三、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探析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指引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国梦坚定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必需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本文所讲的外化,意指推动受教育对象将接受的、新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为行为,在改造世界领域把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表现为外在的行为,形成行为习惯的实践过程。高校作为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主阵地,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应更注重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建设。
(一)强调组织领导,完善考评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重要环节
首先,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建设安排在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形成工作机制;其次,为了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建设落到实处,高校要建立与健全该项建设工作责任制。高校各部门、各单位与校外相关社会机构在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过程中,要制定具体措施与办法,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相守各自担当的社会义务。例如:高校结合各地红色资源,建立学生校外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定期不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实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当学生感知“爱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时,他们会在实践教育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高校在为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途径过程中,要建立奖惩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因为完善的制度、有效的机制,可以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大激励和有力保障。例如,建立师生党团一体化的立体考核机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操行进行量化考评,在评优、培优、保研、奖学金、就业推荐等各个方面,给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政策性倾斜,让优秀学生得到实质性奖励时,“公平”就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最后,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外化途径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环节,只有对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督促检查,才能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提高工作实效性,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单位,要进行约谈、批评或惩戒。
(二)注重校园建设,营造教育环境,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言行“见光死”
积极、健康、美丽的校园环境书写着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处处传播着社会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文化设施与条件,能起到引导树立优良校风、学风的效果,这样的校园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亲自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使大学生在利于成人成才的环境中不断吸取社会正能量的营养;在利用校园网络、报刊、宣传栏(展板橱窗)、广播台等各种媒介进行全方位、定期不定期进行宣传时,要结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特点与社会需求编排内容,让校园真正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不可缺少的理想环境;对于惩戒反面典型的宣传,不遮掩、不藏私,弘扬和震慑并举,使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在舆论面前成为过街老鼠。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言行成为丑陋怪胎,在对正反社会现象的对比识别中,让大学生自己产生政治免疫力。
(三)结合学生特点,规划实践活动,给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足够时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体现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实现“我的梦”、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和根本保障。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既要注重理论教育,更要注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感悟“我的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实现“我的梦”、“中国梦”就不是一句空话。所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着力具体落实到外在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康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文明旅游活动”、“爱国卫生活动”、“校园餐厅光盘活动”中让大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培养进取意识,感悟“文明”、“和谐”的真谛;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扶贫济困活动”中让大学生正确评判自己的价值认知、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体验“友善”的时代要求;在“诚信公约活动”中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诚信”的价值;在“平安校园建设活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中让大学生既判别自己的时尚意识,也感受“法治”的社会作用等。每一个活动都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安排,让大学生唱主角,让他们在活动中正确认识与评判自己的社会角色。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于知行统一,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思想观念的外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四)教师身体力行,端正师德师风,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者等在帮助在校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既是运动员又应该是裁判员,这类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高低、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好坏、工作中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直接与在校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行动自觉的成效紧密相联。这类教育者是在校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自身价值判断、进取意识培养等方面应该存在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某些地方出现师德缺失现象,如某重点大学原中科院院士级、教授级高级知识分子多人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金造假事件,一些高校领导或教师借助学生干部选拔、入党、评定奖助学金、保研等事情收受学生贿赂,这类事件对学生的后发影响极其恶劣,对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在校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心灵创伤、心理危害非常巨大,无法预测这类学生走出校门后怎样对待自己今后的人生,无法正面估量他们对社会或者他人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90后在校大学生虽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矫正的问题,但他们并非“颓废一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过程非一日之功,外化途径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课题组成员结合工作实际所做上述分析研究,希望能对90后在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探究,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莉鑫,杨思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北京教育(高教),2015,(1):17~18.
[2]陈晓英,尹健,李梓,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3~46.
[3]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5,(2):3~6.
[4]毛晓华.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90后大学生的认知与践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47~148,155.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3-0028-04
* 收稿日期:2015-11-10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Z19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